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依帆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330022)
黑澤明受到夏目漱石作品《夢十夜》的啟發(fā),結合自身的人生體驗和思考,在80 歲的高齡拍攝出這樣一部似夢非夢的電影。電影由八個夢組成,每一個夢境沒有標題,都以“做了這樣一個夢”開頭。根據(jù)內(nèi)容分別是狐貍嫁女、桃花節(jié)、暴風雪、隧道、梵高的畫、紅色富士山、食人魔和水車村。這八個片段看似分別敘述,卻涵蓋了從童年到老年的人生經(jīng)歷。影片講述了人性最初的純真和堅韌,也揭露了人類的是自私和愚蠢。除了全景展現(xiàn)如畫美好的自然大地,也把戰(zhàn)爭和核污染等因素造成的環(huán)境破壞展現(xiàn)出來。
第一個夢境里黑澤明借用了日本的狐貍娶親傳說。影片開頭突然下起了太陽雨,影片中母親告誡小男孩千萬不能跑出去,但是禁不住內(nèi)心的好奇,他還是跑到了森林里,見識到了狐貍娶親的場景。然而他被小心謹慎的狐貍發(fā)現(xiàn)了,狐貍非常生氣,在他家里留下一把匕首。母親將他拒之門外,讓他帶著匕首去尋求狐貍的原諒。于是小男孩拿著匕首前往彩虹下面的狐貍的家。結尾沒有向觀眾傳達小男孩是否得到了原諒,男孩作為對禁忌或者說某種規(guī)則的打破者必然需要付出一定代價,那是成長所必須經(jīng)歷的。
這個夢是關于童真和禁忌的故事。日本傳說下太陽雨的天氣是狐貍嫁娶的日子,為了不被人類打擾,狐貍會選擇這樣的天氣迎親,而人類看到的話也會有厄運產(chǎn)生。影片中盡管母親再三叮囑,男孩兒的好奇心還是驅(qū)使他一探究竟。憑著純粹、不顧后果的童真之心,小男孩見識到了傳說中的場景。他的這一舉動打破了人類與狐界互不干擾的平衡,所以不得不為觸犯禁忌前去乞求原諒。
電影中第三個夢是關于毅力和抗爭的故事。這個夢借用了雪女的傳說來表現(xiàn)主題。四個人的登山隊迷失在雪山上,暴風雪即將來臨。他們一直在緩慢前行,即將體力不支。盡管隊長一直在激勵他們,最終還是累倒在雪地里??粗爢T一個個倒下,隊長也支撐不住了。這時雪女來到了他身邊,溫柔地對他說“雪是暖的,冰是熱的”,勸他入睡。但是他的意志告訴自己不能睡下去,雪女卻面目猙獰起來,強迫他睡下去。意志終于戰(zhàn)勝了疲憊,一聲巨響后,雪女消失不見,暴風雪也停了。隊長趕緊喚醒沉睡的隊員,驚喜地發(fā)現(xiàn)營地奇跡般地出現(xiàn)在不遠處。
在日本傳說中,雪女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下暴風雪的山里,身穿一襲白色的衣服,遇見男人的會對其吹一口冷氣,將其凍結成冰并吸食他的精元。在這個夢境里,黑澤明把雪女作為大自然的反派,來考驗人類是否足夠堅強。雖然隊長身體很沉重,但是強烈的求生意志使他選擇了抗爭,選擇了向死而生,他再一次站了起來,看到了希望,也給其他人帶來了希望。
第二個夢講的是女兒節(jié)這一天,小男孩的姐姐邀請了四個朋友一起慶祝,但他卻看到多來了一個穿著粉色和服的小女孩,原來那是桃花的化身,只有小男孩一個人可以看見。小女孩跑出來門外,小男孩也跟著跑出去。到了曾經(jīng)種滿桃樹的桃園,那些被砍掉的桃樹化身為偶人,他們向男孩控訴他家人砍掉了所有的桃樹,男孩卻因為再也看不到滿園桃花盛開的樣子流下了眼淚。身為桃樹之魂的偶人終于被小男孩的話語感動,決定再現(xiàn)一次桃花盛開的樣子。然而這樣的場景轉(zhuǎn)瞬即逝,最后眼前還是一片被砍的桃樹,留下的只有一株先前化身為小女孩的小桃樹。
這個夢的背景是三月三女兒節(jié),也被稱為桃節(jié),為了紀念年少去世的小姐姐。根據(jù)黑澤明的自傳《蛤蟆的油》中記錄,黑澤明小時候經(jīng)常和這位小姐姐玩耍,令他影響深刻的一件事便是和她一起過女兒節(jié)。日本的女兒節(jié)是祝愿女孩子健康成長的節(jié)日,家里會擺上偶人跟白酒、菱餅(黏糕)、桃花等來表示慶祝。又因為農(nóng)歷3 月3 日是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因此又有“桃花節(jié)”的叫法。
