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歡
課堂提問太簡單或過于淺顯,沒有任何思考的空間,學生只需要回答對或者錯,是或者不是等,嚴重降低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設置問題的難度太低,比如提出一些較為簡單的只是記憶性的知識,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來,或者回答得有理有據(jù),這并不能代表學生真正理解了,重難點不突出,就無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逐漸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淺嘗輒止的習慣。問題超過學生知識范圍學生無法回答,有的教師認知到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性,于是用高難度的問題去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這種錯誤的想法會使學生的自信心遭受挫敗感,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提問對象單一。很多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大多點選舉手回答的學生,教師認為舉手回答的學生是有準備的,因此積極配合學生滿足學生的成就感。但是這樣做的后果是善于表達的學生參與了課堂,而不善于表達的學生只是被動地聽完課堂,久而久之,會有一部分學生失去回答問題的興趣;有的教師忽視學生間的差異性,問題的難易與學生實際學習能力不符合,人為地制造了課堂障礙,影響教學有效性。
素質教育中要求教師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于是有很多教師就把課堂提問的量當作衡量一節(jié)課互動是否成功的標準。課堂中過多的問題讓學生疲于應付,看似雙方實現(xiàn)了溝通交流,但實際上這些問題并沒有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啟示,有的教師擔心學生聽不明白,頻繁地提出重復的問題讓學生作答,學生根本不需要思考,這種提問并沒有多少有效意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因其身心發(fā)展還未成熟,他們更傾向于好動、注意力不集中與集中持續(xù)時間不長等特征,這些因素都會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產生影響,不利于學生聽課效率與質量。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是非常必要的,需要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關注班級內學生的狀況,針對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易走神的學生,要有針對性地提問,及時調整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山行》古詩的學習中,教師針對班級內易走神或者從事其他活動的學生予以提問,一方面是給學生一個警示,另一方面也是了解學生一節(jié)課聽到什么程度。教師可以針對古詩提問學生,本首詩中都涉及了哪些事物?學生會馬上回歸到所學課文當中,并積極思索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樣,雖然不能有效制止走神,但是也能夠把學生拉回課堂,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
小學教材內容包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但是小學生因各種元素影響,對教材中一些較為優(yōu)質的課文很難深入理解和感悟,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及時對學生深入講解,讓學生明確課文中心思想,進而掌握課文內涵。教師要在課堂中,對教學重點以及難點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然后再給學生進行詳細的解釋,以此突出一節(jié)課中的難點和重點,并有效拓展學生思維。比如人教版《烏鴉喝水》的教學中,每個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他們會對不能夠喝水與喝到水存在不同的理解誤區(qū),而引起這樣的答案差異就是課文要講解的重點,教師應在課堂中及時拋出問題“烏鴉喝水的結果有幾個”,讓學生進行探討,學生會根據(jù)自己的思維與想象回答該問題,那么教師要根據(jù)回答通過不同的層面解說答案的合理性。這樣學生的思維會在課堂中不同程度地被拓展。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小學生記憶力相對較差,為了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就需要從課內向課外延展。教師在一節(jié)課結束時給學生留下問題,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查找解決,有效地對所學知識進行了復習與鞏固,而在這一系列自己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有效發(fā)揮了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例如,在學習《我家的小狗》一文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你身邊最喜歡的動物是什么樣子的呢?這樣的提問讓學生把知識的學習從課堂內延展到了生活中,學生會通過對身邊動物的觀察與課文對比,積累一定的寫作經(jīng)驗與素材,使所學知識得到有效的復習與鞏固,學生通過完成教師問題的答案去探索身邊的事物,并仔細觀察,學生主動性被積極帶動起來,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的有效性,是提升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思維的有效選擇,也是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實際學習情況便于調整課堂教學的有力途徑。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在課前做好精心備課,在課堂中巧妙設置提問環(huán)節(jié),靈活多變運用提問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出提問在課堂中應用的價值,才能讓教與學之間的有效互動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