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玲 黃不顧 向晚
余 婳女士
從云南來到香港,是她人生新的起點,在這里,她重新歸零,一切重頭開始。她用堅韌的毅力,克服了初來者所面臨的種種困難,並在這種與生活的較量之中,展現(xiàn)了自己非凡的藝術才華,從此長耕不輟。她的畫筆,將創(chuàng)意和美感巧妙地融合,所設計出來的作品,兼具藝術性和商業(yè)性,因此成為了香港最具代表性,也最受歡迎的年輕設計師。
從零開始 筑起事業(yè)基石
站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街頭,看著街道兩旁聳立的高樓和閃爍的霓虹燈,小余婳終於對香港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形象有了清晰的認知。那年她剛好八歲,離開了云南故土,和家人一起遷居香港,從此在這里落地生根。
初來香港的這段時間,這里對於她來說就像一個“異世界”,因為這里的一切對於她來說都是全新的,過去八年的生活經(jīng)歷並不能在這里全數(shù)派上用場,所以每一天她都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橫亙在她眼前的最難的那道坎當屬語言關,後來余婳女士調侃此時的自己為“聾啞人”,因為語言不通,她幾乎喪失了與人溝通的能力。到商店買東西,甚至都只能用手指著商品向老闆示意,然後掏出錢讓老闆自己拿。但天性倔強,力爭上遊的余婳並不會就此畏縮,為了努力克服這種文化差異,她開始每天苦練粵語,重新學習書寫繁體字。即使這個過程就像逆風行舟,前進的每一步都十分不易,但她不消極,不抱怨,堅定地做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在逐漸適應了環(huán)境之後,余婳開始經(jīng)營起自己全新的生活。她從小就具有極高的繪畫天賦,小學一年級時,她的素描作品就曾入選奈良的中日友好畫展。而此時,香港這塊中西薈萃的土壤,更適合藝術之花的生長,於是她就在這里盡情地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中學,她更是去了一家專門的藝術學校,接受系統(tǒng)的藝術教育。在這里,她不僅學習了繪畫,更接觸了西方美術史、攝影、雕塑、版畫等等藝術門類,觸類旁通地為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切似乎順理成章——有了繪畫基礎,又對服裝設計比較感興趣,她順利地進入了香港理工大學,修讀服裝設計專業(yè)。在不停地創(chuàng)造和繪製的過程中,余婳對服裝設計這一專業(yè)不僅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擁有了更深的熱愛,於是在大學畢業(yè)之後,她選擇繼續(xù)深造,在香港理工大學又取得了碩士學位。
在所有人都以為她會進入一家頂尖設計公司工作的時候,余婳女士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業(yè)風險不言自明,但她從來不是一個畏難的人,不問前路如何,只求內心無悔。再加上在大學時她就曾參與過相關項目的設計,接觸過不少的客戶,並不缺乏相關的工作經(jīng)驗,所以她有信心做好這一份事業(yè)。不久之後,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正式成為一名獨立的服裝設計師。
既秉承傳統(tǒng) 又開拓創(chuàng)新
人們在生活中總是不遺餘力地追求美,而藝術家則在為我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美。余婳女士作為一名服裝設計師,也有關於藝術的思考和解答,她始終堅持表達自己最想表達的情感,傳播自己最想傳播的文化,不逢迎他人且忠於自己。
中華文化始終是余婳女士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她自小就熱愛傳統(tǒng)的中華文化,其名字也是母親特意從《紅樓夢》中挑選出來的,象徵女子的嫻靜美好,所以她與古典文化的緣分似乎冥冥中就已注定。為了傳承這種古典文化之美,她將許多古典元素都融入到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中,希望以穿在身上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
就現(xiàn)代社會而言,旗袍或許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服飾,東方女子的風韻就在這佈局走線之間,展現(xiàn)得淋漓盡緻。余婳女士也獨愛旗袍,其成立的個人服裝品牌“婳MARY YU”中就有許多關於旗袍的設計作品。她打破常規(guī)地在旗袍中融入了許多現(xiàn)代的時尚元素,令其更受現(xiàn)代人的欣賞和喜愛,這是她的巧思和誠意。她還曾贊助過幾次關於旗袍的慈善活動,一次是給一群十幾二十歲唱Hip-Hop的年輕人設計旗袍,很多人表示這是他們人生中收到的第一件旗袍,簡直愛不釋手,余婳女士因此很高興也很滿足,覺得自己的工作充滿了意義;另一次是在母親節(jié)的時候,她給香港失明人士協(xié)會的失明媽媽們製作旗袍,雖然她們沒法親眼欣賞到如此精美的旗袍,但飽含在其中的愛意和關懷她們卻能切膚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也就在這一針一線中無言傳遞。
