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婷
【摘 要】明代傳奇劇本《鳴鳳記》中演繹了明代著名諫臣楊繼盛的忠烈形象。因為《鳴鳳記》,楊繼盛與奸臣斗爭到底的傳奇故事和大義赴死的偉岸形傳唱至今。但是《鳴鳳記》中的楊繼盛并不等于現(xiàn)實的楊繼盛。通過研讀《鳴鳳記》楊繼盛形象與各明史中關(guān)于楊繼盛的記載,得出藝術(shù)形象與現(xiàn)實形象的差異與差距。
【關(guān)鍵詞】《鳴鳳記》;楊繼盛;現(xiàn)實,藝術(shù)形象再造
中圖分類號:J80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3-0009-02
一、《鳴鳳記》中的楊繼盛
《鳴鳳記》一劇誕生于明代嘉靖年間,寫的是明嘉靖時全國皆知的政治時事。全劇一共四十一出,展現(xiàn)當時以了夏言、曾銑、楊繼盛為代表的忠臣為了收復河套,遏制邊患,與奸臣嚴嵩、嚴世蕃父子及其爪牙進行義無反顧斗爭的歷史事實?!而Q鳳記》是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時事政治劇,楊繼盛作為劇中歌頌方的“雙忠八義”中的一員,其大義凜然、剛正不阿的忠臣形象入木三分。把“雙忠八義”前仆后繼的政治斗爭事件喻為“朝陽丹鳳一齊鳴”。
《鳴鳳記》對楊繼盛的忠烈形象進行了細致刻畫。楊繼盛于第五出《忠佞異議》中首次登場便是以正義方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他彈劾仇鸞,這也是劇中正反雙方的第一次正面碰撞。楊繼盛道“近日夏太師欲恢復河套,差都御史曾銑督兵前去。爭奈總兵仇鸞,素蓄不臣之心,每挾和戎之計,不肯發(fā)兵相助,反欲交通馬市,又將銀三千兩買囑權(quán)臣嚴嵩,內(nèi)外同謀,陰排曾銑。下官目睹巨奸,豈容不奏?”[1]參奏仇鸞過后,他又“明告嚴嵩”,于嚴府送“揭帖”遭阻攔后轉(zhuǎn)交趙文華,趙文華對其勸阻,楊繼盛便直言:“人孰無死。寒蟬鳴古木。便死也清高。蠅蚋墮泥坑。那閉口的只覺得死得污濁些?!倍艘环綐屔鄳?zhàn),將忠佞雙方的形象勾勒極其到位。
忠臣陣營發(fā)起的第二次進攻乃是第十四出《燈前奏本》,《燈前奏本》描寫楊繼盛晚上于燈前寫彈劾嚴嵩罪狀,正當楊繼盛滿腔熱血、奮筆疾書之時,楊氏先祖出現(xiàn)阻止他。楊繼盛不理,仇鸞倒臺,他剛復職便一片忠心沸騰:“恨權(quán)臣協(xié)謀助黨。專朝政顛覆干綱我寫不出他滔天的深罪樣。我寫不出他欺罔的暗中腸。他罪惡顯著的。那個不曉得。我只寫他一門六貴同生亂。更兼他四海交通貨利場。還思想。畢竟是衷情剴切。面訴君王。”夫人張氏得知便前來勸阻,楊繼盛又言:“貪生害義即非烈丈夫,殺身成仁終是奇男子。況為臣死忠乃我之分……”楊繼盛這番“燈前奏本”寫得可謂是一波三折,這出戲震撼人心,且被不斷搬演。
第十六出《夫婦死節(jié)》是《鳴鳳記》忠奸斗爭第一個高潮。楊繼盛官小不能上達天聽,便由太監(jiān)將其奏本上傳,誰知等來的卻是“好生打問,從重擬罪”?!斗驄D死節(jié)》更是將楊氏夫婦二人的大義赴死刻畫得極為悲壯:“丹書飛電,只為那忠言逆耳怒龍顏;三章定典,一劍橫天,看怨氣撒成千里雪。訴衷情冤深海樣寬,望長安日暗天還遠?!薄笆绿祜w雪”“長使英雄淚滿襟”[2]等句子也是將悲壯之景表現(xiàn)無疑,極具渲染力。二人面在被劊子手押上刑場吟道:“……雪映心猶赤,風吹骨愈香。傷心千古恨,揮淚灑斜陽……忠義吞瀚海,義氣壓衡山。魂斷關(guān)河杳,名存草木香……”楊繼盛道:“過蒙謬贊,但死不足塞責,終無益于朝廷也,天下事尚可為,二兄好為之。”[3]臨刑之際他仍然牽掛朝廷國家的安危。接著是楊夫人張氏上場,她送上臨別酒,唱道“你一腔忠義唯天鑒,千古興長怨?!?/p>
二、拒開馬市楊繼盛
楊繼盛能夠在歷史上留下他的名字主要因為三件事。第一件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楊繼盛上書皇帝“十不可,五謬”拒開馬市。
眾所周知明清兩朝的對外政策,主要執(zhí)行閉關(guān)鎖國政策,這一政策前后延綿300余年。閉關(guān)鎖國并不是清王朝的首創(chuàng),源于明代的鎖國政策。而明王朝也不是一開始就閉關(guān)鎖國,明對外政策主要以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為分界線。
