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壯 阮昭華 梁文鵬
關鍵詞:民宿設計 山水田園詩 王維 意境構造
引言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鄉(xiāng)村民宿日漸成為城市人口對山水田園凈土般的美好向往,以及渴望短暫脫離塵囂并體驗在地文化的理想場所。而作為營建活動中二次構造的民宿場所,相異于以往在單純商業(yè)動機支配下所進行的空間拼接,民宿承載著減緩人們在都市生活中產生的個體緊張感與情感不平衡性的需求,承載著用戶自我救贖與修復審美等潛在修養(yǎng)的渴望,更進一步是對城市與鄉(xiāng)村可居性的美好期待。相對來說,民宿業(yè)其實是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出現的比較高級模式。因此,當以營建活動主體的視角檢視其設計本質,“情感”、“意境”更要在滿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礎上去進行內在升華,這種情感與意境不僅代表著具實可見的自然景觀及文化物件,在一定范圍內還涵養(yǎng)了非具象的意境脈絡和生活美學。
而古代的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田園景觀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其詩境清新雋永,風格空靈綺麗。從本質上看,山水田園詩人還可算“民居民宿”潛在的誘導因素,意蘊無窮的山水詩情之間極大地刺激了都市人群對桃花源般的凈±的美好向往之情。筆者以期通過分析王維在山水田園詩中對自然意境的構造方式,對比民宿設計案例的營建方式,來構建古代山水田園詩與民宿設計活動之間的微妙聯(lián)系,藉此探尋一種獨特的設計思維方式。
一、王維詩歌的意境構造方式
王維詩以富含禪宗意蘊而久負盛名,在其詩中,禪宗博大深遠的意蘊與那飄逸靈動的文字交融在一起,形成具備永久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而形成王維詩獨特的意境構造方式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自小來自家庭環(huán)境的禪學的熏陶與歷經世事變故后的感悟,二是其本身超高的繪畫修養(yǎng)賦予了詩歌相當程度的繪畫性,直至今日,學者對王維詩歌的研究仍多著眼于詩歌的繪畫性,諸如色彩搭配、空間布局等。這種思想和繪畫性集中體現在了王維詩中大量對自然景物的感悟和描寫上,并藉此構造了一種十分純粹的空靈意境。
(一)動靜結合
完全靜止的事物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自然狀態(tài),在其中需要一些動的元素來打破這種靜止,這樣,才能使一個具有靜的特點的物象與具有動態(tài)特征的物象有機組合成一種相互映襯的關系,一旦形成了這種映襯,就說明物象在詩中呈現的自身狀態(tài)已經不僅限于詩人“所見”,還包括了詩人“所感”,詩人的主體視角統(tǒng)一對這些物象進行觀照和領會,就做到了從細微之處窺見“象外之意”。主體視角的不確定性,“象外之意”有待揣摩,再加上物象本身營造的靜謐深邃的氛圍,詩的空靈意境也就形成了。體現在寫景狀物的詩句當中,展現空寂和靈動,則要依托于不同的意象和表現手法:以詩中動的元素來描繪“靈動”,以靜止的狀物來刻畫“空寂”,動靜之間相互映襯,也就成為了王維構造狀物詩中意境的一種典型的手法。
“秋山斂余照,飛烏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痹谕蹙S的《木蘭柴》中,構造了寂寥深遠的氛圍。整體是由四種意象相互映襯,相對靜止的狀物之間,一個有生命的活體的運動增添了畫面的瞬時動態(tài),加上不斷流轉的視覺景象逐漸串聯(lián)了整幅畫面:寂靜的山嵐覆蓋著余暉,飛鳥的經過反而更加映襯出山間的空曠悠遠。明滅閃爍的樹蔭,虛幻不實的云煙,都是詩中意象的生動所在,而這當中變化和流動的狀態(tài),就賦予了意象以“靈動”,與前半部分營造的空曠寂寥的大背景共同構成了一幅空寂靈動的秋山暮靄鳥歸圖。
(二)虛實相生
王維作為一個深諳繪畫技能的詩人,在他的詩里,對景物的描寫也時常滲透著繪畫的技法,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說王維不僅能將自然景物意象化,賦予繪畫自然屬性以外的詩的屬性,而且能夠把“文人畫”的繪畫性通過文字表現在詩歌的意境當中。
