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他同時要求,“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習近平總書記對勞動教育的深刻闡釋,不僅僅豐富了我國教育方針的內涵,更抓住了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關鍵,對人的全面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勞動教育缺失成為我國當前教育的嚴峻現(xiàn)實。近幾年來,“大學生郵寄臟衣服回家”的新聞頻頻引發(fā)輿論熱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標簽。可以說,勞動教育在學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軟化、在社會中被淡化。而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勞動課程設置率低,勞動教育形同虛設。一些學校甚至將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將勞動與體力、臟活等掛鉤,歧視體力勞動。勞動教育缺失,勞動機會減少,勞動意識缺乏……久而久之,出現(xiàn)了學生不會勞動、輕視勞動,也不珍惜勞動成果的局面。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刊本期推出《勞動最光榮———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附屬小學勞動教育紀實》,報道了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附屬小學16年堅持勞動教育,系統(tǒng)地把勞動教育理論化、課程化、生活化,全方位、多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素養(yǎng)、勞動精神,讓勞動成為師生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對當前重植勞動教育之根、發(fā)現(xiàn)勞動教育之美有著深遠而又重大的意義。
勞動教育在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附屬小學堅持了整整16年。經(jīng)過16年不懈探索,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附屬小學找到了打開勞動教育的兩把鑰匙。一是找準了勞動和教育的結合點,重塑教育理念,回歸勞動價值。學校建立了課程完善、資源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真正在勞動中達成教育的目的。二是找準了勞動教育的發(fā)力點。該校積極構建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網(wǎng)絡,讓家長從陳舊的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重新認識勞動的價值,讓每一個家庭成為勞動教育基地,讓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成為勞動教育的資源。此外,該校的經(jīng)驗還告訴我們,要推動勞動教育,還需要校長有情懷,有定力,更有執(zhí)行力。
其實,中華民族歷來有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國古人既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之問,也有“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之訓。唐代詩人李紳用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把勞動寫到了極致。而無論是劉禹錫的“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還是鄭遨的“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抑或是馮夢龍的“富貴本無根,盡從勤里得”,無一不是在告誡我們,要懂得尊重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果實。
可以說,勞動是人成長所需之課堂,亦是促進社會發(fā)展之動力。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讓勞動方式不斷改變、勞動內容不斷豐富、勞動價值不斷升華。但任何時候,“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沒有勞動創(chuàng)造,就沒有今日中國之成就。正是億萬人民群眾的勞動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才闊步走向偉大復興。站在新的時代起點,今日之教育工作者,更要重植勞動教育之根,培育勞動情懷,發(fā)現(xiàn)勞動之美,讓勞動光榮真正成為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