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喆
【摘 要】古箏、伽倻琴和日本箏是三件形制特點相近的東亞民族樂器,三者有著截然不同的發(fā)展脈絡,卻具有著神奇的同源性色彩。從東亞民族民間音樂學的角度,就古箏、伽倻琴與日本箏的歷史發(fā)展脈絡、形制特點、演奏技巧、音樂風格、雅俗性方面進行闡述,發(fā)掘三者不同的本質與特征,揭示東亞音樂文化的同源與異變特點。
【關鍵詞】古箏;伽倻琴;日本箏;音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J6?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3-0060-03
一、古箏、伽倻琴與日本箏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之比較
古箏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丞相李斯的《諫逐客書》中“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的記載,是有關古箏最早的文獻記錄,說明古箏在先秦時期是民間娛樂活動中喜聞樂見的樂器。秦漢時期,隨著相和歌伴奏樂器的逐步細化,古箏成為絲竹樂迭奏中的主奏樂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民歌相和歌結合南方的吳哥、西曲產(chǎn)生了清商樂,古箏在這種新的民間音樂形式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隋唐時期,民間彈箏名手人才輩出,箏樂也逐漸由民間傳入宮廷,被運用于雅樂中。隨著頻繁的跨國交流活動,古箏藝術遠傳至邊陲域外。到了宋代,箏樂在民間尤為興盛,街市、樂坊中常有十三弦箏演奏,出現(xiàn)諸多詠箏詩詞。元明之際,古箏由十三弦變?yōu)槭南摇⑹逑?,多種弦制并存。除了獨奏、箏歌之外,雙箏對彈的演奏形式出現(xiàn)。由于受到復古音樂思潮的影響,箏樂被看作俗樂,彈箏成為了教坊樂戶、歌伎伶人的專利。到了清代,十四弦古箏變?yōu)槭?,且具備七聲音階的定調方式,琴弦材質也變?yōu)殂~絲弦,被廣泛運用于民間器樂曲與說唱音樂中。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淪為列強殖民地,箏樂發(fā)展停滯不前。20世紀50年代以來,才有了新的生機。二十一弦箏出現(xiàn),使古箏的形制趨于統(tǒng)一。高等音樂院校設置了古箏專業(yè),箏樂傳習變得專業(yè)系統(tǒng)化;如今更有多聲箏、蝶式箏問世,箏樂正朝向多元化發(fā)展。[1]
朝鮮在古時是中國的附屬國之一,相傳為商朝遺臣箕子建立政權。公元6世紀時,漢箏傳入朝鮮。朝鮮半島南部國家伽倻國國王愛好音樂,命樂師于勒仿照漢箏制成了十二弦伽倻琴,之后創(chuàng)作了十二首琴曲,在全國流傳開來。公元551年,伽倻國即將被新羅政權吞并,于勒與弟子攜琴投靠新羅真興王。真興王倡樂,派人受業(yè)于于勒門下,協(xié)助其進行琴樂傳播。伽倻琴來到新羅后得到了迅速發(fā)展,與聲樂、舞蹈、朝鮮本土器樂共同構成了“新羅大樂”。在高麗時代,傳入朝鮮的中國音樂被稱為“鄉(xiāng)樂”,伽倻琴成為鄉(xiāng)樂演奏中的重要樂器之一。后來中國唐、宋、元、明時期的音樂相繼傳入朝鮮,其中適于宴餉、移駕的音樂被稱為“唐樂”,適于宗廟、祭祀等場合的被稱為“雅樂”。