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嵐
【摘要】中職教育改革一直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口紅利消失使的大量廉價勞動力變得不再廉價,并且強化了對技術性人才的需求,中職教育的發(fā)展與我國中國制造2025對接,為我國培養(yǎng)大量的技術性人才,大力深化中職教育改革是重中之重。然而,技術人才的教育離不開德,德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同時也是在人才身心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中職學校教學中禮儀教學為切入點,探究中職教育中禮儀教學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應有的措施,以期為中職學校教學方法和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意見和對策。
【關鍵詞】中職學校;禮儀教育;教學改革
一、前言
禮儀教育是中職學校教育中重要組成部分,禮儀課程一直是必修的科目,禮儀的學習凝聚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國家以及各個教育部門也特別重視中職教育的禮儀培養(yǎng),2018年12月《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也提出了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中職學校開設禮儀教學這門課程的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培養(yǎng)獨立自尊、自愛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三觀,提高個人禮儀素養(yǎng)以及與他人交往中的行為舉止的得體、有禮。
當今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寫作,中職學生未來必定會走向社會,走向不同的工作崗位承擔起建設祖國、建設家鄉(xiāng)的責任,其中與人相處的藝術十分鐘重要。本文的研究建立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之上,以期解決實踐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為中職學校教學改革教育質量提升以及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建議。
二、中職學校禮儀教學改革的意義
中職教育一直以來是我職業(yè)技術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中職院校每年畢業(yè)人數在百萬以上,如何培養(yǎng)有技術同時又有文明有禮儀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中職院校禮儀教育改革有利于培育新時代優(yōu)秀的技術性人才,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中國自古就有“不學禮,無以立”,當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也強調培養(yǎng)有德有禮的中國公民。禮,具有一定的社會性,是社會風俗的中優(yōu)良部分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載體。禮儀的教學中蘊含了泱泱大國五千年來智慧的結晶,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人是文化學習的受體,也是文化發(fā)揚和傳播的載體,同樣不同時期的人可以對傳承的文化結合時代的特征進行新的解讀和詮釋,中職教育的學生未來必定會走向社會,是中國未來的技術性人才,是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一個社會的風氣和習慣,源自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當文明有禮的個體數量不斷增加,社會總的向心力就朝好的一面發(fā)展,從而帶來整個社會的繁榮,這也是是禮儀教學的意義所在,因此中重視中職學校的禮儀教學也是至關重要,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中職學校禮儀教學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傳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從禮儀教學的內容上來看,除了核心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也有生活中的各種禮儀規(guī)范。校園有校園的禮儀,社會上有職場的禮儀,家庭有家庭的禮儀。不同時期、場合,每個人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也有著不同的禮儀習慣。這些禮儀是中華文化的濃縮,簡單的手勢、親切的問候,不僅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文化習俗的體現,對這些禮儀的學習是對中華文化的繼承。每一次的行為實踐,是內心深處對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改革中職學生禮儀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將中華文化融人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將優(yōu)秀的文化傳遞給身邊的人、周圍的人乃至下一代。因此,禮儀教學的改革十分關鍵,在教育環(huán)節(jié)如何真正發(fā)揮禮儀教學的作用,使學生受到正向的影響具有深遠意義。
