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
尋找茶庵寺,是因為在我的潛意識里,總感覺它的背后一定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而且在我的夢里,總是有這樣的場景:茶園、美麗的布依姑娘、汩汩流淌的小河、青瓦白墻的寺廟、焚香煮茶獨對青燈黃卷的清秀尼姑……這些夢境不斷地穿插、變幻,一切是那么真切而熟悉,同時又極為飄渺和虛無。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家鄉(xiāng)跟著師范畢業(yè)的哥哥到他任教的細寨學校上學。細寨在“建并撒”前是一個布依族自治鄉(xiāng),后來和江西坡鄉(xiāng)整合為“江西坡鎮(zhèn)”。這里居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布依族。之前聽大人們說布依族喜水,居住的地方都是山青水秀。這話一點都不假。走進細寨綿最初感覺,仿佛來到了小人書里描寫的江南水鄉(xiāng)。成片的散著稻花香味的梯田一丘連著一丘,層層疊疊,彎月似的從從山腳肩并著肩,手牽著手往上攀爬,有的爬到了山腰,有的一直爬上坡頂。潺潺流水和著此起彼伏的蛙聲,不遠處的村寨,總是被高大的村木或密不透風的竹林簇擁著。地勢高一些的山坡上的茶園里,布依姑娘們挽著竹籃一邊采茶一邊歡快地歌唱……讓人好像身于童話世界里。
雖然這里自然環(huán)境很好,但因為縣城比較遠,當時交通又不方便,鮮有人愿意到這里工作。鄉(xiāng)親們對到這里工作的人都充滿了感激之情,尤其是看哥哥一個二十來歲的大小伙子帶著個妹妹來工作,更是贊賞和欽佩,所以對我們兄妹尤其關(guān)照。
有朋友說:“布依男子善廚藝,布依女子善女工”。我想這和他們家庭日常中平等互助合理分工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分不開的。和漢族家庭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傳統(tǒng)相比布依族家庭更為平等互助一些:他們會一起下田干活,干完活回家,男人煨水泡茶、刷鍋燒火、做飯炒菜自然嫻熟。婦女們則會搬個凳子到院子里,或縫縫縫補補或紡紗織布。家里大一點的孩子,除了遵照大人的吩咐給客人斟茶外,還會主動把家里的臟衣服收起來拿到自家的水井邊上去洗。
布依人喜茶,也喜酒。晚飯過后,煮上一壺清茶,舀出一缽自家釀造的糯米酒。小伙們別擔心我用錯了字,沒錯就是酒的確是從大龍壇里“舀”出來的。布依人家釀酒就和打年糕一樣,是必須的。每到秋冬季節(jié),每家每戶都會釀上一壇米酒用大龍壇窖起來,慢慢亨用。
山村的夜晚,是孩子們的天堂。有了夜幕的遮掩,捉迷藏是最好不過的了。竹林里,茶樹上……無處不充滿了孩子們的歡笑。而我最喜愛的卻是聽村里的老爺爺老奶奶講故事。所以每次哥哥喝酒的時候,主人家怕我催促哥哥回家,便會囑咐自家孩子帶著我去村里喜歡講故事的老人家里聽故事。那時候,很多年長的布依族老人都不會說漢話,同行的小伙伴就充當翻譯。老人們所講的故事大多與他們的生活、勞動有關(guān)的奇人異事。有的中間穿插著愛情,有的則忠烈勵志,但大多都有些靈異的鬼神。茶在布依人的眼里,既是飲品又是良藥。所以在我聽過的故事里,煮茶救人的故事很多。
“納謬”和“泓嘚鈴”是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個故事。因為同行的小伙伴一直堅稱這個故事是真實的。為了證實故事的“真實”性,她還說第二天要親自帶我去聽“泓嘚鈴”的響聲??上М斖砦译S哥回學校了。
“納謬”和“泓嘚鈴”都是布依話。“納謬”翻譯為漢語是“廟田”的意思;“泓嘚鈴”翻譯成漢語是“會發(fā)出像鑼鼓一樣聲音的水潭”。
據(jù)說,在很久以前,江西坡到細寨延至晴隆中營一帶的山上長滿了茶樹,一到春季,家家戶戶都會上山采摘鮮嫩的茶葉,做成紅茶。布依人喜歡飲茶,在制茶上也格外用心,做出來的茶耐泡,又色、香、味俱全。因而遠近聞名,常有茶商走村竄寨收購茶葉。
在一條叫做“he gu”(漢語“老虎河”)邊,有一個小村子,村里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叫“阿月”。阿月從小沒了父母,老邁的爺爺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拉扯著阿月。日子過得雖然辛苦,但祖孫兩相依為命中也充滿生活的樂趣。阿月慢慢長大,出落得冰雪聰明如花似玉。她人小嘴甜,又勤勞好學,寨上的阿姐、阿嬸都喜歡她,有什么本領(lǐng)也會毫不保留地教給她。所以盡管她從小沒了娘,但阿月無論是女工針線還是制茶手藝都是一流的。
