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西方帽飾文化"/>
李家麗 鄭廣澤
(青島大學(xué),山東 青島266071)
帽飾屬于服裝設(shè)計中“頭部飾物”的范疇,作為服裝整體設(shè)計形象的一部分,兼而有之保護頭部和借頭部展示自己的美感和地位等多重作用。是我們在研究服飾文化中不可略過的一部分。在中國古代,人們多將帽稱之為冠,如東坡冠,高山冠等,而在西方則有巴拿馬帽,貝雷帽等多類型帽子。本文主要淺析東西方冠與帽的文化方面。
帽:(1)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陽光或裝飾的作用;(2)指罩在或套在器物上方形狀與用途類似帽子的東西①。
冠: 在中國帽被稱之于冠,是權(quán)力榮譽和嘉獎的標志和象征?!肮凇痹谙惹貢r期末是一種帶有“卷持發(fā)”或者“貫韜發(fā)”的功能儀式發(fā)罩《說文解字·一部》:“冠,絭也,所以絭發(fā)?!薄栋谆⑼āぞ硎分惺沁@樣描述:“冠者,卷也,所以卷持其發(fā)也。”即最初的中國冠是用來束發(fā)之物。
在中國,冠具有明顯的等級性,不同身份的人佩戴不同的冠是有明文規(guī)定的。春秋時期,根據(jù)官職的高低將冠進行改革“計有進賢冠、委貌冠、通天冠、長冠、遠游冠、高山冠、法冠、建華冠、趙惠文冠、方山冠、巧士冠、卻敵冠、爵牟、術(shù)化冠等”。清朝時期,除皇帝的冠帽可用東珠鑲嵌,其余人士甚至皇子俱不可用東珠點綴,且對滿朝文武大臣的花翎樣式與支數(shù)與其官職等級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代表身份的冕冠往往以珍貴是稀有性材料來彰顯貴氣,冕珠會以珠玉的數(shù)量來區(qū)分等級;翎管的材料決定了它的貴賤,清朝朝冠會以表金石、珊瑚、珍珠等飾品的形制和數(shù)目來嚴格區(qū)分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②。封建社會按照儒家思想“禮”為核心的體制,不同等級的人不可逾越等級森嚴的規(guī)章制度,要求人們各司其職,只可按其自身階級屬性進行活動,不可僭越,也引發(fā)了中國古代冠帽服飾的階級性。
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認為“不戴帽子的女人是妓女”,由此可見他們對帽飾文化的重視。帽子在歐洲服裝傳統(tǒng)禮儀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畫龍點睛之筆,更是整套女士們整套行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選帽、戴帽是歐洲名流家族的必修課程,帽子是名媛佳麗優(yōu)雅登場的必備行頭,甚至?xí)蔀槟芊竦玫交适页蓡T認可的重要裝備③。因為近代早期的歐洲,貴族和皇室們生活環(huán)境優(yōu)越,擁有寬敞的居住環(huán)境,門和窗的比例都比較大,促使貴族婦女們穿復(fù)雜的服裝和帽飾不受影響,因此她們可以毫無顧忌的穿著寬大的裙子,戴夸張度極高的帽子,所戴的帽子的大小也是是衡量戴帽者及其丈夫的社會地位高低的標志之一,所以造成了西方女子頂著帽子達到兩米多的奇異形態(tài)。而對于帽子上的飾件,更能顯示出人的社會地位,所以在當時的西方,婦女們不惜重金購買野雞、仙鶴、火烈鳥等珍禽的羽毛以及阿特斯拉玫瑰、波斯百合、意大利水仙等稀有花卉,把它們裝飾在自己的帽子上.以炫耀他們顯赫的地位④。西方帽飾的等級是以主人占有資源的多少來區(qū)分,越富有的貴族即享有的稀有資源越多,所戴帽飾越豪華,帽沿越大高度越高。
出席場合所穿的服飾具有禮節(jié)性和社會性,講求實用性的同時也要符合場合和身份要求。在社會生活中,為了達到人際交往間的親密友好,精神上的愉悅溝通,彰顯自我風(fēng)貌,顯示敬意,端正風(fēng)度儀表等,熟練搭配在各類場合都十分得體的服飾是十分重要的。這類衣物其特色為:受各自所處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制約,根據(jù)自身民族特點、地域環(huán)境的和社會風(fēng)俗習(xí)慣的影響,不允許自我隨心所欲穿著搭配出席場合。