第一階段:(1368-1402年,即洪武元年到建文四年),當時實行的政策是實行禁海鎖國.如洪武四年(1371年)12月《明太祖實錄》記載:“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敢有私下諸藩互市者必置之重法”七年九月“罷泉州、明州、廣州三市舶司”十四年十月“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二十七年正月,禁民間用番香、番貨.”一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三十年四月,申禁人民,無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等等。初期的禁海令只是禁止私人的海上交易貿(mào)易。[4]
到了第二階段(1403-1522年),即永樂元年至嘉靖元年,基本上采取對外開放的政策,先后與亞非三十余國建立勘合貿(mào)易(亦稱朝貢貿(mào)易或貢市貿(mào)易)關(guān)系。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宣布:“今諸番國人,愿人中國者聽。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裕矣?!?/p>
后期一百二十余年(1523-1644年,即嘉靖二年至崇禎十七年),明王朝關(guān)閉了寧波、泉州、廣州三市舶司,基本實行閉關(guān)鎖國政策。正德十二年(1517年)關(guān)閉廣州港,海舶悉行禁止,嘉靖二年,罷市舶司,斷絕海上交通,停止一切對外貿(mào)易活動。從現(xiàn)代的角度來看,閉關(guān)鎖國無疑是擁地自重,自我封閉的行為,對于國家的貿(mào)易,經(jīng)濟,軍事,文化都有害無益。嘉靖二年到崇禎十七年,為何徹底鎖國,喊出了“片船不入海”的海禁政策與楊繼盛為首的文官對外政治主張多多少少有點關(guān)系。明史卷二百九楊繼盛傳中記載了楊繼盛的政治主張:“十不可,五謬?!薄笆豢伞狈g成白話文即是:互市等同和親,明與俺答時代仇敵,不可互市,不可一。已經(jīng)下詔北伐,天下已知,不可失信天下,不可二。堂堂中國,與俺答互市,本末倒置,不可三。四海豪杰已經(jīng)厲兵秣馬等待出征,不能停止,以免下次征兵無人響應,不可四。邊關(guān)將士習慣議和后松懈兵事,將不擅于征戰(zhàn),不可五。以往就不允許兩國人民交往,現(xiàn)在同意互市,壞了規(guī)矩,不可六。互市等于議和,議和會讓別國以為我們孱弱,邊疆會出現(xiàn)動亂,不可七。俺答原來進攻我們是因為我們沒有準備,今年準備了一年,居然互市作為結(jié)束,這一年白準備了,不可八。俺答人今日市,明日寇,不守信用,反復無常,不可九?;ナ泻笫f帛換數(shù)萬馬,十年后我們的布帛將不繼。不可十。
楊繼盛認為對外懷柔籠絡(luò)、對內(nèi)休兵厲馬是不可行的。俺答貪婪,不會接受我們的懷柔。有人認為互市對騎兵有利,楊繼盛反駁如果不戰(zhàn),要騎兵也沒用。何況俺答也不會把最好的馬給我們。楊繼盛呈上的“十不可,五謬”,讓“帝頗心動”。從現(xiàn)代的角度看楊繼盛提出來的“十不可,五謬”只有論點,沒有論據(jù),但是在那個特定年代他的主張代表了大部分空談?wù)`國文人的心聲。在這樣的主張下明王朝北修明長城,南撤市舶司,斷絕海上交通,停了止一切對外貿(mào)易活動。俺答、倭寇來不了,但是我們的人也走不出去了。明王朝以為可以拒盜于門外,做起了高枕無憂的美夢。
三、忠勇諫臣楊繼盛
第二件事:楊繼盛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一歲四遷官后抵任甫一月,草奏劾嵩,齋三日乃上奏《請誅賊臣疏》彈劾嚴嵩[5],楊繼盛在嚴嵩權(quán)傾朝野并且對他有提拔之恩的時候,直接上書皇帝指出嚴嵩的十大罪行。歷數(shù)其“五奸十大罪”:嚴嵩宰相專權(quán),壞祖宗成法;竊君上之大權(quán)其;掩君上之治功;京師有“大丞相 小丞相”之謠,是縱奸子之僭竊;冒朝廷之軍功;鸞勾賊,而嵩、世蕃復勾鸞;是引背逆之奸臣;誤國家之軍機;內(nèi)外之臣被中傷者何可勝計,是專黜陟之大柄;嵩好諛,天下皆尚諂,源之弗潔,流何以澄,是敝天下之風俗。[6]
