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慧,劉艷紅
(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吉林 132011)
下肢骨折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由于老年患者骨骼中鈣含量降低而導致其出現骨質疏松,平衡力下降,進而極易出現下肢骨折[1]。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方式治療下肢骨折,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性,患者行手術治療后需臥床休息[2]。但患者術后極易并發(fā)便秘與下肢靜脈血栓等疾病,其主要誘因是由于患者長期臥床休息,腸胃蠕動緩慢,加上術后受基礎疾病影響,易并發(fā)下肢靜脈血栓。因此,該文對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間該院收治的25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實施術后強化護理干預,并探討該護理模式對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改善作用,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50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病例資料,均為該院收治,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25例。納入患者中:女性30例、男性20例,年齡50~75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納入標準:(1)納入患者均愿意接受手術治療并在研究開展前簽署知情同意書;(2)患者身體狀況較好,具手術指征,意識清晰;(3)患者血常規(guī)和大便常規(guī)檢查顯示無異常。排除標準:(1)肢體血栓已形成或者腹腔臟器損傷嚴重者;(2)存在嚴重心理障礙疾病、腦血管疾病或者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3)多發(fā)性骨折患者。該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執(zhí)行。
對照組患者均給予用藥護理,飲食指導、心理干預、健康宣教等常規(guī)護理干預。 研究組患者則實施強化護理干預。主要包括風險評估、體位護理、運動干預、飲食指導、功能鍛煉、睡眠護理、出院指導等護理干預:(1)風險評估:護理人員需要正確評估患者手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并根據患者的潛在風險采取有效干預措施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體位護理和運動干預:術后5 d內,患者取臥位,護理人員需主動幫助患者規(guī)律調整體位,同時將患肢抬高30°;術后5 d,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床上運動,有助于加快患者血液循環(huán)。(3)飲食指導:對患者合理飲食安排,盡量少食用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飲食方面以蘋果和玉米等對于血管有益的食物為主,治療期間不可食用刺激性、辛辣性食物。指導患者多吃真菌、蘑菇等食物,看而有效降低血液粘度;還可吃一些香蕉、燕麥等,對于患者排便具有促進作用[3-4]。(4)功能鍛煉。患者病情平穩(wěn)后,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肢功能鍛煉,對于下肢肌肉收縮具有良好的作用,可有效預防肌肉萎縮的情況發(fā)生,合理控制患者的運動量,避免大幅度進行運動鍛煉。可做患肢的肌肉收縮練習,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踝關節(jié)屈伸練習,收縮與放松的時間均為 5 s,20~30 次/組,2~3 組/d。 對于疼痛劇烈患者,護理人員應主動協(xié)助患者進行被動訓練,遵醫(yī)囑給予患者服用止痛藥物[5]。在對患者實施被動訓練以后,建議患者進行主動訓練。并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合理調整訓練內容以及訓練強度,切忌不可操之過急,從而對患者的運動能力改善具有重要意義。(5)睡眠護理:護理人員應盡可能為住院患者提供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定時打掃衛(wèi)生、開窗通風,確保病房內空氣清新。(6)出院指導:告知患者及家屬嚴格按照醫(yī)囑服用藥物,并按時回院復查。
(1)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便秘癥狀改善情況(自發(fā)排便、糞便形狀、腹脹及排便費力情況)、排便時間;(2)觀察兩組患者便秘以及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情況。比較兩組護理治療效果。
數據均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描述,計數資料采用[n(%)]進行描述,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行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術后便秘癥狀改善情況較之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排便時間為(14.13±3.54)min,對照組患者的排便時間為(22.45±4.79)min,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詳情可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便秘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便秘情況比較[(±s),分]
組別 自發(fā)排便 糞便形狀 腹脹 排便費力對照組(n=25)研究組(n=25)t值P值1.96±0.47 1.28±0.49 5.008 0.000 1.98±0.44 1.51±0.46 3.692 0.001 1.93±0.32 1.59±0.38 3.422 0.001 1.82±0.39 1.25±0.37 5.301 0.000
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術后便秘發(fā)生率為4.0%,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8.0%;對照組患者術后便秘發(fā)生率24.0%,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32.0%,以上組間比較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便秘、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比較[n(%)]
便秘與下肢靜脈血栓是下肢骨折老年患者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主要是由于術后不便運動,而造成的。往往會導致患者原發(fā)疾病加重,對患者術后治療造成嚴重影響,致使患者病程較長,心理壓力過大。在下肢骨折老年患者臨床護理工作中,常規(guī)護理的缺點在于缺乏預見性和計劃性,護理人員過于關注促進骨折愈合,認為下肢骨折患者主要是受到患者自身因素影響而出現術后便秘的情況,并不屬于術后并發(fā)癥,未能意識到對下肢骨折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重要性[6]。該文研究對研究組25例下肢骨折老年患者實施強化護理干預,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術后便秘癥狀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研究組、對照組患者排便時間分別為(14.13±3.54)、(22.45±4.79)min,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研究組、對照組患者術后便秘發(fā)生率分別為4.0%、24.0%;研究組、對照組患者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分別為8.0%、32.0%,以上組間比較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由此可見,在下肢骨折老年患者臨床護理治療過程中強化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便秘情況,減少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原因:(1)臨床對下肢骨折患者實施強化護理干預時護理人員應多方面角度考慮,注重加強患者及家屬對下肢骨折術后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等相關疾病的掌握及其對健康飲食的認識,同時主動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有利于穩(wěn)定改善患者病情;(2)及時對患者實施個性化心理疏導,及時消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負面心理情緒,促使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3)使患者家屬主動參與護理干預,可充分調動患者治療疾病的積極性,同時可以幫助護理人員及時觀察和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4)實施訓練指導對于患者肌肉耐受性提升具有顯著作用,加快血液循環(huán),從而可有效預防和減少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而并發(fā)便秘、下肢靜脈血栓疾病的發(fā)生[7-8]。
綜上所述,強化護理干預在臨床護理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中的有效實施對于預防和減少患者便秘及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具有重要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