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 新時期下,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行,高校體育教學逐漸受到公眾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其作為落實和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對提升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身體素質具有積極意義和關鍵作用。本文主要針對高校體育文化“三位一體”教育模式構建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給予我國高等教育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高校體育文化;三位一體;教育模式;構建途徑
隨著高等教育的持續(xù)深化改革,體育作為高?;A學科,其功能性和作用性逐漸受到社會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如何通過體育教學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體育理念,將其作為享受生活和愉悅身心的重要途徑,是時代賦予體育教學的關鍵任務。但是當前,高校在開展體育教學中,依然以傳授技能為主,體育文化的滲透和教育嚴重缺失,對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十分不利。在此背景下,高校要以學生需求為立足點,構建“三位一體”的體育文化教育模式,為學生未來的全面發(fā)展夯實基礎。
1、構建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模式的積極意義
1.1體育文化發(fā)展的需求
高校作為知識與人才的匯聚地,是傳承和發(fā)展體育文化的重要場所,構建“三位一體”體育文化教育模式,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體育文化的感悟和理解,進而在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下形成科學的體育意識和端正的體育態(tài)度,更好的傳承體育文化,實現(xiàn)體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2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求
當代大學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遍體質偏弱,對待體育運動缺乏興趣,體育文化教育可以促使學生在運動中領悟體育包含的意志和精神,幫助其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實現(xiàn)其文化知識和身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2、構建“三位一體”體育文化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
第一,教師引導,教師引導包括理念認知和示范實踐兩個層面,通過教師引導可以促使學生領悟體育文化中富含的體育規(guī)范、體育精神和體育意志,進而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和學習體育知識的熱情,在學習和運動中領悟體育文化精神;第二,實踐體驗,實踐體驗是學生將所學內容應用于實踐中的過程,通過體驗感悟體育文化,進而形成與體育文化相對應的內在品質;第三,環(huán)境熏陶,教師引導屬于顯性教育,環(huán)境熏陶則屬于隱性教育,利用隱性教育載體促使學生接受和消化體育文化,通過學生對體育文化的整合與思考,形成全新的體育文化認知體系。
3、構建“三位一體”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模式的相關途徑
3.1明確育人目標
高校是傳播知識與文化的前沿陣地,體育文化所包含的進取向上、超越自我、公平競爭、規(guī)范有序、頑強拼搏以及果敢奮斗等精神,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競爭意識和堅韌品質具有積極意義,因此,高校在構建“三位一體”模式中,需要立足于體育學科特點,明確育人目標。首先,要以體育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為切入點,突破以往體育技術的束縛,將意識、態(tài)度和情感納入到育人目標中,綜合考慮體育文化對學生人品修養(yǎng)、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的影響,促使體育文化教育回歸本位,通過教育升華學生精神、健全學生人格、培養(yǎng)學生素質;其次,學生作為體育文化教育的主體,在實施教育活動中,要將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自我提升能力納入到育人目標中。
3.2更新教育內容
從文化學角度分析,體育文化主要是指與體育活動有關的所有文化的總和,其具體體現(xiàn)在規(guī)范、價值和精神等三個層面,因此,高校在更新體育文化教育內容中,需要從上述三個層面進行科學設計。首先,以規(guī)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突出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規(guī)范的價值,例如尊重理解、團結協(xié)作、公平公正以及誠實守信等;其次,以完善學生人格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體現(xiàn)理智感、審美感以及道德感等價值教育,例如情緒振奮、靈魂凈化、民族精神以及愛國情懷等;最后,以培養(yǎng)學生精神意識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體現(xiàn)堅定性、果敢性以及獨立性等品質教育,例如沉著機智、果敢剛毅、挑戰(zhàn)征服以及頑強拼搏等。
3.3重視教育過程
體育文化的重心為發(fā)展學生內在品質與個性,其不同于體育技能傳授,更加強調結果,而重視整個教育過程。因此,教師在開展教育中,要以育人目標為前提,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為平臺,將實踐教育作為重要形式,促使學生通過技能學習和實踐鍛煉形成與體育文化相關的內涵與精神。體育文化教育包括運動競賽、課外活動和課堂教學,通過教育過程引領學生感受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品質。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傳授體育動作和組織體育競賽中,培養(yǎng)學生克難奮進、吃苦耐勞、勇敢頑強的思想品質,以及謙虛謹慎、沉著果敢、機智靈活的意志精神;其次,在課外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參與活動感受體育魅力和體育風范,進而領悟和內化體育運動中包含的人文美和運動美;最后,教師還要利用體育信息、體育場館以及體育標識中隱藏的人物風貌、體育氣氛和規(guī)章制度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促使學生感受體育文化蘊含的秩序美和規(guī)范美。
3.4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
在體育文化傳輸中,教師的概念灌輸、教育點撥以及技術糾正屬于顯性教育活動,而教師在整個教育中的感染、垂范和暗示屬于隱性教育,教師要改變以往的固化教學模式,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充分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教育方法。首先,教師要通過有形教育模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和行為的引導,利用多媒體或者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促使其獲得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認知,激發(fā)學生的體育文化學習欲望;其次,教師要通過無形教育模式,以課堂環(huán)境和人體感染力為基礎,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領悟和內化體育準則、體育情操以及體育精神,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
3.5構建教育平臺
體育文化教育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和時代性,是對體育內涵進行“精神挖掘”的過程,其以課外活動和體育課堂為教學依托,教育方式呈現(xiàn)多樣化、教育內容呈現(xiàn)抽象化、教育元素呈現(xiàn)復雜化,并且與社會教育、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交相呼應,具有長久性和持久性等特點。因此,高校要結合體育文化教育的特點,為學生構建相關教育平臺。例如,高??梢詾閷W生打造“競技平臺”,以各種體育競賽活動為主,打造“人文平臺”,以體育征文、人文講座等活動為主,打造“環(huán)境平臺”,以新媒體推送文章和校園體育環(huán)境建設等活動為主。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教育平臺,促使體育文化全面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
4、結語:
總而言之,體育文化教育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與成長具有積極意義和關鍵作用,高校需要認識到其重要性,并且通過有效途徑為學生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發(fā)揮其育人作用和價值,實現(xiàn)學生體育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金,王磊,林繼東.自媒體視域下民辦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價值——以廣東科技學院體育文化為例[J].體育科技,2018,39(03):118-119.
[2]鞠軍.與時俱進創(chuàng)建一流高校體育文化環(huán)境——以貴州省高校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35):80-81.
[3]鄧婕.試探高校體育文化對學生品德心理發(fā)展的作用[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20(02):61-63.
[4]徐桂蘭.高校體育教學與體育文化互動發(fā)展存在問題分析——以陜西省獨立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8,8(14):140-141.
[5]原顏東,梁華偉.PPP視角下高校體育文化服務供給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學為例[J].體育科技,2018,39(01):92-93.
[6]張皓.高校體育專業(yè)學生“俱樂部+文化活動”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20(04):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