伽倻琴成為了唐樂、雅樂演奏中的主要樂器,功能趨于多樣化。到了朝鮮時代,國家培養(yǎng)了諸多伽倻琴師,制琴工藝也日漸精益,用于俗樂演奏的伽倻琴有了16弦的規(guī)格。20世紀60年代,伽倻琴音樂創(chuàng)作進入了高峰期。作曲家將其他亞洲國家的音樂技法,融入到琴曲創(chuàng)作中來,使它的音樂風格從最初緩慢沉穩(wěn)的鄉(xiāng)樂,變?yōu)榛顫姎g快的散調,并且適于演奏散調的十三弦散調伽倻琴流傳至今。不少琴家對伽倻琴形制進行了新的改造,去掉染尾,采用鋼絲弦,之后分別有15弦、17弦、23弦等多種改良琴問世。[2]
隨著唐朝時期中日文化交流日漸密切,七、八世紀時,日本遣唐使把宮廷燕樂中的“十三弦箏”帶入日本,隨后開始了漫長的演變。最初傳到日本的唐箏,被稱為“雅樂箏”。在鐮倉時代,箏樂在貴族階層中迅速發(fā)展,成為了國民精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土桃山時期,箏樂逐漸流傳到民間寺院中。九州善導寺僧人賢順,運用雅樂歌曲、邦樂器樂曲融合在日本箏曲中,獨創(chuàng)了“筑紫箏曲”。筑紫箏的出現(xiàn),標志著日本箏樂正式形成。在江戶時代,盲人音樂家八橋檢校首次將三味線、箏樂彈唱融入筑紫箏演奏中,改良調弦法,首創(chuàng)含有半音的都節(jié)音階,成為了“俗箏”的創(chuàng)造者。從明治時代至大正時代,西洋樂器逐漸傳入日本,在“新日本音樂運動”推動下,盲人音樂家宮城道雄將西洋作曲技法融合入日本邦樂中,創(chuàng)作了《春之?!?、《落葉之舞》等充滿民族元素的箏曲,研制了至今仍被廣泛采用的低音箏。在20世紀50年代,三十弦箏、二十弦箏相繼問世,極大地拓寬了傳統(tǒng)日本箏的音域。日本箏樂雖有著“邦樂”和“洋樂”的分野,但無論是對傳統(tǒng)箏曲的保留還是對現(xiàn)代箏曲推陳出新,都有著穩(wěn)定的傳承體系,從而形成了俗箏與新箏并存的多元局面。[3]
二、當代古箏、伽倻琴與日本箏的形制特點與演奏方法之比較
古箏為木制長方體弦鳴樂器,長163厘米,寬34厘米,厚7厘米,琴碼高6厘米,有二十一根尼龍弦張于面板上,弦下有木制箏碼將弦撐開。它內(nèi)部中空,音箱較大,壁薄而光滑,使共振頻率降低,從而使琴弦音色堅實有力、清脆明亮。古箏音域橫跨四個八度,可演奏雙音音程與多音和弦,音響效果豐富多變。演奏時,雙手除小指以外的手指需佩戴蠶繭形義甲。義甲多為玳瑁材質,具有韌性,與箏弦充分接觸,使樂音更加清晰。演奏者需坐在高約40厘米的椅子上,將古箏置于專用支架上進行演奏。常用的古箏演奏技巧多達三十多種,主要以右手的“托、抹、勾、摘”、左手的“按、顫、揉、滑”為主;既可以通過右手彈弦、左手按音來演奏單聲部旋律,又可以雙手同時在琴碼右側彈奏,演奏多聲部旋律。由于古箏單音余音較短,常需運用定位在一根弦上反復搖動手腕使義甲來回撥弦的“搖指”技法,將稀疏的點狀音符連成連綿的線狀長音,以增強音樂性。古箏具有演奏技巧豐富多變的特色,不僅可用于獨奏,而且在民族管弦樂隊中擔任著豐富音樂色彩的重要角色。[4]
