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
摘要:學習遷移,既是一種必備的學習品質,也是一項關鍵的學習能力?;趯W習科學理論和教學實踐,采用適性教學引導學生深度理解學習內容、深入開展學習、深層激發(fā)學習動機,能夠促進學習遷移的產生和持續(xù)推進。
關鍵詞:學習遷移;適性教學;適性素材;適性活動;適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1C-0021-03
學習遷移,是學生在一個情境中的學習對在新情境中學習的影響。現(xiàn)代學習科學認為,“所有新的學習,都包含了對先前學習的遷移”[1]。我國關于學習遷移能力的探討,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的《學記》:“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即指舉一反三,推論事理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認為,所有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從原有學習基礎開始的。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得知,中職生所開展的學習,也建立在原有學習基礎之上。然而,實際教學中存在中職生學習遷移障礙的現(xiàn)象,這是源于能力的缺失,還是方法的缺乏呢?
研究發(fā)現(xiàn),9個月大的兒童,也能夠通過拉動放玩具的毯子(支撐物),接觸到自己想要的玩具。[2]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遷移能力早在人的嬰幼兒時期就開始有了,并且隨著歲月的積淀,遷移能力還會不斷增強。根據(jù)日常生活經(jīng)驗,年紀較大的商販雖然沒有經(jīng)過數(shù)學的正規(guī)訓練,但他們運用數(shù)學進行復雜計算的能力超過了不少人。可見,遷移是以人們在學習情境中的知識為基礎的。中職生已具備一定的學習遷移能力,造成學習遷移障礙的問題,主要是由于遷移方法的缺乏或不足——中職生的學習遷移能力“被丟失”了。
一、中職生學習遷移障礙成因分析
根據(jù)教學實踐以及與基層教師的交流,筆者發(fā)現(xiàn),中職生學習遷移障礙主要有三種:前后知識遷移障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前學后忘” 現(xiàn)象;學科間遷移障礙,就是文化學科的知識無法在專業(yè)學科的學習中得到運用、不同專業(yè)學科知識無法形成系統(tǒng)和關聯(lián); 學習情感和動機遷移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對自己熟悉的、喜歡的老師所任教的學科,學習興趣濃,而對不感興趣的學科,往往表現(xiàn)為淡漠,甚至排斥。中職生之所以存在上述學習遷移障礙,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理解不夠”導致知識遷移障礙
學習科學認為,初始學習的數(shù)量和種類是決定專業(yè)知識發(fā)展和知識遷移能力的關鍵。之所以強調學習數(shù)量和種類,就是為了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理解學習素材。中職生學業(yè)基礎薄弱,他們的初始學習數(shù)量和種類比較“單薄”,進入中職后,又接觸了不少新的、更深的文化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他們在學習這類新知識時,可供遷移的素材比較少,學習遷移當然難以發(fā)生。
(二)“活動單調”導致學科遷移障礙
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身處其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參與課堂學習。這樣的課堂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起“指點江山”,實施“大教學”和“大學習”。所謂“大”,就是將教與學融入整個專業(yè)體系中,而不是故步自封在一門學科。然而,目前中職課堂活動形式單一,大多是一種“師問生答”的形式;活動內容單一,主要是教師的課堂活動設計局限在自己任教的學科上,缺乏專業(yè)的系統(tǒng)格局。這樣的教與學,無法讓學生領略到專業(yè)的魅力,無法激發(fā)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綜合學習各門學科,不利于培養(yǎng)中職生綜合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
(三)“評價死板”導致情感遷移障礙
囿于中職教學管理人員的對課堂評價不重視,以及中職課堂教學秩序和安全管理壓力較大,教師大多以鼓勵、贊許為主。然而,科學客觀的課堂評價,是引導中職生進行學習調整的重要手段,也是激發(fā)學習動機的重要策略。雖然,鼓勵性言語對中職生能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但對于習得性挫敗感較強的學生群體,長期采用這種評價形式,他們也會“無動于衷”。
二、適性教學的策略與途徑
遷移是否發(fā)生,遷移量的多少,都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習投入的時間長短、是否有足夠的學習動機等關系很大。當然,學習情景、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以及學生對元認知的了解程度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3]也就是說,學習遷移的發(fā)生,是內外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學習遷移理論大量的研究結論,對消除中職生學習遷移障礙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中職課堂教學需要著眼學生學習特點,教學內容應該適合他們的學習生活經(jīng)歷,課堂教學活動應該與他們的心智特點相結合等?;谶@樣的思考,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重視開展適性教學,促進學生學習遷移有效發(fā)生。
