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男
摘要:隨著高校外語教學的改革,教學模式也隨之進步。但在“教”與“學”的結合和學生對于知識的遷移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教學方式和教材版本也有可以提升的空間。本文借奧蘇貝爾的認知結構與有意義的學習理論闡述了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如何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以及在教材編寫上給出的建議。
關鍵詞:英語教學 認知結構 知識遷移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4-0183-02
如今中國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外語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跟得上時代的腳步,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合格的高素質(zhì)人才,高等院校的教育中,也作出了相應的改革來符合社會的需求。而在國內(nèi)的高校外語教學中,應對階段性考試和滿足畢業(yè)后的工作要求仍是教師與學生教授與學習的主要目的。在這樣的前提下,外語教學中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能夠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成為很大的問題。學生可以流利地背誦書本上的篇章,準確地劃分出長難句的成分,高分考過四六級考試,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個情景語境,仍無法用英語表達。那如何使外語教學順應社會的發(fā)展,如何將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從教育理念到教學設計系統(tǒng)化變身,成為外語教學中的焦點問題。在這一層面上,得以看出高校外語教學中“教”與“學”是不太相同的兩個方面,出現(xiàn)了分割,略顯孤立。這也是高校外語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所在。
一、認知結構對知識遷移的影響
奧蘇貝爾認為,認知結構的意義就在于為遷移而教,這也可以使我們更好地借鑒于外語教學當中,通過認知結構來進行更有效的知識遷移。從多年來的實踐得以看出,學生的頭腦中已知的信息量越大,知識范圍越廣,當接觸到課堂中所學的與之相關的新內(nèi)容時,遷移能力就越強。當原有知識掌握的程度越扎實,則越有助于避免混淆所遷移的新知識。因此,為使大部分學生能夠更容易,更準確地遷移所學知識,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在教材設計方面,應該秉承著“由面到點”“循序漸進”兩個原則?!坝擅娴近c”的原則是指當我們在教學中設定某一情境時,我們首先要將情境進行簡要介紹,再將學生帶入其中,通過類比、分析、明確認知結構跟所學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具體的情境會使學生更好地融合認知結構,這樣才能使我們所學的知識合理運用在實際當中。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定一個去餐廳吃飯的情景,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加以引申,如:“我已經(jīng)預定位置了?!薄拔铱梢钥聪虏藛螁??”“可以開始點菜了?!蓖ㄟ^這些學生已知的信息轉(zhuǎn)換成要教授給學生的外語知識,之后,教師要在此基礎上“由面到點”更具體化,如“三分熟的牛排”“單面煎的荷包蛋”“各式的沙拉醬”等都是如何運用英語進行表達的,之后通過帶入,加深學生印象,做到“循序漸進”地遞增難度,實現(xiàn)知識遷移的分級化提升。情景交際對于外語教學而言并不陌生,此種教學模式在教材中也出現(xiàn)了多年。但問題關鍵是課本中只針對單一的情景給出“固定模式”的套話,并不能充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如當被問到“How are you”,學生會條件反射地回答:“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但并不會根據(jù)自己情況作出真實的回答,就更不用說當被問到“How is it going?”,學生是否能夠做到同義替換這種情況了。
二、認知結構對學習維度的影響
奧蘇貝爾認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的學習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機械學習是脫離實踐之外的一種學習方式,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機械學習依附的心理主要是聯(lián)想。而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對于自身的學習有較高的要求和較為明確的追求,以此作為動機自主學習,抑或?qū)⑸顚嵺`上的經(jīng)驗與課堂上的知識相結合,將新知識建立在對舊知識認知的基礎之上,起到同化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由于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造成的認知結構不同,學習動機也不相同,所以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差異“對癥下藥”。有的學生學習英語是興趣所在,想深入了解國外的歷史文化或是文學作品,有的學生的學習目標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能夠獲得獎學金,畢業(yè)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yǎng)、建立學習動機,盡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
高校英語教學是以自主學習為主導,由于國內(nèi)每個階段的教育大都是應試教育,所以即便是上了大學,學生也很難脫離對于課本與試卷的依賴。學生為了拿高分數(shù),只求精準記住書上的每部分內(nèi)容。對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補充知識,引入與所學內(nèi)容相關、且能用于生活的知識,學生全當耳旁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很難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就形成為“教”與“學”“學”與“用”脫節(jié)的情況發(fā)生。大學之初,在學生自覺學習的程度不夠,自我掌控方向不明確的情況下,學生的動機難尋,發(fā)現(xiàn)學習也很難起步且浪費時間,在這個階段教師應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樹立好正確的學習方向,在啟發(fā)中教學,這樣才能更容易掌握教學方向,也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將課堂英語運用在生活實踐中去,讓更多的學生實現(xiàn)有意義的學習。
三、認知結構對教學方法和教材編寫的影響
在教學中,由于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教師授課方式新穎活躍,學生在課堂上會緊跟教師的節(jié)奏,倘若授課方法不得當,學生就很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由于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所能接受、適應的教學方式也會有所差異,所以不論是對于認知結構較局限的學生的接受學習,還是對于思維較為開闊學生的發(fā)現(xiàn)學習,都是教師重要的教學形式。教師應將二者相結合,以適用于大部分學生群體。另外,在教學課程中,教師應以不同形式時常鼓勵學生,給予學生表揚,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除口頭的鼓勵之外,教師也可以在高強度的課程后,給學生播放一段與課程內(nèi)容相關的視頻或電影片段,不僅僅放松精神,更能讓學生自主發(fā)覺通過課堂上所學知識,自己能夠聽得懂視頻里傳達的信息甚至俚語。這樣的方式會更好地樹立學生信心,充分相信學有所用。
由于認知結構的差異,學生的認知領域、掌握及需要掌握的內(nèi)容大不相同,因此高校英語教材的編寫上應更加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眼界與求知需求。然而,我國高校英語教材種類繁多,選材卻相對老套,內(nèi)容單一。筆者曾教授過多個版本的教材,其中新生入學、環(huán)保、科技、旅游此類主題在教材間重疊較大。雖說教材編寫不能構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但對學生的學習動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重視傳遞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基礎上,我們也應該滿足學生情感方面的追求,與時俱進。奧蘇貝爾的認知結構和有意義的學習理論對于高校外語教學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和啟示。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以后,頭腦會形成一個新的知識結構。而每個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不相同,所以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情況,以多元化的引導方式帶領學生進行知識遷移。結合教學需求和內(nèi)容豐富的教材,遵循“循序漸進”“由面到點”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進而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提高與發(fā)展,達到高校英語教學真正意義上的學有所用。這樣高校教學才能夠順應時代發(fā)展,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
參考文獻:
[1]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郝路軍.奧蘇貝爾認知結構同化學習理論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中國農(nóng)業(yè)教育,2008(5):38-39.
[3]何雪玲.奧蘇貝爾認知同化學習理論對現(xiàn)代教學的啟示[J].欽州學院學報,2008,23(1):99-102.
[4]盧海燕.近25年國內(nèi)大學英語教材研究評述[J].中國教育學刊,2013(6):65-67.
[5]孫云梅,雷蕾.大學英語學習動機衰退影響因素研究[J].外語研究,2013(5):57-65.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