伽倻琴的形制和古箏大致相同。其琴身長150厘米,寬25厘米,厚5厘米,體積較古箏小,琴頭與琴尾較窄,共鳴箱小,音色沉穩(wěn)。當代伽倻琴與古箏同為為二十一弦,一弦一柱。琴弦材質有尼龍弦和金屬鋼絲纏尼龍弦兩種。木制琴碼高約8厘米,可左右移動調節(jié)弦的音高。在演奏時,演奏者盤腿席地而坐,將琴頭橫放在右膝上,琴身橫在身前,琴尾觸地,右手撥弦,左手按音。琴碼右側的弦區(qū)主要用于右手彈奏,琴碼左側的弦區(qū)主要用于左手按音,左手也可以在右側彈奏多聲部旋律。演奏時用肉指彈弦,無需佩戴義甲。右手指法以“彈、拔、滾、琶”為主,左手指法以“按、顫、推、揉”見長。手指的運指方式與用力方向,基本與古箏技巧中右手的“托、抹、勾、摘”和左手“吟、揉、滑、按”相同。相比于古箏演奏時小指運用較少,伽倻琴演奏時右手小指十分常用,技巧豐富。伽倻琴也可以演奏雙音音程、多音和弦以及簡單的復調音樂,但在演奏過程中一般沒有轉調處理。如今伽倻琴多用來演奏輕快活潑的傳統(tǒng)民謠作品,既可以用來獨奏或重奏,又能夠在樂隊中用于集體彈唱伴奏,可謂是一種功能多樣的民族樂器。[5]
日本箏亦為中空長方體樂器,長約190厘米,寬約26厘米,厚約8厘米,較為細長。琴碼高約5厘米,為象牙、硬質塑料或木材制成,碼上架起十三根弦,多為尼龍、聚脂纖維等材料所制,音色渾厚。每根弦的粗細程度都相同,這與古箏、伽倻琴的琴弦由粗到細排列截然不同。箏體下方單側擺放貓足或雙側擺放立奏臺,配合跪、坐兩種演奏姿勢。演奏者需佩戴樹脂或象牙材質的長方形甲片,僅佩戴在雙手大指、食指、中指上。演奏時,演奏者雙腿跪于琴首邊,臀部坐在雙腿之上。由于弦距寬、面板弧度大、跪坐演奏,彈奏時較常使用手腕發(fā)力,對演奏者的體力具有較高要求。其主要演奏技法以右手彈奏為主,左手僅用來按音以韻襯聲;在運指技巧上,以大指托弦、中指勾弦為主,以雙指或多指配合的合爪、搔手、割爪、搔爪、引連技法見長。演奏中常用噪音與極限音區(qū)演奏,十分富有特色,如在旋律進行中,中指同時掃三條弦,增加節(jié)奏的跳動感;或者左手在右手彈奏時,在琴碼左側將琴碼提起向右移動,使音高降低。從現(xiàn)存的的日本箏演奏技法中,依稀可以看出唐代古箏演奏手法的影子。[3]
三、古箏、伽倻琴與日本箏的音樂風格之比較
古箏作為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其音樂風格秉承著傳統(tǒng)五聲音階的特點,樂曲以宮調、商調、角調、徵調、羽調五種調式見長,以全音的進行與純八度、純四度、純五度等協(xié)和音程的使用為主,從而產(chǎn)生了明亮穩(wěn)健、熱烈開朗的風格。箏樂在旋律進行上十分自由,不受屬音向主音解決的限制,音樂色彩豐富,充實華麗。古箏的演奏講究氣勢恢宏,具有著鮮明的擬聲性特點,如左手捏弦來回移動配合右手搖指,可模擬刮風聲;雙手自由刮奏可以模擬湍急的水聲;豐富的表現(xiàn)力,使古箏音樂情緒特點鮮明,易于表現(xiàn)活潑歡快、繁復華麗的曲調,擅長刻畫世俗的場景和人情世故。自古以來,古箏藝術因其深厚的民間音樂根基,吸收了各地多種多樣的俗樂元素,容納了不同風格的旋律形態(tài),形成了可塑性極強、風格變化豐富的特點,它具有著清新不失莊嚴,淡雅不失柔美的音樂風格。[6]
朝鮮在兩千多年前是中國的附屬國,其音樂文化深受中國音樂文化影響。伽倻琴與古箏一脈相承,伽倻琴音樂與古箏音樂特征相像,多用五聲音階,全音進行較多,以協(xié)和和弦見長,大調性色彩濃郁,給人以熱鬧歡快、雄健穩(wěn)重的特點。演奏中左手按顫時,常用二度音程,在穩(wěn)健的樂聲中增添了不少韻味,增強了樂曲的帶腔性特點。由于演奏者無需佩戴義甲,肉指撥弦使音色柔和圓潤、清雅悠揚,獨奏時略顯單薄。在當代伽倻琴演奏中,多見齊奏、重奏的演奏方式,彌補了獨奏中余音不足的現(xiàn)象。伽倻琴音樂也具有鮮明的“擬聲性特點”,右手的“彈、拔、滾、琶”結合左手的“按、顫、推、揉”,使旋律虛實結合,善于表現(xiàn)出剛毅、柔和、喜悅等不同的情感,在烘托雄壯、激昂的宏偉音樂色彩時,也別具特色。[5]
