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雪
花燈,又名燈籠。燈籠是一種傳統(tǒng)民俗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絹作為燈籠的外殼,用竹或木條制作骨架,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
花燈是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時代的文化產(chǎn)物,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shù)欣賞價值。現(xiàn)代社會,在春節(jié)、元宵等節(jié)日多懸掛花燈,為佳節(jié)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北京宮燈,是一種純手工、純木制的獨特工藝美術(shù)品,過去是皇家專用,后來因皇帝賞賜朝臣才傳出宮外,流入民間。制作一盞北京宮燈,需要經(jīng)過鎪、雕、刻、鏤、燙、畫等上百道工序,平均兩到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工,其煩瑣復(fù)雜可見一斑。
每逢元宵佳節(jié),在古樸寧靜的仙居古鎮(zhèn),家家戶戶都會點起一盞針刺無骨花燈,美得讓人感覺穿越了時光的隧道一般。仙居針刺無骨花燈源于唐朝,所以也稱“唐燈”。整體玲瓏剔透又不失典雅古樸,最讓人稱奇的是燈身無骨架,而是由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粘貼而成的,融繪畫、刺繡、建筑藝術(shù)于一體,十二道工序,上百個工時?;粼煨蛷?fù)雜,寓意豐富,彰顯了古人的幾何、力學等智慧。
潮州最傳統(tǒng)的花燈就是屏燈,主要是呈現(xiàn)潮州最有名的歌冊《百屏燈》?!栋倨翢簟贩从车拇蠖嗍菓蚯恐薪?jīng)典的場景。人物造型、臉譜、服裝、道具等大多來自戲劇原型。屏燈的布景、人物的服飾等又與雕塑、繪畫密切相關(guān)。比較高檔的人物服飾還會用到潮繡、金銀繡品等。
芷溪每年正月鬧花燈,花燈少則十幾座,多則幾十座,甚至一百多座?;舸蠖嘤?9個小花燈組成,有的106盞。每盞燈內(nèi)都裝著琉璃杯,點的是純清的花生油或茶油,無煙明亮,點燃時,整盞燈顯得晶瑩剔透、熠熠生輝。寶蓋頂上有一紅線系在一根弓形竹竿上,供擎燈人握住。每座花燈添油后重達15公斤。由于是“紙包火”,故擎燈人擎燈時總是小心翼翼的。他們都經(jīng)過嚴格的訓(xùn)練,至少得“步伐穩(wěn)”“燈不晃”才行。要是站在高處遠遠望去,那花燈首尾相接,明燭當空,燦爛輝煌,蔚為壯觀。
秀山花燈是中國西南地區(qū)花燈藝術(shù)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雜技、紙扎等藝術(shù)于一體的民間文化現(xiàn)象和民間表演藝術(shù)形式,是中國寶貴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chǎn)。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和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shù)最具代表性,又稱跳花燈、?;?、花燈戲,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shù)。
清宣統(tǒng)《圖畫日報》:
上海新年之現(xiàn)象——鬧龍燈
