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妍,李曉雷,劉 洋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yī)院康復頸腰疼科,河南 開封 475000)
失語癥是腦卒中常見并發(fā)癥,主要表現(xiàn)為交流障礙,理解、閱讀、寫字能力降低[1]。本研究用針刺配合言語功能訓練治療卒中后失語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05例,均為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康復頸腰疼科收治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齡53~64歲,平均(55.79±5.45)歲;病程1~5個月,平均(3.11±0.57)個月;腦出血19例,腦梗死33例。針灸組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齡55~60歲,平均(54.83±5.96)歲;病程1~4.5個月,平均(2.78±0.74)個月;腦出血15例,腦梗死38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CT、MRI等檢查確診[2],符合失語癥診斷標準[3],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內科學》[4]中風診斷標準。手足麻木,語言不利,舌強語謇,半身不遂。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神志清醒,能配合治療。
排除標準:有語言功能障礙史,神志昏迷不能配合治療,先天性語言功能障礙,聽力障礙,暈針。
兩組均予以基礎治療,包括控制血壓、抗血小板聚集、營養(yǎng)腦神經、改善血液循環(huán)等,接受言語功能訓練。①發(fā)音訓練:與家屬配合,讓患者先做吞咽、鼓腮、嘆氣、咳嗽、深呼吸等動作,以訓練肌肉,調整呼吸,然后訓練患者吹蠟燭,誘導患者發(fā)音,家屬幫助患者嘗試發(fā)單音如啊、哦聲,每次訓練15min,日3次。②口型發(fā)音:單音訓練后指導患者發(fā)重復單音,并及時糾正錯誤發(fā)音,讓患者對著鏡子發(fā)音,發(fā)音同時對準口型,家屬予以幫助鼓勵,每次訓練時間可適當延長。③轉換發(fā)音:口型對準后嘗試讓患者進行讀字發(fā)音,先從單音節(jié)開始,由簡及難,逐漸提高難度從字到詞,再從詞到句,循序漸進。④實用交流:轉換發(fā)音后如患者已能完整讀通句子,多與患者進行簡單日??谡Z交流,患者讀句緩慢,應耐心聆聽并及時改錯,鼓勵其多說話、多交流。每次30min,日3次。
針灸組加用針刺醒腦開喑法。選內關、三陰交、人中為主穴,廉泉、百會、風府、啞門、金津、玉液為配穴。先刺雙側內關穴,捻轉提插瀉法持續(xù)1min;再刺三陰交,斜刺1~1.5寸,提插補法,以中風患側抽動3次為度;針刺人中穴時針尖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以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針刺廉泉穴針尖向舌根斜刺0.5~0.8寸;百會穴平刺,以針感擴散為度;針刺風府、啞門穴時微微低頭,針尖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寸;金津、玉液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1~2mL。
兩組均每天1次,治療6天休息1天,持續(xù)治療2個月。
用語言功能評分[5]評估語言功能,包括理解、復述、閱讀、命名、書寫5項,單項滿分為100分,分值越低提示語言障礙越嚴重。用西方失語成套測試WAB檢測失語商(AQ)評分。依據語言不利、舌強語謇等證候[6]嚴重程度記0~5分,分值越高提示失語癥狀越嚴重。
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依據中醫(yī)證候積分[7]降低幅度評估療效。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幅度大于70%。好轉:證候積分降低50%~70%。有效:證候積分降低30%~50%。無效:證候積分降低小于30%。
兩組治療前后語言功能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語言功能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理解 復述 閱讀 命名 書寫對照組 52 治療前 51.13±3.75 49.17±3.62 52.06±3.84 48.35±3.79 50.11±4.75治療后 66.74±5.79* 65.82±5.18* 67.05±5.16* 70.13±5.08* 69.65±5.38*針灸組 53 治療前 50.69±4.06 50.22±3.93 53.24±3.41 49.45±3.51 52.04±3.06治療后 79.65±7.92*△ 81.39±8.15*△ 82.61±8.79*△ 85.72±7.96*△ 80.68±8.3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AQ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AQ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AQ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語言不利 舌強語謇 AQ評分對照組 52 治療前 4.51±0.42 4.41±0.52 40.16±6.14治療后 2.79±0.34* 2.60±0.39* 61.43±9.26*針灸組 53 治療前 4.48±0.50 4.35±0.58 42.03±5.11治療后 1.53±0.22*△ 1.37±0.19*△ 79.18±11.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顯效7例,好轉11例,有效16例,無效18例,總有效率65.39%。針灸組顯效12例,好轉16例,有效2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4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語言功能訓練通過單音訓練、口型發(fā)音、轉換發(fā)音等步驟,使患者重新學習開口講話能力,由單音到音節(jié),由字到詞,由詞到句,循序漸進,刺激患者發(fā)音及語言反應,逐漸訓練患者開口發(fā)音,以恢復語言功能。雖然語言訓練能刺激患者開口發(fā)音,但仍有部分患者因認知障礙、反應遲鈍、心理負面情緒等因素,難以配合語言訓練,致其語言功能恢復效果欠佳。
卒中后失語癥屬中醫(yī)“中風”、“不語”、“舌喑”等范疇。臟腑陰陽失調,血隨氣逆,肝陽暴張,內風旋動,夾痰夾火橫竄經脈,蒙蔽輕竅,發(fā)為中風。基本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治宜調和陰陽,調補肝腎,醒腦開喑。醒腦開喑法是石學敏院士針對中風病及其并發(fā)癥所創(chuàng),主治因淤血、肝風、痰濁等導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故而所選穴位以陰經與督脈為主。內關、三陰交為陰經穴位,針刺可滋陰養(yǎng)血、調補陰陽。百會、風府、啞門、人中為督脈穴位,督脈為陽脈之海,針刺督脈穴位能調和氣血,振奮一身之陽氣,陽氣足則血行有力,從而促進血液循環(huán)。金津、玉液、廉泉均為經外奇穴,同位屬舌體下,為頭部周圍取穴,故而可發(fā)揮近治作用,針刺能刺激舌體運動,益于語言功能恢復。百會、風府、啞門、人中亦為大腦周圍取穴,且均屬大腦功能體表反射區(qū),針刺可醒腦開竅、通絡開喑。內關、三陰交、人中為醒腦開喑法主穴。內關穴屬心包經,八脈交會穴,針刺可疏通經絡,活血祛瘀。三陰交為脾、腎、肝三陰經交會之處,故而針之能調補肝腎、滋陰健脾。人中穴為中風、昏迷等急危重癥急救要穴,研究表明針刺人中可升高血壓以保證機體重要臟器血液供應,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大腦組織血液供應,改善大腦語言功能[8]。廉泉穴為任脈、陰維脈交會之所,又位于舌體周圍,針刺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刺激舌體肌肉神經,有助于語言功能恢復。百會穴為督脈要穴,諸陽之會,針刺可醒腦開竅、安神定志。針刺百會對大腦皮層中樞生物電有良好調節(jié)作用,且百會系大腦皮層功能投射反應區(qū),針刺可促進大腦恢復,增強語言功能[9]。風府、啞門同屬督脈,善祛風邪、清神志、通關開竅,主治暴喑、舌強不語,現(xiàn)代醫(yī)學表明針刺風府、啞門穴能促進中風血塊吸收,消除血塊周圍水腫,減輕對神經中樞的壓迫,促進語言功能中樞恢復[10-12]。金津、玉液同位于舌下,屬經外奇穴,穴區(qū)淺層有舌神經、舌下神經進而舌動脈分布,故而點刺出血,能刺激舌體肌肉、神經,治療舌強、語謇。
針刺配合言語功能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失語癥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