在離阿月家的不遠處,因為有一道小小的石崖,小河便有了一個十來米高的落差,長年累月河水的沖擊,石崖下面形成了一個水潭,水潭邊有一塊平滑的大石板一直延伸到水潭里。村里人把這塊石板當成天然搓衣板,誰家染了新布都會拿來這里清洗。
一天,阿月帶著自己染好的布來到潭邊,看到一個滿身是血的男人躺在石板上,阿月嚇得大叫起來。男子聽到叫聲,艱難地抬了抬手,用微弱的聲音向阿月呼救。阿月見男子還活著,也就不再害怕。她慢慢地靠近男子,問他怎么了。男子氣若游絲,嘴唇蠕動,卻聽不清他在說什么。阿月伸手探了探其額頭,得知男子正發(fā)高燒,若不救他,男子必死無疑。善良的阿月趕緊跑回家叫來爺爺,爺孫一起將男子弄回家里為他醫(yī)治:祖孫倆采來茶樹葉熬水為其清洗傷口,并用嫩茶葉煮清粥喂他喝下。
半個時辰后,男子恢復意識,慢慢醒來。他對阿月祖孫倆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己。爺爺見男子相貌堂堂,話語之間也不是本鄉(xiāng)農(nóng)民,便問其從何而來,為何受傷。男子也仔細作了回答。他說自己名叫張秦,家住貴陽,家里是開商鋪的。這次他和父親帶著自家商隊到云南昆明談生意,不想在路上遇到劫匪,錢財被搶光,商隊被打散,自己在父親拼命保護下才沖了出來。逃命中迷失了方向,又累又餓,傷口也發(fā)感染發(fā)炎,高燒不止。他順著小河走,看到水潭邊有一塊平整的大石塊,就想過去喝水順便休息一下。沒想到躺下去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張秦在阿月家養(yǎng)傷一月有余,阿月每天為其熬藥煮粥,悉心照顧;張秦知書答禮,見多識廣,給阿月講外面多姿多采的世界和自己闖蕩江湖的精彩故事。不久善良的阿月心里便悄悄愛上了這個高大英俊的青年男子。而張秦多年行走江湖,閱人無數(shù),豈能看不出阿月的心思?
爺爺也看出了阿月的心思,并不動聲色地對張秦暗暗進行觀察。他發(fā)現(xiàn)張秦雖對阿月也有喜愛之情,但處處彬彬有禮,舉止穩(wěn)重得體。心中甚是歡喜,動了把張秦收為孫女婿的心思。他有意無意地探聽張秦家的具體情況,張秦明白爺爺?shù)囊馑?,就說父親為救自己當場被強盜砍倒,不知是死是活,家中還有母親和一個二十來歲的弟弟和十多歲的妹妹。
知道張秦家中并無妻室,耿直的爺爺就直接作了主,請了媒人和寨中族長,幫兩個早已芳心暗喜的年輕人明確了關(guān)系。
挑明了關(guān)系后,張秦膽大了很多,對阿月海誓山盟,情話綿綿;阿月也是眉目含情,嬌羞不已,對張秦的照顧愈加身貼入微。
在阿月的悉心照料下,張秦的傷很快就痊愈了。
一日張秦說,父親為了救自己,現(xiàn)在生死為明;從離家到現(xiàn)在,已是兩個多月了,家中親人必然掛念?,F(xiàn)在自己身體已經(jīng)康復,理應(yīng)回去尋找父親,稟報家人。
爺爺為張秦備了盤纏,并把跟隨自己多年騾子也給了他。千叮囑萬囑咐,讓他安頓了家事之后,一定要回來。張秦自是感激涕零,一一承應(yīng)。阿月卻沒有言語,只默默地為張秦準備干糧,幫他換上自己親手縫制的衣服和鞋襪。臨走之時,張秦取下貼身佩戴的玉佩交給阿月,并對阿月說:“這個玉佩上刻著我的名字,是我身份的證明,我一直貼身戴著,現(xiàn)在我把他交給你,就是把自己交給了你,你要好生保管,等著我,我一定會風風光光地回來娶你?!?/p>
阿月也解下自已隨身帶著的香包,送給張秦。
張秦一走就是兩年多,杳無音信。村里人開始議論紛紛,都說張秦肯定是個騙子,要不就是去找他爹時被劫匪給砍死了……眾人見阿月整日渾渾噩噩,都勸阿月別再傻等。阿月卻堅信,張秦一定會回來娶她的。
開始的時候,爺爺還是支持阿月的。時間長了,爺爺也失去了耐心,說阿月也老大不小了,該成家了??刹还軤敔斣趺凑f,阿月說她要等著張秦回來,她相張秦不會騙她的,一定會回來娶她。
只有在夜里,阿月常常撫摸著那塊中間刻著“秦”字的玉佩一遍又一遍地傷懷落淚。有時她也在想:也許張秦真的像別人說的那樣早已不在人世,但是就算他不在人世了,她也不會再嫁別人……
一日,寧靜小山村被一陣喧囂的嗩吶、鑼鼓聲吵醒。人們紛紛出門張望,只見一隊扛著喜旗,抬著諸多聘禮的人馬浩浩蕩蕩地向阿月家走去。眾人驚奇——這阿月什么時候想通了,答應(yīng)嫁人;還是她苦苦等待的那個人真的回來了?