清人張春華《滬城歲時衢歌》里有一首詩歌這樣描繪:“艷說年豐五谷登,龍蟠九節(jié)彩云蒸。瞥如聲涌驚濤沸,火樹千條搶滾燈?!遍_埠以前的上海只是一個縣城,元宵的燈與蘇州、松江等大城市難以相比。不過,上海元宵燈節(jié)自有其特點,一種是制成有頭有尾的“龍燈”,由多人舞動。舞龍燈的隊伍由“燈牌”引導(dǎo),燈牌上寫有“五谷豐登清民樂”。還有一種用竹篾編制的形如球狀的燈,叫作“滾燈”。
上元佳節(jié)賞花燈
正月里歡樂的高峰,無疑是上元佳節(jié)——也叫燈節(jié)。從初十就熱鬧起來,一直到十五?;艨墒钦嬲乃囆g(shù)品。有圓的、方的、八角的;有誰都買得起的各色紙燈籠,也有絹的、紗的和玻璃的。有富麗堂皇的宮燈,也有仿各種動物的羊燈、獅子燈:羊燈通身糊著細白穗子,腦袋還會搖晃。另外有一種官府使用的大型紙燈,名字取得別致,叫“氣死風”。這種燈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別嚴實,風怎么也吹不滅,所以能把風氣死。
紐約第五街的霓虹燈倒也是五顏六色,有各種電子機關(guān),變幻無窮,然而那只有商業(yè)上的宣傳,沒什么文化內(nèi)容。北京的花燈上,就像頤和園長廊的雕梁畫棟,有成套的《三國》《水滸》和《紅樓》。有些戲人兒還會耍刀耍槍。我小時最喜歡看的是走馬燈,蠟燭一點,秫秸插的中軸就能轉(zhuǎn)起來。守在燈旁的一個洞口往里望,它就像座旋轉(zhuǎn)舞臺:一下子是孫猴,轉(zhuǎn)眼又出來八戒,沙和尚也跟在后邊。至今我還記得一盞走馬燈里出現(xiàn)的一個怕老婆的男人:他跪在地上,頭頂蠟針;旁邊站著個梳了抓髻的小腳女人,手舉木棒,一下一下地朝他頭上打去。
(選自蕭乾《北京城雜憶》,題目為編者加)
心香一瓣
節(jié)日往往最能集中地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習俗和歡樂。蕭乾回憶童年時上元佳節(jié)賞花燈的情形,字里行間充滿了童趣與傳統(tǒng)文化色彩。第一段側(cè)重描繪當時所見到的各式各樣的花燈,突出其“是真正的藝術(shù)品”;第二段將中國花燈與紐約第五街的霓虹燈進行比較,突出花燈的文化內(nèi)涵,其中重點描繪走馬燈,表現(xiàn)出兒童的樂趣。
胡蘿卜燈
正月十五又被稱為燈節(jié)。這一天有傍晚時到祖墳上給老祖宗們送燈的習俗。
這燈是自制的胡蘿卜燈。把大個頭的胡蘿卜洗凈,切成大塊,切口大的那面朝上,用剪刀或小刀挖一個燈碗兒出來,底部注意留出一定的厚度,以備插燈芯。黃草稈作燈芯最好,用棉花把黃草稈包裹起來,插入胡蘿卜燈碗底部就好了。注意,不能穿透喲,穿透就漏油了。
胡蘿卜燈的燈油一般用豆油,也有用洋油即煤油的。用洋油時,還要在胡蘿卜燈上加一個蓋兒,不然,一點,“哄”地一下,就全部點著了。燈蓋兒是用緊貼燈的胡蘿卜做的,薄薄的一片,中間挖個小孔,以便讓燈芯穿過。
天快黑時,到祖墳上去送胡蘿卜燈。點好燈后,再點好香,等落了香灰,發(fā)完錢糧,才回去。正月十五這天傍晚,墳地里,四處閃爍著胡蘿卜燈光。
在貧窮的年代里,這些胡蘿卜燈不會被浪費掉,那些貧困的人家會到墳地里把燃燒過的胡蘿卜燈拾回去,做成飯菜吃掉充饑。
胡蘿卜燈也放在家里的各個門口,從大門口到正屋、偏房的門口,甚至豬欄、雞圈的門口都放上一盞胡蘿卜燈。
(節(jié)選自李沖鋒《正月十五做花燈》,題目為編者加)
心香一瓣
作者回憶了家鄉(xiāng)正月十五給老祖宗們送燈的習俗。選段中,重點介紹了制作胡蘿卜燈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隆重的儀式感。祭花燈的習俗象征著薪火相傳,延續(xù)著家族源源不斷的血脈,也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表達了游子對家鄉(xiāng)深深的眷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