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喬梁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用陸游這兩句詩來形容我學習與輔導小篆的經歷再合適不過。近期在褚體練習上進入瓶頸期的我,去年恰巧遇到老師在書齋開展篆書課程,于是決心“兩線并行”——在精進褚體的基礎上,加入篆書基本功練習,這才與小篆的學習與教學結下不解之緣。
小篆具有粗細均勻、澀行緊收的特點,與日常練習中的造型線的運筆規(guī)律如出一轍,再加上自己多年學習楷書的功力,本以為“小篆”的書寫能夠很快上手,可事實卻是遇到層層困難。首先,較其他書體而言,小篆的筆畫不僅粗細一致,而且相對偏細。一開始總是小心翼翼地刻意提起筆尖,結果常常寫的略微有點僵硬,稍不注意便反彈到楷書變化豐富的慣性中去了,直至數(shù)次屏氣凝神的練習才漸入佳境。其次,小篆圓潤溫雅,這要求在書寫過程中轉筆、接筆要自然流暢,讀帖時多加觀察和思考再下筆,避免出現(xiàn)其他書體中的筆法習慣。最不可忽視的是,小篆強調虛實相生,在結構方面要尤為注意“布白”的形狀,比如形似三角狀,或是倒梯形等等,否則,一旦脫離“格臨”的練習方式,直接在僅有方格的作品紙上書寫,很容易在結構上出現(xiàn)過密或過疏的問題。
小篆圓起圓收、藏鋒逆行,顯得格外含蓄蘊藉。當然,初學小篆后,我重新定位了自己的書寫能力,并且領悟到,要帶著謙遜的態(tài)度在實踐中成長,才能在自我提升中一步步把握到其中的精髓與奧秘。
當然,我與小篆的緣分不止于此。作為葡萄牙語專業(yè)的準畢業(yè)生剛剛返校,偶然接觸到中文系朋友推薦來的書法老師急聘信息,經過重重面試后竟搖身一變從學生轉變成了老師。第一堂課,我拿來了適合初學者練習的楷書及小篆等書體供學生挑選,學生一眼鐘情于小篆。學生挑出小篆的那一刻,我發(fā)自內心地感謝她給了我能與小篆再續(xù)前緣的機會。接下來便是我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故事。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便是切身體會到“教學相長”的含義。起初練習,我觀察到學生明明按照正確的筆法結果卻總不甚理想,最后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筆毛不聚攏上。于是,學生請我為她挑選一支適合她練習小篆的新毛筆。以前我一般都是靠書友推薦來買毛筆,因而對于選擇何種毛筆的原因了解的并不算全面,但是如今作為老師要替別人挑選并且最好能為學生解釋出選擇的道理來,這都“逼”著我不得不系統(tǒng)地惡補毛筆選擇及保養(yǎng)的相關常識。網絡、書籍等參考資料龐雜,首先我要保證其來源的正確性,盡可能篩選出具有權威性的參考標準;其次,為了不占用過多的上課練習時間以及便于學生記憶,我最終選用了筆之四德“齊、尖、圓、健”來展開講述毛筆常識;第一次在書法課堂上“解惑”,我力求讓學生對相關常識理解得更加透徹,于是拿來新舊兩支毛筆作對比,將提前對著鏡子練習若干遍的“教案”循循善誘地講述出來。這樣講一遍下來,再遇到“什么情況下該換毛筆?”“如何選擇合適的毛筆?”……這類問題我也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
老師是學生的標桿。隨后幾節(jié)課,一邊進行小篆基本功練習,一邊穿插講書法小故事。為了給學生做好筆法示范,我必然要確保自己每一個筆畫的精準度,這無疑成了我水平提高的動力之一。我教的這位學生好奇心很強,在課堂練習中間,我穿插了書法小故事,比如智永和尚“鐵門檻”“退筆?!钡鹊涔?。同樣,為了應對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即興問題,我在篩選故事的過程中不僅要把來龍去脈梳理清楚,而且要瀏覽相關的歷史背景。我并不是書法專業(yè)出身,不曾系統(tǒng)地學習過書法理論,我深知這也是阻礙我分析各種書體內在聯(lián)系的原因之一。
因此,書法故事備課的過程,是給自己補課充電的過程,也是督促自己修煉為一名合格的書法學習者的過程,更是努力成為優(yōu)秀書法老師的過程。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陛o導學生和練習小篆的經歷激勵著我在2019春節(jié)期間去姥姥家依然帶著筆墨紙硯堅持每日練習后拍照發(fā)到指定的微信群,爭取在技法上比學生成長得更快更好,我的畢業(yè)論文也將在此基礎上完成,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夠趁此機會靜心梳理和領會書法理論,在“自反”后的一次次實踐中實現(xiàn)“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