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到公元763年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注定不平凡的歲月,712年的春天,一位年輕的君王走上了歷史的舞臺。當時的人們誰也不知道,在此后的五十年里,中華大地將見證一段他最光輝阜盛的歲月,不過很快迎來的有會是一段硝煙掩埋鉛華,戰(zhàn)火撕碎和平的日子,乃至于之后一千多年里,中國將失去他在世界的霸主地位。
——引言
每思及此,心中難免有幾分不平,玄宗皇帝經(jīng)緯天下的才能怕也是能稱得上千古一人,但這極盛極衰的背后,又給后人深深的遺憾與反思,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后人也許能從這前后執(zhí)政的異同得到一些反思。
玄宗的朝廷可渭人才濟濟,從姚崇起,到張說,宇文融,宋璟到天寶年間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與賭徒出生的楊國忠都是說得上有當世之才??蔀槭裁赐瑯觾?yōu)秀的領導班子,執(zhí)政的結果卻有如云泥之別?你要說李林甫陰險,楊國忠貪婪但那姚崇又何嘗不好大喜功,張說又何嘗不自負,甚至于張九齡也有中國文人與生俱來的死板與迂腐,總歸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為人臣子者也難免會有缺點,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若以完美作為官員送拔的標準,那恐怕就真的會成為天下無賢的局面,但任用了好大喜功的姚崇,帝國依然能從混亂的局面中迅速恢復,那為什么將帝國庫存轉虛為盈的李林甫卻迅速催化了安史之亂的發(fā)生?我們要知道臣子的長處與短處本就是并存的,選官也不是釀酒,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糠,那么人君的作用便體現(xiàn)了。
為人君者,手握神器,掌天下,控生死,這便要求他要有大局意識。帝國是運轉的機器,而帝王便是那核心的操作者,他要從全面的眼光操縱這臺機器,選官任官也是其中一部份,他的職責便是在他基于大局的判斷下,將臣子安排在合適的位置,發(fā)揮其優(yōu)勢,削弱其劣勢,劉邦說過,論運籌帷幄的本是他不如張良,說到行軍打仗的本領他更是不如韓信,但他卻勝了,成了統(tǒng)一天下的王者,而張良韓信卻只能為臣。作為帝王,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在一個大的集體中,他個人的某一項才能反而不那么重要了。面對手下的賢才,怎樣從全局出發(fā)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權衡于大局利弊,將臣子的優(yōu)勢顯現(xiàn),劣勢削弱才是他的職責所在。這也是為什么古人認為將不如帥的道理,得一猛將可以以一擋十,但得一帥才,便可以團結諸多的將才,一出手便是以一城計一國計。所以說作為團隊的帶頭人,帝王的工作重心應在控制而非執(zhí)行,而開元朝的玄宗皇帝便做得很好。
唐玄宗上位后的第一把火將姚崇燒上了首席相位---中書令,姚崇此人素來以靈活見稱,而經(jīng)歷了武后和韋后政亂的大唐王朝急需撥亂反正扭虧為盈,玄宗也是看中了他這干練靈活的工作作風才讓他做了這“救時之相”歷史的結果告訴我們他的選擇沒有錯,然而姚崇也并非毫不缺點,他家風不嚴,自己也被卷入了多起貪污案件中,但當時的玄宗也敏銳的察覺了這一點,在當他理清帝國亂麻之后準許他光榮退休,沒有讓迂腐之風因他發(fā)展蔓延。開元年間,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剛正如宋璟,守文以持天下之正,精明強于如宇文融,進行括田括戶,文采斐然如張說,滿腹詩書打造盛世。他們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與缺點,但玄宗總能揚長避短。這一個個歷史人物好像專為那一段歷史而生,他們恰如其時的出現(xiàn)在歷史的某個瞬間,但這看似偶然的出場,其實是玄宗必然的推動,玄宗地清楚知道自己各個階段的目標敢認得清這些臣子個自的才能,于是在他自身全局觀的推動下,這些歷史人物被玄宗安排上了歷史的舞臺,為帝國的前進一步步造勢。貪腐自大的姚崇,在動蕩剛歇之時,做了撥亂反正的救時之相,在盛世將啟之時,任免了耿直死板的宋璟,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歸功于唐宗宗強大的大局觀念,全局意識。在這樣的前提下各部門官員各司其職,人各其用最終打造了開元盛世。
然而隨著李林甫的上臺,帝國的政局發(fā)生了改變,準確的說是玄宗皇帝的認知發(fā)生了轉變,多年的盛世,在歌舞升平上消磨了他的壯志同時消磨的還有他運籌帷幄,統(tǒng)籌天下的判斷能力,他的眼光從天下移向了個人,也就是他個人的享樂。不得不提的是李林甫的才能絕不亞于之前的任何一位宰相,他強有力的執(zhí)行能力,對帝國未來的遠見,也定稱當世罕見,且他做事也是合理合情,絕不含糊??蔀楹嗡麍?zhí)政的十六年里,史書留下的卻盡是他的兩面三刀,玄宗的昏庸。因為年邁的皇帝已失去了審視天下的能力,而作為臣子,李林甫雖有才,誤國的事卻做得更多,蒙蔽圣聽,任人唯親,本強大的帝國大廈因君臣各為私利變得外強中干,迅速倒塌,而年邁的帝王卻無力察覺,最終迎來了長達七年戰(zhàn)爭。觀玄宗一朝,可知臣子有才卻非完人,需要帝王正確的引導與壓制。而這樣的能力是建立在帝王全局統(tǒng)籌意識上的,缺失了全局的把握,任由臣子才比天高,也定無用。
在中國人傳統(tǒng)的觀念里,追求君臣一體同心,古人言君明臣賢則治君昏臣奸則敗。君臣是分不開的。傳統(tǒng)的封建王朝就像運作的機器。臣子們則是其中的一個個小部件,而君主是那操控全局的操作者。
若臣子們不賢能,就好像零部件出了問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傷害不可估量。但若君主---核心操作者出了問題,那將會導致一個國家的癱瘓,傷害更加直接明顯。所以張居正救不了明朝,崇禎也無法挽大廈于將傾。因而作為君主要對整臺機器有全面的識知,清楚每一個小部件的功能,并且統(tǒng)籌安排好自一塊小部件,讓他們揚長避短,各盡其用。而小部件則應該做好自執(zhí)行職責,各司其職,這樣才能做到君臣相輔相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張乃心(2001.8.14)女,籍貫: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qū),學校:四川省眉山市眉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