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欣,周 寧
(武警四川省總隊成都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表現(xiàn)為消化不良、惡心、上腹不適等[1]。我院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患者,分為兩組各30例,經(jīng)胃鏡檢查、病理學檢查等符合診斷標準。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最大44歲,最小23歲,平均(33.48±4.27)歲;平均病程(2.19±0.31)年。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最大45歲,最小24歲,平均(34.47±4.21)歲;平均病程(2.37±0.2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jīng)胃鏡檢查、病理學檢查符合診斷標準,存在消化不良,惡心,上腹不適、胃內(nèi)游離鹽酸失調(diào)、貧血等,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有嚴重肝、腎、心臟等疾病,意識障礙疾病,哺乳以及妊娠期,藥物過敏。
對照組給予枸櫞酸鉍鉀顆粒(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10900086)1袋,口服,每天3次。連續(xù)服用15天。
觀察組給予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黃芪30g,白花蛇舌草、茯苓、白芍、半枝蓮各15g,三七、廣木香各12g,九香蟲、黨參、白術(shù)各10g,甘草、砂仁各6g。脾胃虛弱將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替換為肉桂、炮姜各10g,脾胃濕熱加蒼術(shù)、白蔻仁、佩蘭、藿香各12g。加1000mL清水煎煮至600 mL,分3次飯前服,每天1劑。連續(xù)服用15天。
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為依據(jù)[2]。痊愈:胃鏡檢查胃黏膜萎縮性病變完全消失,胃分泌功能恢復正常,消化不良、胃痛、惡心等癥狀完全消失。顯效:胃鏡檢查胃黏膜萎縮性病變基本消失,胃分泌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水平,消化不良、胃痛、惡心等癥狀改善。有效:胃鏡檢查胃黏膜萎縮性病變較小,胃分泌功能有所恢復,消化不良、胃痛、惡心等癥狀好轉(zhuǎn)。無效:胃鏡檢查胃黏膜萎縮性病變未發(fā)生變化,胃分泌功能、消化不良、胃痛、惡心等癥狀無變化。
中醫(yī)證候積分:主癥為胃脘疼痛和胃脘痞滿,包括無(0分)、輕(3分)、中(6分)、重(9分);次癥為精神疲乏、四肢無力、納差、大便塘稀、畏寒怕冷以及食后腹脹,包括無(0分)、輕(2分)、中(4分)、重(6分)。積分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3]。
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 )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12.1±2.2 7.8±2.5觀察組 30 12.3±2.3 4.4±1.8 t 0.3441 6.0451 P 0.7320 0.0000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yī)“胃脘痛”范疇。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虛為氣虛與陰虛,標實為濕阻、氣滯、熱毒、血瘀等[4]。
補中益氣湯藥方中黨參、黃芪健脾養(yǎng)胃、補中益氣,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三七、丹參疏通胃絡、活血化瘀,白術(shù)、茯苓健脾燥濕,九香蟲、廣木香理氣止痛、行氣活血。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養(yǎng)胃、補中益氣、理氣止痛、疏通胃絡之效。
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