王維對山水畫構圖的主張也十分具有建設性,“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云齊”。就是把自然景物的特點用筆墨的濃淡和位置的經營加以表現,而不必完全依靠對事物原貌的刻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虛構的特點,物是實的物,而表現上則有虛有實。深受繪畫影響的山水田園詩在寫景狀物上也完全是將這一特點一以貫之。虛實有無的交替運用,擴大了詩歌意境的廣度和深度。對物象進行的虛化描寫使得詩歌的畫面感不僅限于字面本身,而是加進了詩人的主觀想象,在對飄忽不定的事物進行構想的同時又不乏現實的描繪?!督K南山》當中的“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就是一個典型的虛實結合的寫法。行走在山間,原本并未發(fā)覺身在白云之中,但回首一望卻見白云茫茫;而原本望見霧靄縈繞,待得走到跟前,卻又倏忽不見。不拘泥于描摹所見之景的外部表現,轉為刻畫一種虛實反轉的意象體驗,借虛幻不定的云霧,最終描繪出終南山的廖廓氣象。
二、田園詩的意境構造思維與現代民宿設計思維之間的聯(lián)系
(一)兩者意境構造思維的對比
動靜結合與虛實相生的構造方式同屬于王維營造意境、抒發(fā)情感的表達方式。動靜之中蘊含空靈,虛實之間帶有無常變化,在動靜映襯、虛實呼應的意境生發(fā)中,形成了極具張力的畫面內容。與此同時,人在其構造活動中亦屬于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體現著王維“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人、自然狀態(tài)、空間同樣也是民宿設計活動中的基本因素,也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發(fā)揮交互聯(lián)系的設計媒介。正如我們所一直倡導的和諧設計理念一樣,王維筆下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tài)也有三種。一種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包含“人看人其樂無窮”的親切,也有互不打擾、各自體驗的淡然。第二種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類似人與自然相互觸碰與映襯的共生狀態(tài)。第三種是大自然景色與景物的和諧,而這里的景色與景物的區(qū)分大約是自然自生的景色與人工干預創(chuàng)造的景物之間的對比。以上三種和諧狀態(tài)與現代的人際關系設計(即交互設計)、綠色設計(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人機關系設計(這里可用作理解人與建筑、人與景觀)同源生發(fā),共同組成了民宿設計活動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建筑或景觀之間的關系構成。故此,對王維詩中動靜結合與虛實相生的構造方式的研究,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民宿意境營造的法理推敲,雖然可能不會總結出具體的設計范式,但按照“有法無式”這樣的思維去理解,何嘗不是一種可行的新的營造思維。
(二)民宿設計中的意境指向
作為居住空間與注重交互體驗的民宿設計,與山水田園詩歌的意境構造異曲同工,其意境修養(yǎng)與情感趣味表達聯(lián)結的是設計師對三維立體畫面、關系(包含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與時間的觀念和態(tài)度。
而在當下,換個視角來看,以往自發(fā)自生的鄉(xiāng)村民居受到商業(yè)利益刺激,加上社會整個風潮的鼓動,已然成為了被經濟驅使的商業(yè)環(huán)境的一部分。國內各地普遍存在曲解民宿特征、模糊民宿行業(yè)界限、忽視民宿發(fā)展約束的傾向.導致人與自然的組成關系以及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性被無限縮小至趨同化,在地文化與意境修養(yǎng)被設計者拋諸于腦后。并隨著民宿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民宅逐漸被設計成“大眾酒店”,而區(qū)別只是位置發(fā)生了改變。當拋去鄉(xiāng)村經濟發(fā)展這個相對功利性的目的,來看民宿空間的場域本身,來理解人們渴望并期待一種什么樣的住處體驗。上文已經提到,鄉(xiāng)村民宿是城市人對山水田園凈土般的美好向往,以及渴望短暫脫離塵囂,并體驗在地文化的理想場所。故此,人們迫切需要的或許正是山水田園詩中那意蘊無窮的山水之間,在這個空間之中人們可以切身體驗到出世的閑逸之樂,而不是一個在城市就能體驗到的居住空間。在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外,鄉(xiāng)村民宿更需要消費者的情感認同。民宿設計的情感認同承接的是重塑在地文化記憶,區(qū)別于城市文化記憶,意境的創(chuàng)造性則取決于作為敘述者的設計師及其空間氛圍的營造能力。