人們尾隨其后,想看個究竟。
爺爺年事已高,加上擔憂阿月無依無靠。身體漸漸就垮了。阿月當時正有給爺爺喂藥,聽見響動,爺爺便拄著拐仗,讓阿月扶了他出來。
爺孫倆剛一出門,看到院子里擺著琳瑯滿目的物品和站得齊刷刷的大隊人馬,一下子便愣住了。
只見領(lǐng)頭的那人向前一步,行了個禮,向爺爺奉上禮單說:“恭喜老爺子,下官吳天奉王爺之命,前來下聘,接阿月夫人回去。這是禮單,請夫人和老爺子過目?!?/p>
阿月也不接禮單,直問吳天:“你家王爺是誰?我與他也不認識,何來下聘?”吳天回答道:“我家王爺姓孫,名可望,與夫人早有婚約。”
阿月大駭,怒聲道:“休得妄言!奴家未婚名叫張秦,我和姓孫的素昧平生,何來婚約!”
“夫人息怒。我家王爺當日被仇家追殺,不得已用封號化名,臨別之時曾贈予夫人一塊玉佩,上面刻著一個秦字,王爺是先朝秦王,這塊玉佩就代表當時王爺?shù)纳矸?,且下官也帶來了夫人當日送給王爺?shù)男盼?,請夫人過目?!?/p>
吳天奉上一個香包,阿月接過來細看,果真是自己親手繡成的香包!阿月一下子呆了,嘴里喃喃叼念:“張秦——秦王……不可能啊……”
眾所周知,孫可望是大明云貴總督,為人兇狠狡詐,一心想篡國奪權(quán),殘忍殺害大明愛國忠良。后進軍昆明逼宮,遭眾愛國將士討伐,兵敗后投靠清廷,靠賣國救榮被清廷封為“義王”。在大明遺民眼里,他就是一個毫無廉恥、不忠不義的“大漢奸”。大家恨不能食其肉剮其骨!阿月爺爺知道當時竟救了這么一個禍害,氣得上氣不接下氣,咳個不停。阿月茫然地幫爺爺拍著背,淚流不止。
話說孫可望投靠清廷后,為討好清廷對大明遺民尤為心狠手辣,他的手下也個個橫行霸道。吳天身為“義王”府的大總管,深得孫可望的器重,更是囂張無比。此時見這爺孫兩的表現(xiàn),心中頗為不悅。
吳天叫過轎子,對阿月說:“夫人請上轎吧,王爺還等著夫人呢?!币姲⒃虏焕頃?,便一揮手令道:“扶阿月夫人上轎!”早己待在一邊的幾個人一涌而上,推倒爺爺,架起阿月就往轎子里塞,阿月哭喊著掙扎著撲向爺爺,無奈卻被士兵緊緊抓住。爺爺掙扎著掄著拐仗沖過來,大聲怒斥道:“你們這群畜牲!放了我孫女,我們阿月就是死也不會嫁給一個大不忠不義的亂臣賊子……”
吳天本來已是極不耐煩,只是因為阿月是孫可望想要的人才有所忍耐。見爺爺不但大罵孫可望,還要拿拐仗打人,便大怒,抽刀罵道:“你這老東西,給臉不要臉,竟敢罵我家王爺!”手起刀落,爺爺已身首異處!阿月見爺爺慘死,大吃一驚,她猛然掙脫士兵的控制沖到墻腳,抓起平時爺爺割草的鐮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突如其來的狀況,把吳天一干人嚇住了。他趕緊丟了手中的刀,卟通跪地求道:“夫人可別亂動,有什么要求您盡管說,小的通通答應(yīng)!”
