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學語文的一項重要教學內(nèi)容,古詩詞教學承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對陶冶學生的情操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以及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更加重視古代詩詞的學習,明確指出學生應該背誦和記憶的古今中外詩詞約161篇。此外,古詩詞學習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古詩詞學習呢?下面,筆者簡要談談自身的體會。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種常用的學習方法。而對于朗讀的重要性,朱熹說得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其中包含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著名哲理,這就說明通過大量的朗讀,有利于我們理解文章的含義。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了:“重視小學各年級的閱讀與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進行情感的熏陶。”針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在進行古詩詞學習時,如果單純依靠教師的“逐句講解”效果不夠明顯;所以必須借助“朗讀”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完成語句的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與能力。
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只有了解詩詞的意境,才能掌握詩詞的精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促進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同時要尊重小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能力。筆者認為以下幾種方法有助于學生進入“意境”。
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可采用“起興點撥法”。新課一開始,就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瀑布產(chǎn)生興趣,再導讀回憶瀑布,使學生受到語言描繪的情境感染,從而進入瀑布的詩境,引出李白的詩。
我們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要注意抓住“詩眼”;對于詩中那些情感色彩對比鮮明且具有深刻含義的詞語要反復引導和推敲,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詩的意境;如“香爐”就具有一語雙關(guān)之意,既可以指“山峰”,又暗喻了天上的“香爐”,表現(xiàn)出了山的高。我們通常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鑒賞。
(1)“換詞對比,體會意境”。例如,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詞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充當小詩人,讓學生把詩中的“綠”字用另外一個字進行替換,引導學生換成“到”“過”“入”“滿”等字后,通過比較讓學生總結(jié)哪個字用得好?通過換詞對比就可以讓學生把春天的綠寫活,不僅讓學生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春天來了,而且還讓學生充分地體會和理解了“春風給江南披上綠裝”這一“意境”。
(2)“根據(jù)詩句想象意境”。例如,在教學“飛流直下三千尺”這句內(nèi)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詩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飛瀉而下”,并根據(jù)學生自己的想象完成一幅畫作,然后再以此為基礎引出“疑似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句中包含的“意境”。
因此,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通過“換詞對比”與“詩句想象”,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還有助于學生體會到古典詩詞的美。
(3)注重想象漫游,使學生進入“意境”。例如在教學《望廬山瀑布》這部分內(nèi)容時,學生通過對詩中詞句的了解,掌握了詩的意境之后,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與之相關(guān)的視頻,讓學生可以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在欣賞素材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實現(xiàn)學生的“入情入景”,讓學生的愛美之情油然而生,同時教師要及時與學生交流和探討彼此的感受,從而幫助學生領悟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所以情景教學法的應用,有利于學生進入“最近發(fā)展區(qū)”。它不僅讓學生欣賞到文中詞句的藝術(shù)美,也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文中所要表現(xiàn)的自然美和社會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養(yǎng)成。
在進行“明詩意”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白話對詩中詞句進行翻譯。傳統(tǒng)的詞譯往往過于枯燥乏味,因此,我們教師應該讓學生只描述大體意思就可,不必在乎對詞句解釋的字字落實。例如,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節(jié)選)這篇古詩詞時,對于文中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句子里的“千萬間”究竟是指作者的住處呢,還是指廣大百姓的住所呢?這時就可以讓學生參與討論并保留自己的觀點,以便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深入淺出,有助于學生更加準確地領會詩人所描繪的意境。
總而言之,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開展古詩詞教學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古詩詞生動的一面。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掌握學生學習特點的同時,還應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通過朗讀與感悟讓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從而為學生后續(xù)的語文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