三、田園詩的意境構造方式在當代民宿設計中的轉譯
在宋代,王維作為文人畫家的名氣要遠高于其詩人的名氣,身兼畫家、詩人的王維用一種自上而下的以詩入畫的倡導極好地推進了繪畫的詩化。同理,民宿空間中亦包含了眾多大大小小的三維畫面,其意境的營造如繪畫的勾勒一般是抒發(fā)情懷的過程,同樣需要呈現物像背后蘊含的象征意義。由此可見,繪畫不斷向詩靠攏的“詩意化”所產生的“意象化”意境,繼而給觀者帶來的感動,同樣可以轉譯到民宿空間給住戶帶來的情感體驗上。以下通過結合兩類具體設計案例來探討其可行性與應用性。
(一)動靜相間在民宿設計中的應用
如王維詩中畫面一般,完全靜止的事物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自然狀態(tài),在其中需要一些動的元素來打破這種靜止。同樣在民宿空間的設計活動中,完全靜止的空間布置與建筑形態(tài)也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建筑空間,需要具有動態(tài)特征的元素去相互映襯。這類元素類如四季變換呈現出來的時間更迭、耳邊緩緩流淌的水聲、透過窗外看風吹過的樹身婀娜的舞姿、甚至于設計師對建筑空間中人流的動線安排,都為設計提供了區(qū)別于靜態(tài)狀物的非具實意象。在視覺直接映象的前提下,充分調動人體除眼睛之外的感官機能去協(xié)調觀者在靜態(tài)狀物前感受的孤寂,發(fā)揮觀者的思維聯(lián)想產生不同的情緒變化,進而貫通不同狀態(tài)下的切身體驗,呈現一個完整的動態(tài)的有機空間。從細微之處貫穿空間始終,自然營蘊出愉悅身心的意境之美。
在動靜結合的表現上,以靜態(tài)的建筑空間配合動線的變化、四季交替的變遷構成一個相互映襯的無常空間,“象外之意”也就形成了。圖1為徐旭俊先生設計的香格里拉“言.意”民宿中。連續(xù)的立方賦予了建筑敦厚堅實的特性,冰冷的混凝土墻面增加了建筑的靜謐深邃,利用縱橫交接的線形廊道所呈現出來的瞬時動勢打破了孤立靜止的建筑氛圍,且兩者又在一張一弛、一靜一動中形成了動靜交織的襯托聯(lián)系,構成了豐富多變的圖底畫面,再加上建筑本身保留的部分陳舊肌理與新的建筑材質對比,又增添了時間流動的軌跡變化,共同在天色映襯下組成了香格里拉的四時風景。而圖2為袁烽先生主持設計的“竹里”,則以蜿蜒曲折的游覽路線貫穿整個設計場域,配合竹的韌性在整個視覺上表現出靈動張揚的動態(tài),自然幽靜的山野之間賦予其“竹里房櫳一徑深”的空靈澄澈,映襯之間,仿佛王維筆下“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如畫意境。在這樣的空間中,設計師呈現出來的不僅是建筑空間在功能需求上的貼合,還更多考慮了人的情感需求,運用動靜間的相互映襯去溝通人與建筑空間、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的微妙聯(lián)系,人在其中盡可以體驗動靜交織下的意象之美,盡可以體味“詩意化”后的閑逸之樂。故此,動靜的表達如同地域改造的主軸,自然與環(huán)境的原生力量使得民宿不再是單個住宅建筑的扭曲概念,而成為更注重體驗在地文化的意境場所。
(二)虛實相生在民宿設計中的表達
虛與實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一個整體,二者可以相生,則說明虛也是一種存在,又包含主觀存在與客觀存在。前者是人依照實體的存在主觀創(chuàng)造出的思維存在,是實體的衍生存在,如設計師寄托在建筑個體上的建筑情感,不同材料反饋給人的不同感受——玻璃與混凝土的冰冷以及木板的溫和,均體現著人對物體的情感記憶。后者則是靠實生發(fā)出來的,是在實體產生以來便伴隨其一直存在的客觀存在,是實體的一部分,其不受人為的影響而存在,如山體反向存在的負空間或連綿群山所形成的山勢,建筑圍合后的負空間與在日光下的倒影,都反映著物體本身的兩個方面?!疤搶嵪嗌眲t是指實與虛相互聯(lián)系,相互貫通與相互轉化,慢慢達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狀態(tài),從而大大豐富了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反映到民宿設計中,同樣可以開拓建筑空間的意境,豐富空間場所中的意象,為觀者呈現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民宿設計中,建筑本身是實在的個體,而建筑內與外的圖底空間則是設計師虛構的表現,虛與實的有機配合,準確把握各種材料的質感表達以及用戶對建筑空間的情感反饋,才能提升民宿意境的廣度和深度。從更小的范圍看,堅實的墻面、具體有形的家具等都屬于實的一部分,而相對虛化的元素,如舒緩的綠植、柔和的布藝品、陰影的存在、光線的把握、屋外的樹影、甚至于山林的走勢都可與實體交替運用,形成一種虛實相生的意象的穿插,進而豐富民宿意境的視覺層次。