中國清朝皇帝的冠帽分為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和雨冠六種形式,每種冠帽在型制、裝飾物、材料上都有嚴格區(qū)分,我們亦可根據(jù)其名字來通曉其在不同的場合儀式所佩戴的類型。漢朝漢武帝曾經(jīng)坐在威嚴的武帳中,適逢汲黯(諫臣)來啟奏公事,只因未著朝服朝冠而著常服日常冠,望見他便慌忙躲避到賬內(nèi),派近侍代為批準他的奏折。
由上述事例可見,中國的禮儀服飾有著嚴密禮節(jié)性和場合的規(guī)范性,冠作為服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有著同樣的禮儀的儀式感,其最終仍是根植于儒的“禮”為核心思想的嚴密控制之下的嚴格的制度。
在西方一些歐美國家,和中國古代的未帶冠是無禮的表現(xiàn)相同,佩戴帽子是一種禮節(jié)性表示,男人們在和朋友打招呼時,對女士表示尊重時,往往將帽子微微抬起以示友好和尊敬。五十年代的西方婦女們同意認為未佩戴帽子的服飾顯示著著裝者的粗陋鄙俗,被人們視為服裝搭配的大忌。人們有專業(yè)的晨禮服,晚禮服,騎馬服等多種服飾,所佩戴的帽飾也根據(jù)服飾的場合性而更換。正式場合酒會、拍賣會等,服飾多隆重,帽飾也一般沿用傳統(tǒng)帽飾的廓形,裝飾手法多樣化,鑲嵌羽毛、花朵或真絲作為立體造型,將帽飾變得隆重、優(yōu)雅具有很強的儀式感,騎馬場、派對等比較輕松的休閑場合,女性多穿著簡潔服飾,帽飾也隨之簡潔,戶外場所一般戴防曬功能強的大檐帽都有著定約定俗的傳統(tǒng)。西方佩戴帽飾的禮儀是一種長期文化傳遞的信息,而非中國一種強制性的禮儀規(guī)范。
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服飾多用藍色代表法天之意?!洞竺鲿洹吩疲骸暗朗砍7唷?。得羅(大襟之一)冠巾之后成為真正的道士,為宗教活動之禮服。冠,為貴人所用;巾為士庶人所用,在道門內(nèi),冠為正式場合所用,平日則用巾⑤。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三臺冠、元始冠、五岳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等。這些冠主要體現(xiàn)在佩戴者的修為及其地位,對修行者及俗人的識別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義。如黃冠,受過“初真戒”的修行者可以佩戴。佛教僧帽,是指比丘所用的帽子。
根據(jù)《四分律》卷四十記載,佛陀聽許比丘天寒頭部寒冷頭痛時,以毳或劫貝作裹頭⑥。除此之外,禁止比丘裹頭?!洞蟊惹鹑x》卷上說:“不得著帽為佛作禮?!庇终f入室禮師之際,應(yīng)當脫帽等禮節(jié)。可以從修為修行方面來展現(xiàn)中國道教和佛教對于帽子的講究。
女性基督徒素有蒙頭的習(xí)俗,也就是用頭巾把頭發(fā)遮住,即戴帽的一種,這是由于基督教認為男人是女人的頭,女人是由男人而出,為男人而生。故蒙頭是女人順服男人的記號。也是為了在公開場合維護自己的尊嚴,為了表示男人與女人應(yīng)有的次序和關(guān)系。婦女禱告時或講預(yù)言時便應(yīng)蒙頭,否則有辱自己的頭與靈意上的頭——男人。所以男性基督徒可不必戴帽,而女性基督徒需戴帽蒙頭。伊斯蘭教的制約作用也十分明顯,回族男子的無檐小帽即頂帽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斯蘭教的“五功”之一——拜功,要求禮拜者的頭部不能暴露,必須遮嚴,磕頭時前額和鼻尖要著地,根據(jù)此要求,不戴帽子禮拜不符合教義,所以帶有無檐小帽著地以示對真主阿拉的無限虔誠⑦。伊斯蘭教禮儀中認為如果頭上如果無遮蓋物是對上天的一種褻瀆,是要接受懲罰的,所以無檐小帽的出現(xiàn)完成了教義中的兩個要求,成為了伊斯蘭教徒的必備頭飾。
由上述可見,不論是中西方的帽冠,在宗教面前,卻被賦予了特殊的宗教含義,或許包含對修為等級的肯定,或者對信仰真主的虔誠等等。傳達出對信仰的宗教的文化內(nèi)涵的認同和對信仰的自覺追求。