所謂“適性”,其主旨是“適合學生特性”。《學記》中就曾對“呻其占畢,多其訊言”的教學形式提出了批評,希望教學“禁于未發(fā)、不陵節(jié)、相觀而善”,這正是適性的體現(xiàn)。具體地說,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fā)生時就加以防止,在適當?shù)臅r機進行教育,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征而進行教育等。故筆者在教學環(huán)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資源諸方面,遵循適性原則,進行適性設計。
(一)在適性素材中深度理解學習內容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20世紀80年代對大學生記憶數(shù)據(jù)串的能力進行了一年多的廣泛研究。起初,學生只能記住7位數(shù)字,隨著通過強調任務間的共同要素訓練,學生可以記住70多位數(shù)字。這項研究揭示了學習遷移的發(fā)生取決于兩個事件之間的要素匹配程度。換句話說,理解性學習能夠讓學生充分把握概念、知識、技能的組成要素,理解才能使得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其他的情境中。
基于該研究結論,筆者將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經(jīng)驗、趣聞等生活素材融入教學內容中,通過這些“適性”的素材,讓學生把晦澀難懂的公式、概念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讓學生從已有經(jīng)驗中理解新知識,實現(xiàn)學習新知的前遷移,并且學生在理解性學習的基礎之上,還能將這些知識和技能遷移到新的任務解決中。比如在講授相貫線的畫法時,筆者讓每個學生觀察自己喝水的水杯背面與手柄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其中的特點,最后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之上,師生共同進行科學歸納。通過融入適性素材,學生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內容的深層理解,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更牢固了,對于學生在其他情境中進行更復雜的相貫線的畫法,比如圓面與平面的相貫線的畫法時,正確率更高,作圖速度更快。
(二)在適性活動中深入開展有效學習
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將曾經(jīng)學過的、已經(jīng)知道的一些解決問題能力遷移到了具體實例中。雖然不同學科之間知識是孤立的,但是有了適性的教學活動,能夠激發(fā)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促進學科間的學習遷移。
這里的適性活動,是指適合學科之間聯(lián)系的,能夠觸動學生興趣點的課堂活動,甚至是一些反例,更能夠幫助學生注意先前沒有注意的新特征,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科間的知識遷移。適性活動的開展,就是為了引導學生深入開展學習,讓學生發(fā)現(xiàn)隱含在學科間的概念、知識和技能中的新特征;同時,教師提供學生運用概念、知識和技能的平臺,幫助學生學習有效遷移。例如,筆者講授“鋼筋下料長度計算”,先讓學生分組討論“下料長度對哪些方面有影響”“如何去消除這些影響”等問題。通過討論,學生主動建構下料長度的概念、要求、計算方法等,還能夠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中,根據(jù)不同的構件要求,分析、計算出適合施工條件的下料長度。
(三)在適性評價中深層激發(fā)學習動機
某班主任在第一次新班級見面會上,為了弄清班級住宿生和走讀生人數(shù),采用舉手方式進行統(tǒng)計,結果為“走讀生10人、住宿生27人”。 但班級總人數(shù)是40人,有3個學生沒舉手示意。班主任笑著說:誰舉得高,就可以看出誰愿意主動積極配合班主任工作,愿意為班級服務。再次舉手統(tǒng)計結果顯示:40個學生都參與舉手。中職生 “舉手動機”不足司空見慣,一定程度上與教師設計的問題有正相關。試想,如果將問題設計成“哪位同學告訴我,班級中走讀生、住宿生人數(shù)的比例關系”,便可讓同學們在這樣的挑戰(zhàn)中找到快樂。
教學中,筆者多采用“形成性評價”,讓學生進行知識表述、重述等,對學生的表述、重述進行針對性評價,而不是簡單地進行“對和錯”“記住與記不住”分類評價。形成性評價,能夠幫助學生在更高層面上對知識進行表征。研究表明,對概念、知識和技能進行抽象表征,能夠建構更大的相關事件的成分?!秾W記》提出的“教學半”,即讓學生進行表述,讓學生進行講授,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夠“事半功倍”,教師評價應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理解和應用,進而營造一種良性循環(huán),學生學習積極性越發(fā)高漲,所學知識更加牢固,能力遷移效果更加明顯。
三、結語
現(xiàn)代學習科學研究認為,初始學習效果、學習動機強弱以及對學習遷移元認知的學習情況,是影響學生學習遷移關鍵因素。[4]通過選擇適性的教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通過適性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進行學科間學習遷移;通過適性的課堂教學評價,教師引導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和方法,能夠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消除中職生學習遷移障礙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教學情景的合理運用,中職生學習投入程度等也是重要的考量維度,今后將推動該研究深入進行。
參考文獻:
[1] [3][4]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jīng)驗及學校(擴展板)[M].程可拉,孫亞玲,王旭卿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馬建富,朱愛勝,包興華.教學藝術引論[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