但設計師僅僅停留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是遠遠不夠的,余婳女士深知這個道理:“可以嘗試去做一點不同的設計,坦白說,你不多去嘗試一點,你也不會知道自己喜歡的究竟是什麼,不知道哪些領域才適合自己去發(fā)展,所以新的嘗試和探索是必須的。”為了開拓自己的設計思維,讓自己往更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她開始嘗試做一些跨界設計。
2008年,為北京奧運會香港馬術賽團的所有工作人員設計制服,成為了這位年輕設計師職業(yè)生涯中最光輝燦爛的一筆。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她完成了既能表達馬術精神又能突出香港特色的時尚馬術服裝?!翱粗A得冠軍的那匹馬穿著我設計的服裝,心里真的很滿足?!边@個機會是來之不易的,但余婳女士也用自己的實力抓住了這個機會,相互成就,大放異彩。
2015年,她又為擁有百年歷史的中國茅臺酒設計了一系列的年輕版包裝,將中西文化相結合,給其重新包裝定位,讓更多的年輕人懂得欣賞本土的文化,品位本國的原創(chuàng)產(chǎn)品。除此之外,余婳女士還曾給幾間學校設計校服,周大福和德國寶聯(lián)合推出的黃金吊墜及杯墊也出自她手。
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她的疆域正在逐漸拓寬,所謂的藝術的邊框和界限也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藝術熱情。
以傑出引領傑出書寫新的輝煌
一畢業(yè)就自行創(chuàng)業(yè),終日忙碌於事業(yè)的余婳女士,常常覺得自己社交的圈子太過狹窄,於是希望自己能夠認識一些不同行業(yè),不同圈層的朋友,彼此之間能夠相互了解和學習,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成長和進步。出於這種想法,在朋友邀請她參加社團活動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沒想到這為她開啟了一扇服務的大門。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評選已經(jīng)持續(xù)近半個世紀,從1970年香港青年商會開始每年一度的評選至今,他們已經(jīng)評選出了共367名傑出青年,其中就包括余婳女士。作為一名年輕有為的設計師,余婳女士已成為很多人心中的榜樣和楷模,於是,在2011年她被評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此等榮譽,是對她個人成就的最大肯定,也是對她投身服務工作的嘉許。
如今,余婳女士又完成了自己新的角色轉變,從一名獲獎者,搖身一變,成為了香港傑出青年協(xié)會的領頭人。該協(xié)會精英薈萃,評選出的367位傑出青年有近120人曾獲政府頒授勳銜,相當於三分之一的人都受過政府的嘉許,成為這些人的領導者,余婳女士倍覺壓力,但也深感榮幸。為了不辜負大家的厚望,如今,她將工作生活之外的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用在社會服務上,以期能促進會務的發(fā)展。
香港傑出青年協(xié)會的宗旨是“傑青雙手,創(chuàng)造未來”。每年的“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會甄選出不超過十名的傑出人物,這些傑出人物都來自於不同的領域,例如文化藝術界、體育界、商界、社會服務界等等,旨在用最優(yōu)秀人物的事蹟鼓舞人心,用他們的成就來激勵更多人追求夢想,追求卓越。成為傑青後,余婳女士也從中汲取了很多的正能量:“很開心每年能認識新一屆傑青,將一群傑出人物匯於一堂,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增廣了自己的見聞?!?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9/04/03/qkimagesryzzryzz201903ryzz20190305-7-l.jpg"/>
雖然在成為社團的領導者之後,余婳女士的生活變得忙碌了許多,但是對於這樣的辛苦,她甘之如飴,並且希望能夠奉獻更多,帶領協(xié)會繼續(xù)取得新的突破。今年,在她的領導下,香港傑出青年協(xié)會的執(zhí)行委員會就已從去年的12個增至15個,對於協(xié)會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和成長。不斷納新,不斷壯大,協(xié)會的生命力就會愈發(fā)旺盛。
後記
有人說,優(yōu)秀的人之所以一直優(yōu)秀,是因為到最後,優(yōu)秀已經(jīng)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讓他能夠一直對自己保持高要求,保持對榮譽的渴望。余婳女士也是如此,她取得的榮譽早已數(shù)不勝數(shù),例如,2000年獲選《透視》雜誌亞洲設計師“四十驕子”;2010年獲得兩項中國“最成功設計大獎”;2012年全港時尚專業(yè)女性獎(專業(yè)范疇);2016年獲中國華麗品牌海外賽區(qū)亞軍等等,此外,她還與多家國際知名企業(yè)合作,推出系列產(chǎn)品。如此種種,組成了她光輝燦爛的人生閱歷。
很多人羨慕余婳女士的成功,羨慕她能夠將自己的興趣發(fā)展成為事業(yè),羨慕她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但成功的背後是汗水、是耕耘。取得如今的成就,她也曾度過無數(shù)個不眠不休的夜晚,一個人在人生的困境中咬牙堅持,所以並不是生活選擇了我們,而是我們選擇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