元素的運用則影射出設計師的巧思與創(chuàng)造。在福鼎市太姥山的“小溪家”項目中,設計師巧于因借將遠處縹緲的山勢帶到建筑形體上,以重復作為遙相呼應的手段,在近處的實存在與遠處的虛存在之間構建了一種似有若無的聯(lián)系,運用大量如木材、山石等比較親近自然的材料,去引導不同材料的材質感受在整個民宿中串聯(lián)生發(fā),而這一切虛實轉化的表達又共同在一片綠意的映襯下塑造出了“天人合一”的建筑情感,表現出一種建筑與環(huán)境的和諧狀態(tài),如圖3。在這個空間中,帶給用戶的不止廣闊的審美空間,還有更多“詩意化”的意象反饋而來的雅致趣味。而在“鳳凰措藝術民宿”項目中??v橫開合的混凝土石板搭配渾然天成的天然毛石構成了另一種形式的虛實對比,強調人工痕跡與渾然天成的豐富肌理的對比,強調不同物體之間的人的情感記憶的對比,而石板圍合后形成的負空間隱約現出院內的風光,景物的虛實不定也就帶動了觀者情緒的變化,如圖4。在庭院內,由水磨石包圍的樹木藉由虛實相間的視覺層次呈現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審美意蘊,整個建筑空間中,虛與實之間互相聯(lián)結、互相貫通,也就逐漸形成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如畫意境。虛實相生的應用將自然、人、建筑建立了一種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這種聯(lián)系下,建筑不再是脫離環(huán)境的單個存在,而成為溝通人與自然的“情感橋梁”。設計師則是搭建這個“情感橋梁”的首要存在,在注重建筑空間的功能需求的同時,理應在民宿這個特別命題下多加考慮用戶的情感需求。虛實關系、動靜關系的營運與詩中意境的構造同源同理,不論在設計活動中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詩意化”已經注入了其設計空間的場域中。
(三)意境構造方式在民宿設計中的轉譯之理解
從動靜結合到建筑景觀的“象外之意”,虛實相生到意境營造的巧于因借,在兩種完全不同的領域,有如此多的異曲同工之妙,足可以體現“詩意化”理念轉譯到民宿設計中有著極大的可行性,其可以賦予民宿除自然屬性和人文屬性外詩的屬性。從人的消費需求來看,民宿本就應該區(qū)別于一般住宿空間,用戶來到這里更多的是基于減緩城市生活壓力、短暫感受田園悠然氛圍的目的。因此,在設計師的設計過程中,用戶的情感考量顯然要更加多于功能上的考慮,而將田園詩的意境思維引入到民宿設計活動中也是契合其消費需求的??偠灾?,民宿作為純正的鄉(xiāng)居旅宿,與居民在自然環(huán)境的世代生活作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在設計思維上,設計師保留在地文化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狀態(tài)是創(chuàng)造一切審美認同感的前提,懷揣對人文歷史和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山水田園詩的意境構造方式為引,理性而科學地營建情感場所。
四、從田園詩到民宿設計的再思考
蘇軾在《書摩詰藍天言語圖》中寫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其實,蘇軾強調的事實更加偏重于畫。對文章來說,“詩中有畫”固然是研究王維營造詩中意境的方式的出發(fā)點,但目標更在于后者,“畫中有詩”是繪畫向詩的靠攏,也是民宿對“詩意化”的轉譯。由此,在田園詩與民宿之間搭建一種思維活動之間的微妙聯(lián)系,可以溝通詩中意境轉換為民宿設計中的創(chuàng)造力,在“悅于目”的視覺前提下注重“發(fā)于心”、“受于境”。二者在構造活動的思維中顯現出較多的思維共性,一定范圍內可以為設計師提供間接的經驗啟示,進而轉化為具實可見的設計作品,但古代山水田園詩的意境背后表達出來的人文情懷與法理共性還需要更加深入的剖析,研究對象的范圍也需要更進一步擴大。最后,“以詩入民宿”便是筆者最殷切的向往,固然我們難以準確重現王維筆下“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畫面,但是在“人生如寄”的旅人命題下.物化的民宿空間正如一汪清澈遙遠的溫柔鄉(xiāng),可以連結著過往的情愫,可以洗滌現世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