在中國男子冠飾上通常綴以玉飾做裝飾。受儒家“君子溫如玉”思想影響,無論男女,皆以玉為上品,男子多在帽冠前方鑲嵌不同等級的珠寶玉石來彰顯身份。動物毛羽也是中華人民數(shù)年來喜愛的裝飾品之一,“頭上飾鳥羽冠,足著皮履,手執(zhí)農(nóng)具”是古代炎帝神農(nóng)氏的服飾形象,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冠上插貂尾,宋代插雉尾,元明時期用鵬羽,清代的花翎,即孔雀翎。中國人民還喜好金銀,珍珠,翡翠,瑪瑙等名貴物品來做成龍鳳形狀裝飾自己的帽冠,《明史·輿服志二》中講到:“其冠飾翠龍九,金鳳四,中一龍銜大珠,上有翠蓋,下垂珠結(jié),賒皆口銜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數(shù)如舊?!睆闹锌梢姡腥A民族制作工藝的精良,裝飾材質(zhì)的多變,帽冠裝飾品形狀的豐富多彩,及其審美觀念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更改。
西方的帽飾中多使用真絲、天鵝絨、帶飾、人造花等,用的最多的還是羽毛。二十世紀前后,如果不用羽毛來裝飾,就會用真絲織物,網(wǎng)眼織物和紗織物做出壓褶或活褶覆蓋在帽子上⑧。各類女帽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注重皮邊裝飾、鑲有流蘇、纏藤等裝飾的波蘭式的荷葉邊帽;插有羽毛、帽子后部有較多首飾和布滿精致刺繡的鑲邊的英國宮廷女帽;寬檐和窄檐上系有彩帶的草帽;形似頭盔,插滿了羽飾,作為拿破侖征戰(zhàn)活動見證的天鵝絨法國帽。西方的帽飾不斷地演變與更新,材質(zhì)和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與更新,努力的實現(xiàn)審美與實用功能為統(tǒng)一裝飾依然用羽毛、假花、面紗等逐漸趨向于簡潔小巧,形式多樣。
從冰河世紀至今,人類有保護并裝飾頭部的習(xí)慣,最早期的帽子主要起著保護的作用,以免頭部受到自然的傷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到本世紀各式各樣的帽子成為等級社會地位、禮節(jié)場合性、宗教文化性、審美文化性的象征和代表,并且在社會史以及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帽與冠作為服飾文化中的一部分,有著它在社會中的特有含義,引領(lǐng)和代表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化社會以及宗教差異,也賦予了冠帽之間和人所牽連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時代在不停的發(fā)展,社會文明在不停的演變,而我們的帽飾也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浪潮永無止境地向前發(fā)展創(chuàng)新,不斷地雕刻上新的文化時代的烙印。
注釋:
①孫夢婕.菲利普·崔西(Philip Treacy)帽飾設(shè)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xué),2013.
②姚瑋.我國帽子發(fā)展與變化的研究——以典型的帽子為例[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xué),2014.
③張強偉.帽子文化研究綜述[J].赤峰學(xué)院學(xué)報,2013(02):19-21.
④孫立.“帽飾語言”略例[J].職大學(xué)報,2004(03):61-61.
⑤宋巧立.北京白云觀齋醮儀式服飾形制探析[D].北京:北京服裝學(xué)院,2008.
⑥魏亞麗,楊浣.西夏僧侶帽式研究[J].西夏研究,2015(01):42-54.
⑦喇秉德,馬小琴.青?;刈搴喪穂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
⑧孫夢婕.菲利普·崔西(Philip Treacy)帽飾設(shè)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xué),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