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亮
不知不覺中,手握粉筆、懷揣課本的我已在講臺上走過了五輪春秋,一顆曾經(jīng)激昂奮發(fā)卻又有些冒進的心漸漸平和下來,想去踏踏實實地探尋花開的印記,于是,索性把自己當做一個案例進行剖析,回味自己一路走來的點滴和收獲,留作對自己階段性的梳理和小結(jié),以新的面貌開始新的教育旅程。
故事要從2008年的那個夏天回憶起。那一年,我在高考志愿單上鄭重地填上了小學教育這個專業(yè),當時最真實的想法是,即便將來不能從事和教育相關的職業(yè),但系統(tǒng)地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也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所裨益和幫助……幸運的是,四年后,我的家鄉(xiāng)公開招聘教師,而23歲的我有幸站到了紅星路小學的數(shù)學課堂上。我很享受接下來的工作經(jīng)歷和體驗。
作為一名順利走上講臺的小老師,短暫的興奮過后,一切都要從基礎做起,因為教師能否為學生提供良好教育的前提,取決于教師是否具有過硬的專業(yè)底氣。為了更好更快地提高自己,我從專業(yè)技能上狠下功夫:日暮時分,我在自家的小黑板上謄寫明日課上的板書,一寫數(shù)遍,在飄落的筆灰中,追求簡潔突出的知識歸納;寒暑兩假,我在反復翻閱中研讀下一學期的教參教輔,一行數(shù)讀,在摸皺的書頁間,記錄下教學的疑難困惑以便求師問教;每逢作課,我在第一時間積極報名認真準備,一課多講,在同年級的每個教室里,驗證推敲著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精煉可行。
時光荏苒,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在辛勤的磨練中不斷提升,同時,我也一直在學習,在反思自己哪些方面有待提高,以讓自己能更好地成長。
2015年6月,我校接到去阜平農(nóng)村學校支教的任務,我主動請纓:于公,自己是男教師,又年輕,希望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鍛煉自己;于私,那時的我特別想找一個地方,找一個時機讓自己沉淀一下。就這樣,我被派往阜平半溝小學支教了。
這是一個單軌制的學校,教師少但課時任務重,于是我主動擔負起一、三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工作,努力完成每周28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面對這相當于市區(qū)兩倍的課時量,我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能不能扛得住,而是學生長時間面對我,學習一門學科是否會降低學習效率,抑或感到厭煩,失去學習的興趣。為此,我常常伴著晌午隔壁的鼾聲撰寫教學計劃,只求讓自己的課再有的放矢一些;又常常邀約幕穹的星星隨我一同精心備課,只希望明日的數(shù)學課再上得別開生面一些……就這樣,上午我陪孩子們在沒有多媒體設備的教室里玩著粉筆頭兒游戲,認識了“湊十法”、“破十法”的加減算理;到了下午,又領著學生們在十尺見方的小院兒里,將手中的直尺橫排成行、豎排成列地去合作丈量,來培養(yǎng)測量面積的實際方法和估算意識……冬去暑往,在半溝兒小學的1176節(jié)數(shù)學課中,我陪學生們一同感受數(shù)學的魅力,而孩子們一次次在數(shù)學課后的滿載而歸和考試中的名列前茅,又讓疲憊的我得到精神的舒緩與慰藉:原來,上一節(jié)好課,教好一群學生,就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我要感謝這一年的支教時光,它讓我明白了:原來被大山打磨過后的教育初心是如此的璀璨明亮。于是,支教回來后,我申請到一年級擔任班主任,如今,作為46個學生的老師兼班主任的我,為這些孩子們每一次課堂上響亮的回答感到得意;為這些孩子們每一次活動中展現(xiàn)的剛健之氣感到自豪;更為這些孩子們每一次成功背后的成長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驕傲!
每當看到學生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時,每當聽到家長一聲聲充滿期盼的囑托時,一個聲音就在叩問自己: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是否在追求成長的路上執(zhí)著前行?
此時,我依稀聽到了內(nèi)心“花開”的聲音:每個學期,準備一節(jié)優(yōu)質(zhì)的數(shù)學課,韶華六年回首看,十二節(jié)課手中安;每個學期,幫助一兩個在數(shù)學學習上有需要的學生,只為云間紫燕排云上,不信春光換不來;每個學期,拿起筆來寫幾個我和學生的故事,只為能留下一段段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