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英
隨著央視董卿主持的“詩詞大會”、“朗誦者”節(jié)目的播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被推至一個新的高度。古詩詞倍受世人的關注。蘊含華夏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古詩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動的形象、凝練的語言、豐富的內(nèi)涵和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成為中國文壇一朵永不凋謝的奇葩!它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流淌的是祖先們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摯、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難抒之情。故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研究掀起新的熱潮。
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急于求成,教學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步入以下幾個誤區(qū):一是傾盆大雨式的背誦;二是信口開河式的問答;三是填鴨注入式的串講;四是囫圇吞棗式的翻譯。這些方法僅僅滿足于語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學生難以根本的體會詩歌最美的情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了教師教育理念及古詩文教育觀念的轉變。在市骨干教師的培訓中學到的不少名師大家關于古詩詞教學的經(jīng)驗,及他們古詩詞教學研究成果,和本人三十年的課堂教學心得,對核心素養(yǎng)下古詩文教學有了進一步的思考,認為小學古詩文教學可以遵循一下教學策略:
策略一:資源整合,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1、整合同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傳統(tǒng)“逐首教學”“逐環(huán)教學”的模式,資源整合,主題凝聚,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2、把握同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比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讓學生對比學習。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的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詩有一種“傲氣”,后一首詩有一種“霸氣”。在比較閱讀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nèi)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詩人的作品:這樣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策略二:把握意境,在融情想象中悟情
想象是對過去經(jīng)驗和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構成新的意向和觀念的心理過程。詩重想象,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chǎn)生移情和共鳴,讓學生大膽想象,引發(fā)聯(lián)想,由此及彼,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再現(xiàn)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例如:在教學《示兒》時,可以抓住一個“悲”字,詩人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樣的悲涼畫面?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產(chǎn)生聯(lián)想,文字轉化成了詩人死不瞑目,詩人老淚縱橫,詩人用顫抖的手寫下了這首詩溘然長逝,詩人用微弱的聲音喃喃地說著:收復中原,還我河山的悲涼畫面,對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的領悟水到渠成。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悲詩人所悲,于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就在“象”的召喚和引領下,噴涌而起,一瀉千里。魯迅先生說:“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痹娛峭ㄟ^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意境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的美,也即“詩情畫意”的美。所以誦讀古詩詞首先要“入境”?!白髡咝赜芯?,入境始與親?!敝挥小叭刖场?,才能領會詩人的真情實感,才能理解古詩詞美的內(nèi)涵。詩的意境或空曠凄涼,或散逸瀟灑,或構思獨特空靈飛動,或幽靜清愁,令讀者如臨其境,美不可言。
策略三:反復吟詠,在多元誦讀中抒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通過誦讀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通過讀,在課堂上營造教師、學生、作者彼此間心靈相融、情感相通、協(xié)調(diào)合拍的良好共鳴體,從而提高學生知識、能力、人格、審美、文化等綜合素養(yǎng)。且古詩詞是有韻律的,是可以和拍吟詠的。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jié)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diào),從而恰當?shù)乇憩F(xiàn)詩中的思想感情。重視朗讀首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悟,同時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
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內(nèi)涵中融情
古詩詞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古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風格等,都與現(xiàn)實生活相去甚遠,對于閱歷初淺的小學生而言,要準確把握詩歌作品的思想情感無疑是很困難的。因此,教師要形成開放的語文教學觀,讓作者情、學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
1、課前收集: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根據(jù)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采用建構主義的理論方法,老師為學生提供學習導向,精心設計一些積累主題,有春色迷人,夏日風情,詩人詠秋、踏雪尋梅、名家專輯、愛國絕唱等,然后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資料,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2、課堂交流:課堂交流是對信息的整合過程,也是認識深化、情感深化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在對話交流中導情。3、課后延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課堂教學結構已經(jīng)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40分中的格局,課堂是向兩頭開放的,學生帶著問題、信息走進課堂,一堂課上好后,學生帶著許多新的問題離開課堂。課堂教學結尾變成了問號式,省略號式,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續(xù)。
贊科夫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痹姼枋菨M溢著生命的情感載體,閑情、鄉(xiāng)情、友情、親情、愛國情是詩人反復吟嘆歌詠的主題,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如能以情感點燃情感,實現(xiàn)作者、教師、學生三情共振,定會給古詩教學帶來一片艷陽天。突破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瓶頸,向著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