阿月凄然一笑道:“想要我嫁給你家王爺也不難,我自小沒了父母,也沒其他親人,是爺爺一手把我養(yǎng)大?,F(xiàn)在爺爺走了,我得先將他老人家安葬。是你親手殺死我爺爺,你得披麻帶孝為他守靈三天!三天過后,我自愿跟你們回去見你家王爺?!眳翘烀娉孰y色,阿月輕輕用力,刀口便嵌進肉里,血隨即就順著她的脖子流了下來。吳天嚇得面如土色,連忙應(yīng)允。
阿月丟了鐮刀,撲向爺爺。士兵們見阿月手里沒了利器,想撲上去抓她。阿月此刻異常平靜,她默默地收拾著爺爺?shù)氖祝渎暤溃骸澳銈內(nèi)绻胩е痪呤w去給你們王爺?shù)脑?,就盡管來吧!”
士兵們一下慌了神,止住了腳步。領(lǐng)頭的吳天趕緊喝道:“休得無禮!一切按夫人的吩咐照辦!”
第三天,爺爺?shù)脑岫Y草率舉行,鄉(xiāng)親們都來了,一個個悲痛不已,眼神里充滿了對阿月的關(guān)心和擔憂。葬禮結(jié)束后,阿月平靜地對眾鄉(xiāng)說:“我這一去定然是不會再回來的了,家里的東西,大家看著用得上的都拿回去用吧。我阿月生是布依人死是布依鬼,即便我身體離開,魂魄也會永遠留在這里?!贝l(xiāng)親們離開,阿月?lián)Q上自己親手縫制的民族服裝,抱著爺爺平時裝酒的銅葫蘆對吳天說:“這一去路途遙遠,我又從來沒有離開過村子,怕水土不服,我得去潭邊裝點水帶著?!眳翘炫闪藥讉€人緊跟著阿月去取水。
阿月到了潭邊,將銅葫蘆里的酒悉數(shù)灑在潭邊,用布依話大聲喊道:“爺爺孫女不孝,害得您命喪惡人之手,您老等等我,孫女向您賠罪來了!”接著抱著銅葫蘆躍入潭中,瞬間便沒了蹤影。吳天聽說阿月跳進潭里,趕緊組織士兵打撈??蓜倓傔€清澈見底平靜如鏡的潭水,突然變得渾濁暴漲起來,一時間電閃雷鳴,風雨大作,周圍的河水鋪天蓋地般一涌而下,吳天和隨行的士兵,瞬間就被大水卷走……
大水過后,潭水恢復了以往的清澈和平靜。鄉(xiāng)親們順著河流尋找,只見吳天等一干人的尸體橫七豎八地躺在下游的河灘上,卻始終不見阿月的蹤影。
孫可望聽說阿月去逝,傷心不己。于是派人在阿月家原來的住址上修建了一座寺廟,為阿月塑了像,請了尼姑每日煮茶供奉。當時清朝局勢漸穩(wěn),孫可望漸漸失去了利用價值,他預感自己的好景不長。他怕自己失勢后無法供給寺廟,便將周圍的田地一并買下,以租養(yǎng)寺。
令人奇怪的是,每當寺廟里的鐘聲響起,不遠處的水潭里也會發(fā)出同樣的聲音,且音量之大,遠遠超過廟里鐘聲。見此奇景尼姑們再不敢敲鐘。而潭里的鐘鼓聲卻總會時不時地響起……
村里人認為,是阿月不滿孫可望的行為,所以顯靈。大家紛紛到潭邊焚香燒紙,祭拜阿月之靈。從此之后再沒有人愿意耕種“廟田”。在孫可望死后,廟里斷了供給,尼姑們不得己開始自己耕種田地。但最終還是耐不住辛苦和清貧,都走了。寺廟也疏于管理,在一場莫名的大火把寺廟燒了個精光,只剩下幾斷黑黢黢的石墻,經(jīng)歷著風雨的蝕食……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月的故事慢慢變成了傳說,而大家到水潭邊祭拜阿月的習慣,也漸漸被神化,人們除了每年正月要帶上各種貢品去河邊祭拜“泓得鈴”外,家里若有誰不舒服,特別是家里有小孩愛無故哭鬧的話,家長便會陪著“病人”,帶上香臘紙燭到河邊祭拜一通。
我突然想到茶庵寺,顧名思義,應(yīng)與茶和尼姑有關(guān)。而我小時候聽說過的“納謬”,正好也與茶和尼姑相關(guān)。那么,“納謬”會不會就是“茶庵寺”呢?我為這個大膽的聯(lián)想興奮不己!