原本是祈求女孩兒健康成長,欣賞桃花盛開的日子,作為這個節(jié)日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便是桃花,然而男孩的家人把桃園的桃樹全都砍光了。人們向來信奉萬物有靈,被砍的桃樹寄靈于偶人,向男孩控訴其家人的罪行。男孩的善良雖然換回了桃花一現(xiàn),終究改變不了桃樹被砍的現(xiàn)實。這個夢是在告誡隨意砍伐甚至破壞自然的人,他們的錯誤終將會由子孫后代來承擔。
在第一個夢中鏡頭聚焦了狐貍娶親的場面,娶親隊伍排成整齊的兩列,最前方是提著燈籠的兩個人,其后是新郎和新娘,接下來分別是陪嫁的男性和女性,最后是抬嫁妝的。狐貍化身成人的模樣,穿上了傳統(tǒng)的婚服白無垢,手持白色折扇。行進節(jié)奏緩慢,幾步一停,左顧右盼,帶有日本傳統(tǒng)舞蹈動作的特征。背景音樂是傳統(tǒng)能樂的伴奏,主要的樂器是能管、太鼓等,給人一種神秘幽玄的感覺。同時也在告誡人類,這樣的場景是不能被窺探的。這一幕場景共5 分鐘,帶有濃烈的日式風格。
而在第二個夢中桃花之靈附身偶人向男孩詰難的時候,男孩為被砍掉的桃樹傷心落淚,偶人們被他的善良打動,于是跳起舞蹈來。這種舞蹈類似于日本能樂中第一場的脅能。脅能上演的是從寺院神社祭祀用的神事轉(zhuǎn)化而來帶有祝賀性質(zhì)的能樂,也叫“神能物”。一般的形式是由神靈在鄉(xiāng)人或神官面前顯靈,表演舞蹈。偶人身穿日本傳統(tǒng)宮廷服飾,倒數(shù)第二階是樂官,他們手中的樂器有日本傳統(tǒng)的太鼓、琵琶、橫笛、笙等等,演奏出極具日本風情的音樂。通過這樣一個3 分鐘的長鏡頭,黑澤明向世界觀眾展現(xiàn)日本的傳統(tǒng)文化。
最后一個夢發(fā)生在日本的世外桃源。一個旅行者來到了水車村,走過木橋的時候看見一群孩子向著一塊石頭獻花。繼續(xù)往前碰到一個正在修水車的老爺爺,交談過程中,老爺爺對他說他們遵照古法過日子。人類總是習慣安逸,越方便越好,卻把那些本真、自然的東西都拋到一邊。而關于向石頭獻花,則是因為曾經(jīng)在橋邊死了一名浪人,村里可憐他就把他葬在前邊,上面覆蓋一塊大石頭,上面擺滿鮮花,于是就留下了向石頭獻花的傳統(tǒng)。
這個夢是黑澤明的夢想。夢里的水車村是人類最理想的家園。在這里,人與人之間關系和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百歲老人的話句句是真理,人類一直在想著改造自然,卻忘記了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們總以為能夠改善這個世界,卻沒有察覺正在摧毀這個賴以生存的大自然。這個觀點所代表的是日本的傳統(tǒng)自然觀,日本受佛教影響深厚,佛教中的萬物有靈,眾生平等觀點影響著傳統(tǒng)的日本生活。黑澤明借老人之口告誡我們,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重視一切與人類共生的因素。
夢的結尾是一場歡樂的葬禮,根據(jù)老人所說,好好生活,努力工作,便會受到大家的尊重。活著的時候盡情享受,死去也欣然接受命運的安排。自然地老去并不會讓大家覺得過于悲傷,死就是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xù)生活著。從日本的葬禮也可以看到佛教的影響,一般人的葬禮很簡單,僧侶念經(jīng)超度,去世之后要化妝。對于老年人的逝世,不會過度悲傷,他們相信生死有輪回。當年輕人或者小孩逝去的時候,人們才會表示惋惜悲傷而痛哭流淚。
整部電影前七個夢都在給最后一個夢做鋪墊,最后這個夢可以說是黑澤明的最終夢想,也是他最想表達的。人到晚年,像是在不斷做減法,拋掉爭名奪利,放慢節(jié)奏,回歸自然生活。大自然給人類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家園,它不應該被戰(zhàn)爭,被核污染等人為因素所破壞。與自然共生,才是人類最明智的生存之道。黑澤明在這部電影中結合了日本傳統(tǒng)文化中的諸多因素,以日本的方式向世界傳達所要表達的思想。他的電影作品讓世界更加了解日本這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