日本箏相比之下善于表達悠長哀怨的曲調,樂曲中鮮有歡快躍動的旋律出現(xiàn)。日本箏曲主旋律常用do、mi、fa、la、si五音,該五音組成的音階包含了大小二度、增四度、減五度等多個不協(xié)和音程,再加上較多的半音進行,音樂呈現(xiàn)出憂傷、內(nèi)斂、詭譎、神秘的色彩。這與日本文化的典型審美觀念“物哀”、“幽玄”是密不可分的?!拔锇А敝浮叭松鸁o常,短暫易逝”;“幽玄”是指“朦朧微暗,隱藏之美”。日本箏的織體厚度、音量程度雖不及古箏與伽倻琴,但其細膩精確的音樂理念使樂音的變化十分微妙,將大喜大悲的強烈情緒變得含蓄隱忍,展現(xiàn)了平靜、內(nèi)省、節(jié)制的音樂風格。演奏者也遵循著克制壓抑的原則,很少流露出夸張的表情、動作。所以我們在觀看日本箏演奏時,往往察覺不到演奏者的面部表情,取而代之的是不動聲色的面部和筆直的身體。[3]
四、古箏、伽倻琴與日本箏的雅俗性之比較
民族音樂自古以來保持著雅俗并行的狀態(tài),不同的樂種有著不同的文化屬性分野。雅文化屬性音樂重視音樂所蘊含的精神境界,含蓄樸素,內(nèi)涵深刻,非普通百姓能夠理解。它的使用群體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素養(yǎng),如文人、貴族、王室群體,所以不易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而產(chǎn)生變化;俗文化屬性音樂具有娛樂性、普及性,為廣大百姓喜聞樂見。它重視樂器的演奏技巧與所奏音樂表達的內(nèi)容,繁復華麗,通俗易懂,卻容易受到民間風俗的影響,風格多變。
古箏音樂深深扎根于民間俗樂文化的土壤中,無論是古代“彈箏搏髀”或“絲竹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還是近現(xiàn)代作為河南大調曲子、山東琴書的伴奏,都與民俗息息相關,注重描摹現(xiàn)實生活和身邊事物,講述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如《漢宮秋月》中深居宮苑、向往自由的悲情宮女、《林沖夜奔》中蒙怨落難、怒火滿腔的林教頭等。雖然普通民眾在文化程度上不及文人階級,但他們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創(chuàng)作箏曲,通過彈箏抒發(fā)精神的愉悅、增添生活的樂趣,壯大了民間的習箏隊伍。箏樂在廣大市民階層中得以推陳出新,不斷有各大流派的民間藝人豐富著箏曲曲目、演奏技巧與演奏形式。近年來,人工定調、現(xiàn)代音樂作曲技法以及古箏鋼琴協(xié)奏曲等前沿音樂形式出現(xiàn),極大地豐富了箏樂的多樣性,為傳統(tǒng)音樂的與時俱進做出了巨大貢獻。當今全國有超過500萬的古箏學習者,古箏藝術具有發(fā)展基礎新、群眾基礎好、受國民喜愛程度大的特點。箏樂文化在當代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它的社會民眾普及程度達到了空前盛況。[6]
伽倻琴與古箏一脈相承,它所呈現(xiàn)的音樂文化屬性與古箏相同,都有著通俗易懂、歡快華麗的特點。古代朝鮮宮廷培養(yǎng)出諸多伽倻琴師,伽倻琴演奏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在民間時??梢娝膹棾c獨奏,因此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朝鮮民間音樂,如《道拉吉》、《哨所之春》、《沈清?!返让窀瓒加兄溓俚陌樽?。直至今日,伽倻琴一直以朝鮮俗樂的屬性示人,它面向大眾,音樂語言直接簡單,善于捕捉和模擬自然界中的聲音,易于普通百姓去理解和感受。它不斷吸收民間音樂元素,因而具有了頑強的生命力,直至今日依然是朝鮮俗樂的典型代表樂器。[7]