三、中職學校禮儀教學改革的內容
目前的中職學校教學內容多較為枯燥,形式過于簡單,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共,且多數學校的禮儀課程僅僅開設一個學期,禮儀課程內容設置多為功能性而非實質教育性的,老師和學生都不甚重視,往往造成了禮儀課程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效果。因此,中職教育禮儀教學點改革應當從學校角度出發(fā),以學生為核心,以內容創(chuàng)新為形式,并且在考察形式上可以降低考試分值所占的比重,增加課堂互動以及平時禮儀教學活動的評價,禮儀教育以及道德培養(yǎng)從來不是唯書本和唯分數的,因此課程的考察也應當做出相應的改變。具體而言如下:
首先,中職學校的教育理念應當轉變,禮儀教育是長期的過程,不能期待一朝一夕的速成式教育。學校方面應給與禮儀教學以足夠的重視,正在將德育放在學校教育的全局地位,禮儀教育是德育屬于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德育教育應當去功利性。為此,學校應當給禮儀課程配備更為專業(yè)的老師,進行一定的考核和檢查,給予學生良好的課堂教育;除了課堂教育之外學校應建立良好的校園德育氛圍,給予失德、失禮的行為以懲戒和教育指引的結合方式,通過環(huán)境的培養(yǎng)形成良好的風氣,潛移默化改變學生的一言一行。
其次,從教學內容來看,課堂的教育應當改變現有的完成任務式的填鴨教育模式,以課本為基礎的同時豐富課堂內容,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禮儀課程學習的興趣,以興趣帶動性格的培養(yǎng),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課程內容設置上除了基礎的書本之外,可以結合社會上發(fā)生的熱點事件進行講解、評價,可以包含優(yōu)秀的人物事跡也可以有不良的行為作風事件。這樣既可以滿足同學們興趣的需求,又可以從實踐中給予其應有的指引與指導,使其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以及社會環(huán)境之中,面對社會上的種種行為和情況,能夠保持本心,始終做到以禮待人,以誠待人,從而真正達到禮儀教學的本意。
最后,在教學形式上,除了傳統的書本可PPT的講解之外,可以增加播放視頻、進行互動游戲等更為生動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形式上可以著重增加一些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比如茶藝研究,中國的茶文化有近五千年的歷史,隨著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而延續(xù),可以說茶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的特色,讓學生從茶藝中品味中國文化,從而進一步學習禮儀規(guī)范具有較強效果。茶藝學習中本身便包含了禮儀的內容,茶藝中的禮儀是中國文化禮儀的精華,其本身就是以茶作為媒介的一種禮儀性社交過程,因此讓中職學生進行以茶藝為依托的禮儀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增加茶藝內容可以讓學生切實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激發(fā)興趣,從而使禮儀課程教學不再流于形式與空談;而茶藝學習過程中,通選茶、煮水、沏茶、品茶等一系列過程,可以具體學習禮法與禮儀的應用,使得學生從實踐中感知禮儀的魅力,并將禮儀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
四、保障禮儀教學改革的措施
禮儀教學改革除了改革內容之外還應當有配套的保措施,
確保中職院校禮儀教學的改革可以真正發(fā)揮作用,而不是簡單的形式性改革,為此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中職院校應當樹立德育教育的改革理念,切實把禮儀教育改革落實到行動上,以學生為主并結合院校的實際特征進行改革。傳統的教育變革以學校和教師為主,而禮儀教學的改革則應當跨越這一障礙,以學生為導向,充分調查不同專業(yè)學生的人文素質與禮儀學習情況,分不同層次進行教學。學校還應當為禮儀教學改革創(chuàng)造條件,綜合運用多種方法推動改革的進行,試點性的在個別班級、年級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及時反饋改革的效果并進行調整,在適當時機推廣至全部學生。
其次,為確保改革的有效性,學校應當建立起科學的考核機制。雖然禮儀的教學量化存在困難,但是學??梢詮慕虒W內容的改變以及課程學生滿意度的調查等多維度建立起考核指標,也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食堂、宿舍、運動場等地點以及學校的活動、典禮等場合切實考察學生禮儀的掌握情況,從而全方位多層次把握禮儀改革教學的情況,進行適當的總結與調整,促進禮儀教學改革的穩(wěn)步進行,為培養(yǎng)文明有禮的中職學校學生而努力。
五、總結
本文以中職教育教學的實踐中發(fā)現的問題為視角,探究中職教育改革中禮儀教學改革的具體內容和措施。綜合而言,中職院校的作用在于為社會培養(yǎng)大量的技術專用型人才,進行強化技術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禮儀教育為代表的德育,中職院校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也多是缺乏德育造成的,因此應當改進現有的禮儀教學機制,強調禮儀課程的內容,為其注入更多實際性的內容,以興趣引導學生,使得禮儀教學起到物細無聲的作用,為社會培養(yǎng)文明有禮專業(yè)技能過硬的人才,為祖國的發(fā)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