記得一次聽一位縣領(lǐng)導說過關(guān)于茶庵寺的信息在《普安縣志》里是有記載的。通過查閱,果然找到有關(guān)記載:“茶庵寺,城東四十里,明時云貴總督孫可望建,一層五間,并捐金置,廟租八石?!钡阋炎C明我之前的聯(lián)想是對的——“納謬”就是茶庵寺!
“城東四十里?!辈痪驼钦陂_發(fā)的“世界茶源谷”一帶嗎?我決定再訪“茶源谷”,繼續(xù)尋找茶庵寺的遺跡。
吸取以前盲目尋找失敗的教訓,這次我聯(lián)系了煤礦局退休干部盧順芬姐姐,她是我們普安土生土長的布依族,且老家就在江西坡一帶。
開始我問她知不知道茶庵寺?她一臉的迷惑。我說納謬呢?她大笑起,“這個你算是找對人了——納謬就在我家門口呢!”
我們從東城區(qū)上高速,十多分鐘就到了“世界茶源廣場”。當車子從小鎮(zhèn)一角穿過的時候,盧姐說:“這里就是原來的‘萬畝茶場位置?!蔽彝嚧巴?,驚疑得張大嘴巴。記憶中的“萬畝茶場”在這條坑坑坑洼洼的鄉(xiāng)村公路邊,僅有的兩棟磚瓦廠房被成片的茶園和周圍延綿起伏的荒山包圍著。我一時無法把它和眼前這個樓房林立、車水馬龍的熱鬧場面聯(lián)系起來。
出了小鎮(zhèn),只見路邊立著一牌坊,上面鐫刻著“茶神谷”三個大字。駐車觀望,遠山如黛,層巒疊嶂間一片片修剪整齊的茶園,如同鋪在山間的綠色地毯;近處的山腳的村莊掩映在綠樹縱中,縷縷炊煙從林中慢悠悠地鉆出來,一副閑散、怡然自得的樣子。
盧姐說,這是聯(lián)盟村巖腳組。最下邊村口的公路上邊的第一棟房子這是她的老家。路外邊坡下約200米的地方就是“納謬”了,而“泓得鈴”就在“納謬”右邊的山洼里,相距也不過200米。
我們順著盤旋而下的柏油路來到盧姐家的老屋前,盧姐哥哥一家聽到響動,熱情地迎了出來。聽說我們要去看“納謬”,盧姐的哥哥自告奮勇地給我們帶路。
下了路坎,便是鄉(xiāng)親們平時種地才行走的小路,小路兩邊的地里育著好幾種不同的樹苗。盧家大哥說,這一片以前是村里最好的稻田,引水方便,好種又豐產(chǎn)。但現(xiàn)在政府提昌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有很多惠農(nóng)項目支持稻田基本都改種經(jīng)濟作物了。
說話間我們走到一塊育著茶樹幼苗的大田邊。盧家告訴我們,這塊田是這附近最大最為平整一塊,能產(chǎn)兩石稻谷。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納謬”(廟田)指的就是這塊田,傳說中的尼姑庵(茶庵寺)就建在這塊田里,現(xiàn)在只剩一些當年建的石頭散落在草叢中了。我們在草叢中尋找“廟石”,這石頭盡管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風雨的洗刷,卻依能看得出當年精雕細硺的石工手藝。
盧姐站在一個凸起的小山嘴上向我招手:“‘泓得玲就在那邊……”我走過去順著盧姐手看去,只見對面山洼里植被豐盛,各種灌木橋木藤蔓混雜在起??床坏胶铀瑓s能聽到潺潺水聲。
“我們還小的時候,在寨里就能聽到‘泓得玲的聲音,據(jù)說方圓幾公里都能聽到。老人們從不允許小孩到這附近來,說是陰氣重怕被勾走了魂魄。其實大人們也怕呢,這田以前都沒人敢種,大集體時,下來一個工作組,說是共產(chǎn)黨員都是無神論者,不信鬼神。帶頭把這田種了起來。”
盧家大哥也跟了過來。“那真是一個如火如荼的年代呀!那時只有幾歲的我也緊跟著大人們砍樹開荒,‘問荒山要糧食”
盧姐感嘆不已,“由于過度開墾,每到洪水季節(jié),暴漲河水卷集著松垮的坭土,劈頭蓋面地沖下來,沒過幾年“泓得玲”就被填平了。小河的水也越來越少,后來大多都斷流了。好在這些年來國家花了大力氣治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并有了很好的效果。你看現(xiàn)在到處都是叢林,小河水又嘩嘩地流起來了。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