金 曉
(寧??h梅林中心小學,浙江 寧波315000)
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音樂課堂不應該僅僅著眼于狹義的技藝性教育,應該力求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完善個性的人。最初在2008 年,教育部就明確闡述需要京劇課程安排在義務教育的音樂教學規(guī)劃當中。以單元的形式出現在小學十二冊音樂教材中。近幾年來對其多次完善,不但沒有減少音樂教材中戲曲的比重與課時,在原來基礎上還大大增加了京劇內容。在當前階段的課程規(guī)劃下怎樣使得更多的小學生能夠對戲曲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并提升對戲曲學習的興趣, 怎樣使得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藝術能夠創(chuàng)造更大的價值, 這都需要音樂教師承擔起這一系列重責。 下文就我校京劇進校園的具體操作進行簡要的闡述:
校園是學生開展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校園文化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戲曲是華夏民族寶貴的文化珍寶,凝結了悠久的中國藝術文化底蘊,其中京劇更是融合了幾千年的文化藝術精華, 整合了歌, 舞,劇,為一體,同時積累了豐富的審美價值。我們可綜合分析京劇表演中的代表性元素,同時落實最終的設計主題,營造良好的校園京劇學習環(huán)境。
在校園內營造具有濃重文化底蘊的京劇戲曲氛圍,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多方面的提升整體校園環(huán)境的戲劇化特征并對此進行一系列的布置和安排,絕大部分學校就沒有充分的利用走廊過道等場所,即便張貼了部分名人畫作與警世箴言,而在內容方面也缺乏較好的創(chuàng)新性。那么對于氛圍的建設,我們可以利用這一資源。布置一些如:歡曲種類,臉譜等內容。當校園中隨處可見色彩斑斕的服飾,絢麗多彩的險譜以及道具圖片,那最起碼在外部建設中,戲曲的氛圍就隨之而來了。
充分利用學校少先隊陣地之一——童心花園廣播站、“梅好拾光”電視臺. 我校借助學校校園廣播,將京劇歌曲設置為午間下課鈴聲。并在每周五的“童心花園廣播站”午間時段,專門開設了戲曲環(huán)節(jié),播放京劇選段,并向學生宣傳京劇知識。
就小學生自身來看,絕大部分學生本質上是無法對戲曲有一個明確的了解和認識的,同時也缺乏學習戲曲的主動性,所以積極引導并提升學生學習京劇的主動性是當前階段小學的教師在教學規(guī)劃安排當中的關鍵任務。京劇教學內容離不開音樂教材,首先先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整理,再進行合理的補充。
因為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地域風光,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京劇的形成的過程當中受到的這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所以,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有效地結合其它學科的資源來引導學生學習京劇,相信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校園作為小學實施德智體美的重要途徑之一,我校領導,和相關老師也盡可能的提供大大小小的演出機會,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匯報演出,反饋社團的教學質量,以及讓學生通過演出,得到階段性的滿足感。通過學校所開展的一系列實踐操作活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的這一系列活動當中,也可以讓學生在現場進行觀摩和學習,并由此確保學生學習京劇的主動性能夠得以進一步提升,同時以更為主觀能動的姿態(tài)參與到一系列實踐中來。
通過實踐證明,除了音樂課堂外,通過組織京劇社團這種形式也能夠讓學生掌握更多京劇的深邃,而且還能增加他們學習京劇的興趣。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京劇活動,從而培養(yǎng)并增強學生學習京劇的興趣,讓他們的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另外,通過學習而積極地引導他們形成愛國意識,充當弘揚中華文化的小使者,從而全面提高道德素養(yǎng)。總體而言,通過開展課堂教學和社團活動,能夠使京劇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成效,使之成為小學階段傳播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我們將不斷努力和進取,在唱戲歌、奏鑼鼓、演京劇等活動中,通過模仿和表演等方式由易到難的來積極引導學生來感受一系列的音樂演奏活動,同時不斷加強體驗的深度,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體驗活動中,學習并拓展京劇知識,了解并掌握京劇表現技巧,使我們所能輻射到的學生群更快樂的感受京韻文化,真正實現讓京劇之音在校園暢響,戲曲之花傲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