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卓
【摘 要】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是將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他的形成一方面要考慮語言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面對文化的差異也應密切關注,而對文化之間的差異處理得是否合理,會直接影響翻譯過程的成敗。翻譯的含義不僅是對某個文本語言的符號進行替換,而且是將文字中的文化內涵進行轉換。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看,在對中華典籍中《三字經(jīng)》英文版本分析的基礎上,應用中華典籍的翻譯策略作為研究方法,同時提出異化翻譯法應作為第一個首推的中華文化翻譯方法。
【關鍵詞】中華典籍翻譯;跨文化交際;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3-0237-01
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認為,掌握兩種文化相對于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單純的詞語只會在其發(fā)揮作用的語境中才有意義。而語言和文化之間是相互依賴而存在、不可分割的整體。語言被認為是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冰山的一角。而不同種類的語言代表著不同的背景文化[1]?,F(xiàn)階段,中國的的文化戰(zhàn)略是走出國內,走向世界,并在世界各地區(qū)設立了許多孔子學院,對世界各地傳播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所以,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跨文化交際和翻譯非常重要。
一、對《三字經(jīng)》的翻譯進行分析
(一)《三字經(jīng)》的英譯賞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翻譯為“Man on earth,Good at birth.The same nature? Varues on nurture.”對翻譯結構進行分析,在此翻譯過程中,首先要保證翻譯形式與原文的統(tǒng)一,而本段的翻譯達到了音、形、義的完美結合。對詩經(jīng)本質的研究是從韻律節(jié)奏角度,對其結構進行探討,這是一個音樂系統(tǒng),其根據(jù)詩人應用的平仄、重音、節(jié)奏及韻律建造的。古人對漢語音韻學中的奧秘進行了充分的利用,從而創(chuàng)造了充滿音樂美學的識字教材。學習者可以通過背誦看到它的美,通過傾聽來記住它的真正意義。例如,在開始的時候,人/之初,性/本善,平/平平、仄/平仄;性相近,習相遠,仄/平仄,平/平平。而在英譯本中也發(fā)現(xiàn)了隔律美,每個音部輕重音節(jié)排列的格式為格律,同時格律也是朗讀時輕重音的主要依據(jù),而音部是由重讀音節(jié)和非重讀音節(jié)組成的分析單位。
(二)內容分析:這句話主要以人的本性為出發(fā)點,代表全文的含義所在。趙彥春教授的最原始的譯文為:“Man the breed,Of good seed.The same nature,But varied nurture.”其中“the breed”在于突出人,類似《圣經(jīng)》。就人類的起源和演化來說,中西文化雖然來自同一個地方,但表達和意識形態(tài)是不同的。中西文化的融合是根本意義相同,表征不同。而其中的“good seed” 強調原始的、根本的善。它是從《圣經(jīng)》中得到的,把人比喻為天地之間的種子,此比喻雖有助于西方讀者的理解和接受,但它不同于中華民族的傳說,如女媧創(chuàng)造了人類,并創(chuàng)建了人類社會。因此,趙彥春教授最終放棄了原譯,選擇了進一步的研究并深入文化底蘊,使譯文在總體上更接近原譯。“Nature”作為最后一個詞,也是有來源和搭配的,不僅僅是押韻的作用,而是由于不同的培育人性的偏差?!癏uman nature deviates due to different nurtures.”所以,“The same nature”承前,“Varies on nurture”啟后,敘述了人性變異的根源。
(三)經(jīng)典翻譯的異化與歸化
異化是指在譯文中盡可能地保持文化內涵和文化差異,突出原文的外來經(jīng)典和特征。異化策略下的翻譯可以幫助讀者充分領略異國情調,更好對比不同文化間存在的差異,從而促進跨文化交際。這會促進世界讀者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減少摩擦,從而為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礎。
而譯者對異化的堅持必然導致翻譯的晦澀難懂。在此情況下,譯者應該采用歸化法。因此,當異化翻譯策略未能引起相應的文化聯(lián)想,并對原文造成誤解時,或者目標文化中的文化信息與源文化中的文化信息完全等同時,譯者可以采用歸化策略。其中,替代法和解釋法都是適用此策略的翻譯方法[2]。
二、結論
各國文化間的差異使得語言轉換不可避免。而異化的產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翻譯具有兩大優(yōu)勢。首先,對于目標國家而言,異化戰(zhàn)略是文化交流之間的橋梁,可聯(lián)系他國風俗習慣,傳遞原創(chuàng)思想。而典故、習語等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獨特表達,也能夠被充分地翻譯成語料庫,從而促進文化的發(fā)展和建設,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其次,對于目標語讀者而言,可以拓寬他們的閱讀視野,加深對東方文化的理解,促進中國與歐美地區(qū)的跨文化交流,為今后更多的交流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跨文化交際的視角下,異化翻譯應該是第一選擇。當原文中有太多晦澀難懂的詞時,應采用歸化和解釋等歸化手法。
參考文獻:
[1]姜敏浩,李偉榮.關于典籍翻譯研究的幾點思考——李偉榮教授訪談錄[J].中華文化論壇,2018(08):152-158.
[2]呂煜.跨文化交際與宗教文化異質性保留——評《禪宗語錄》與《道德經(jīng)》之英譯[J].大理大學學報,2017,2(07):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