日本箏體現(xiàn)了雅文化與俗文化交融的兩種屬性。從奈良時代至鐮倉時代,日本箏一直在宮廷中擔任雅樂伴奏的角色,演奏唐樂、高麗樂,供上層階級所享用。雅樂箏所演奏的雅樂,被視為日本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安土桃山時代,筑紫箏依然用來演奏藝術儀式感極強的雅樂,傳承方式十分嚴格,只能傳給醫(yī)生、武士等上層階級。直到盲音樂家八橋校檢運用傳統(tǒng)技法改良筑紫箏后,俗箏正式問世。隨著民間俗箏學堂的開辦,兩大俗箏流派——生田流與山田流誕生了。俗箏成為了日本民間喜聞樂見的樂器,膾炙人口的曲藝凈琉璃、“三曲”合奏,都離不開俗箏演奏。最初的“樂箏”經(jīng)過一次次變革后,在音樂觀念、適用場所、社會地位上均發(fā)生了俗化,演變?yōu)椤八坠~”,實現(xiàn)了雅文化屬性逐漸向俗文化屬性的轉化。由于日本國內(nèi)對宮廷雅樂的大力保護,古代雅樂的旋法特點、編制體系得到完好的保留。在民間俗箏推陳出新的同時,返樸歸真的樂箏音樂依然保留到現(xiàn)在,成為了亞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的重要部分。[8]
五、結語
東亞各國在歷史上頻繁發(fā)生音樂文化交流活動,為中國箏樂的傳播和發(fā)展提供了契機。在流傳過程中,結合不同地域文化與風土人情,它演變成不同的形制特征,出現(xiàn)了新的樂種。伽倻琴、日本箏與中國古箏一脈相承,三件樂器形制特點、演奏技巧相近,發(fā)生原理相同,但在音樂風格上大相徑庭,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文化屬性。它們共同促進了東亞音樂文化圈欣欣向榮,使東亞民族音樂呈現(xiàn)出形式多樣化、內(nèi)容充實化、規(guī)模擴大化的景象。作為當代的音樂文化工作者,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音樂的道路上,我們要了解和遵循不同樂種的發(fā)展脈絡與文化屬性,促進雅俗共賞,兼收并蓄。
參考文獻:
[1]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宋飛飛.古箏與伽椰琴歷史考[D].山東大學,2011.
[3]崔楊.從生田流箏派看日本箏樂的主要特征[D].中國音樂學院,2013.
[4]袁靜芳.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5]穆童.中國古代音樂和朝鮮半島音樂的交流與影響[D].吉林大學,2009.
[6]關孟華.雅俗之路——琴箏音樂文化差異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5.
[7]趙維平.中國與東亞音樂的歷史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8]杜亞雄.日本傳統(tǒng)音樂的特點[J].音樂周報,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