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課堂教學一直都主張教師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興趣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教學意義的活動,并且隨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學習計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實際的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往往過于注重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體系,教學計劃也是簡單地根據教材里的知識結構進行安排,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也有不同的教學方法。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影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fā)揮。過于死板的教學手段妨礙了學生自主意識的發(fā)揮,讓學生學習過程變得機械和呆板。而生成性課堂讓學生知道學習是從自主意識到構建知識的過程,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生成性課堂突出學生的學習個性,是一種開放的、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那么,具體如何構建高中數學生成性課堂呢?
之前,大部分高中生不喜愛數學學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中數學難度較大,思考起來費時、費力。而生成性課堂教學是引領學生體味學習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能夠避免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厭煩感。所以,高中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主題課堂。具體實施策略如下。教師:“同學們請舉例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垂直的例子?”學生舉手回答:“我們的課桌相鄰的邊沿就是垂直的,桌腿和桌面也是垂直的?!睂W生:“做操時,平舉的手臂與身體也是垂直的。”教師:“同學們的思考還是很全面的,看來平常很注重生活。既然生活中垂直的例子這么多,說明這個垂直是有很大作用的,今天,我們就來從數學角度探討一下關于垂直的數學知識。首先,先來給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定義:如果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內的任何一條直線都垂直,那么就稱這條直線和這個平面垂直。”通過這樣的舉例,讓學生產生對知識的親切感,和諧有效地進入課堂主題,開展教學。
發(fā)散性思維又稱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最顯著內容之一。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在注重重點、難點內容講解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曾說:“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庇纱丝芍?,教師要根據基礎理論知識給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比如,在高中數學“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之前學過的同三角函數的基礎關系式和正弦、余弦的誘導來思考如何求得兩角和與差的正余弦、二倍角的正余弦,使得學生學會利用之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和總結,再延伸到新的知識學習上,從而獲取新思維。又如,在高中數學“指數函數”學習中,教師可以提出:“Y=(-2a-3)是否為指數函數”,此外還可以引出有關國際象棋的著名數學故事,讓學生猜測故事結果的產生原因,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
高中數學教學生成性課堂的構建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師要明白這一點,應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做好生成性課堂的構建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生成性課堂的構建要求教師和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和交流。而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導課堂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氣氛比較呆板和僵硬,學生的學習效率大打折扣。生成性課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將課堂變成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熟悉學生的個性特點,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
例如,在教學幾何證明的相關內容時,筆者首先給學生布置一道能夠用多重方式證明的題目。學生思考出一種解答方式之后,筆者要求他們嘗試用另外一種方式解答。同時,筆者還會教給學生一些證明線線平行、線面平行的方法,這些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體驗到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思維能力會得到有效的鍛煉。最后,在學生基本能夠說出兩到三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后,筆者再對學生加以引導,幫助學生鞏固相關的知識點。
在生成性教學模式中,要構建出新型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教學目的的實現。生成性課堂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得到更大的收獲。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不再作為課堂的主宰,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學生能夠獨立尋找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此外,還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解決數學教學中遇到的困難,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隨著高中數學對思維程度的增加,很多數學知識需要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交流、合作討論才能完成。因此,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有助于解題思路的獲得和解題方法的實現,對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及解題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生成性課堂教學方式的應用和推廣將會對我國的素質教育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是必須解決目前我國教學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基本障礙。在實施生成性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改進,并始終將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中心位置,以尊重學生為前提,最大可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知識掌握和理解的寬度與深度,在實現學生個性解放的同時,保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