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雪
我們常常喜歡造訪深山,且樂此不疲,可往往不去深究其緣由。
今夏的三伏天,我所居住的城市熱得像個大火爐。于是,就和兩三好友商定,舉家驅(qū)車前往浙江天目山避暑。
不到三小時,我們一行便像穿山甲似的鉆進了天目山的大山深處。沿著盤山公路一圈一圈地往上繞。一邊是筆直陡峭的山體,樹木蒼翠,濃蔭遮蔽,透著層層涼意;另一邊則是深壑巨溝,轟隆隆地喧響著山澗的奔流聲,其間還夾雜著山鳥的啁啾聲,與悠長的夏蟬嘶鳴聲。遇見路面寬敞處,我們便急不可耐地走下車,看看風景,動動筋骨。深深地吸口氣,整個鼻腔口腔都是甜絲絲涼爽爽的,這份清新,直透心肺,讓人完全忘卻了城市的煙塵味。山峰壁立,直指蒼穹;蒼翠而厚實的山林,過濾了這盛夏午后日頭的毒辣,只剩下一片碩大的光影,在遠近的山坡上忽明忽暗的交替變幻著。身處如此愜意的環(huán)境,整個身心便都靜下來了,沉下來了,愜意起來了,心中仿佛有了什么依靠與著落。朋友的妻子忽然說:感覺像是回到了娘家,就坐在母親的身邊呢!我們都面面相覷,然后紛紛點頭會意,末了便默不作聲地各自坐著,仿佛都在回味著她的那句肺腑之言似的。
傍晚時分,我們投宿于半山腰的云泊天目賓館。這是個坐西朝東的碩大山塢,海拔八百多米,除了一棟三層高的主體建筑,絕大部分客房全都成別墅格局,錯落有致地分散于山坡上。當晚,一場山雨過后,天空格外澄明。滿天繁星似無數(shù)雙清純的眼睛,注視著蒼穹下的山野與群山中微如草芥的我們。而月亮也特別地大而亮,灑下滿天柔情似水的清輝,撫慰著萬物生靈,撫慰著我們這些備受苦夏煎熬而暫時遁入深山的城居者。深夜,看著窗前銀白色的月光,聽著山下巨壑中奔流不息的流水聲,和與我一樣尚未入眠的山鳥山蟲們有一聲沒一聲的呢喃聲,便更感覺自己就像一位孩子,在外面奔波勞累了,心力交瘁了,如今終于回到了母親的身邊,靜靜地躺在母親的懷里,盡情地享受著她愛撫。
于是又想到了去年冬天去云南大理避寒的情形。蒼山高聳,橫亙于西北面,遮擋住了來自北方的寒冷空氣,母親似地庇護著這座城市的生靈。同時,它又與東南方的群山一起,孕育了其腳下清澈澄明的洱海。行走于大理的城市鄉(xiāng)村,便感覺這里人們的生活是從容的。他們不急不慢地往返于工廠、商鋪、機關(guān)或是田間地頭,臉上始終掛著平和的微笑,一副怡然自得的意態(tài)。蒼山就像一位偉大而堅強的母親,于凜冽的寒冬里呵護著他們,讓他們免受嚴寒的侵襲,他們的生活,自然便如山下的草木般葳蕤,洱海中的游魚樣自在了。
最讓人難忘的是那次去終南山的經(jīng)歷。由西安城出發(fā),坐上近兩個小時的大巴,便進入了綿延數(shù)百里的秦嶺山脈。其實我們此次進山,名義上是游覽終南山,實則是去拜訪一位隱居于山中的朋友的。朋友是西安一所高校退休不久的教授,從前年開始,他每年夏秋兩季居住于山中,冬春時節(jié)則生活在城里。見面寒暄過后,用過山中午餐,踏訪遍他居住的小木屋周邊的環(huán)境,我們幾個一邊品茗,一邊便羨慕起他的生活來。朋友卻說,他只是為了躲避山外污濁的空氣,出于健康原因,才無奈選擇這種半隱的山居生活方式的。真正應(yīng)該羨慕的應(yīng)該是那些常年隱居于這秦嶺山脈深處的真隱士們。他們有的本是年富力強的商界精英,有的原是是才高八斗的當代士子,更多的則是鐘情于大自然的赤子;但無一例外地都曾在山外的滾滾紅塵中跌打滾爬過,累了,倦了,身心疲憊了,于是殊途同歸似地紛紛投奔進了這大山的懷抱,做起了自給自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當代隱士。他們所厭棄的是現(xiàn)實中那陀螺似的快節(jié)奏的生活,是那種喧囂浮躁,為了追名逐利乃至遺失了自我的虛妄生活。大山給了他們心靈的寧靜與澄明,讓他們重新找回了自我。他們就像一群離家后一度迷途的孩子,如今終于又找到了歸途,回到了母親的身邊。
是呀,作為這個星球上最高等的動物,我們本就是從大山深處走出的;只是由于我們的智慧與貪婪,在不斷創(chuàng)造著城市文明的同時,卻離我們的深山這個老家漸行漸遠了。那么,如今我們的每一次的造訪深山之旅,其實都是在尋找歸途,回歸我們的老家,回到我們母親的懷抱。不管你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學(xué)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