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提供
19世紀的中國什么樣兒?看了這個展覽,您將會一目了然。不久前,清華大學藝術(shù)博物館推出“世相與映像一一洛文希爾攝影收藏中的19世紀中國”展覽。從河流到山川,從長城到紫禁城,這個以在中國拍攝原版照片為主題的展覽,捕捉了19世紀中國的歷史建筑、祭祖遺跡、市井生活、城市建筑等,為我們留下了19世紀下半葉中國社會的風貌。
展覽匯集了120幅19世紀中國攝影的精選作品,均由當時活躍于在中國的優(yōu)秀攝影師拍攝,他們中既有最早來華的外國攝影師,也有最早的中國攝影師。
19世紀下半葉對于中國而言是個非常重要的轉(zhuǎn)型階段,是一個衰敗腐朽與求強圖變并存的時期,是一個經(jīng)濟活動江海匯通、文化思想西學東漸、政治變革潮起潮落的時代,到處呈現(xiàn)著一片矛盾且復雜的圖景。而此時,發(fā)明不久的攝影技術(shù)進入中國,開始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全面記錄那個時代。
攝影在當時最先來到統(tǒng)治階級中間。在本次展覽中,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到許多皇族成員(包括慈禧和恭親王)與官僚(晚清重臣李鴻章、裕祿都督)都在鏡頭前正襟危坐,留下了他們的珍貴影像。
上流社會的這種示范性生活風尚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最終推動攝影成為那個時期最時尚的事物,并吸引越來越多的攝影家來到中國,同時本土攝影力量諸如香港的賴阿芳、天津的梁時泰以及眾多商業(yè)攝影機構(gòu)開始興起。
攝影美學的形成很大程度仰賴于技術(shù),但是攝影者的文化心理也不容小覷。此次展覽的作品既有西方攝影師的杰作,也有中國本土攝影師和其執(zhí)掌機構(gòu)的成果,他們秉持的美學觀點或圖像經(jīng)驗所導致的直覺,對圖像的攝取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肖像作品,中國攝影師更喜歡把人物拍得如畫面,而西方攝影師則嘗試表現(xiàn)出人物的動態(tài);在建筑攝影方面,中國的攝影機構(gòu)習慣于把建筑融入風景,西方攝影師有時則會專注刻畫建筑本體。
除了對攝影美學的完美詮釋,展覽還旨在體現(xiàn)攝影對于記錄歷史的價值,以及它對人類認識自身的意義。攝影是一種批判的重要工具,對于人類的自省具有積極的意義。攝影開啟了人類打量自身的另一種眼光一一平民化的視角,這包括隱蔽在鏡頭之后攝影者和后世審看這些圖像的研究者,他們把歷史對折從而使得我們能夠站在當下和歷史之間左顧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