這十大罪行列舉比起之前的“十不可,五謬”更加有理有據(jù),有事實,有佐證。但是客觀來看這十大罪行中有的責任其實應該由皇帝擔負,把責任全部推到嚴嵩頭上并不能讓皇帝脫罪。收到奏折后皇帝的第一反應是:疏入,帝已怒,嵩見召問二王語,喜謂可指此為罪,密構(gòu)于帝,帝益大怒,下繼盛詔獄是。[7]楊繼盛這篇奏折是表達傳統(tǒng)中國文人忠君愛國思想的體現(xiàn),典型的反貪官不反皇帝思想的流露。忠君愛國是中國古代的道德規(guī)范,是服從君主和國家的一種道德義務(wù)。楊繼盛為代表的明代忠臣即是一群盡職履行這種道德義務(wù)盡忠報主,不忘社稷的官吏。有一定的積極性但是也具有局限性。
四、拒膽割肉楊繼盛
楊繼盛第三件廣為流傳的事跡就是入獄以后被嚴加拷打身受重傷后拒蛇膽并且手割腐肉。還未入獄時楊繼盛受庭杖之刑“盛之將杖也,或遺之蚺蛇膽,卻之曰:椒山自有膽。何蚺蛇為?椒山,繼盛別號也,及入獄,創(chuàng)甚。”[8]身受重傷時拒絕別人送來療傷的蛇膽,說自己一身是膽,無需蛇膽。楊繼盛從容,神態(tài)鎮(zhèn)定,淋漓盡致地凸顯了他不向惡勢力低頭的士子氣節(jié),也在《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楊繼盛回到監(jiān)獄后,因傷口劇痛,“夜半而蘇,碎瓷碗,手割腐肉。肉盡,筋掛膜,復手截去。獄卒執(zhí)燈顫欲墜,繼盛意氣自如。朝審時,觀者塞衢,皆嘆息,有泣下者?!盵9]嚴嵩同黨胡植、鄢懋卿想斬草除根:“公不睹養(yǎng)虎者耶,將自貽患!”那一年,會都御史張經(jīng)、李天寵犯下死罪,嚴嵩將楊繼盛的名字混在里面上奏,得到天子回報。于是在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楊繼盛被斬于西市,年僅四十歲。明穆宗即位后,因為楊繼盛忠勇直諫,追贈太常少卿,謚號“忠愍”,世稱“楊忠愍”。
五、楊繼盛藝術(shù)形象再造
《鳴鳳記》對楊繼盛的忠臣形象進行的細致刻畫非常完美,尤其大篇幅對奸臣陣營的描寫和巧妙設(shè)計忠奸陣營的沖突來突出形象。世人皆被其大義凜然的精神所征服,在唏噓感慨之后很少有人思考,楊繼盛的死毫無意義,沒有喚醒故意裝睡的嘉靖皇帝,也沒有挽救內(nèi)憂外患的朝廷,甚至以楊繼盛為代表的正方很多政治觀點未必是正確的?!而Q鳳記》與《明史》中楊繼盛的形象相差不遠,為了渲染藝術(shù)氛圍的《鳴鳳記》卻將某些史實故意淡化甚至避而不談,從而突出整部劇想要表達的主題。《鳴鳳記》是一部通俗的文學作品,是搬上舞臺的戲劇,它不是紀錄片,它的存在就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因此舞臺上的楊繼盛只是將楊繼盛的真實形象作為基礎(chǔ),再以一定的藝術(shù)手法加工而成為其藝術(shù)形象。作家為了刻畫、塑造忠奸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具備舞臺戲劇性,難免作品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之間存在不同點,舞臺形象不是史實,只是現(xiàn)實的映射。
參考文獻:
[1]毛晉.六十種曲[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20.
[2]佚名.明清傳奇鑒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241.
[3]佚名.明清傳奇鑒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242.
[4]徐明德.論十四至十九世紀中國的閉關(guān)鎖國政策[J].海交史研究,1995(1).
[5][6][7][8]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 卷二百九 列傳九十七,2013.
[9]陸其國.一個舍身斗權(quán)奸的鐵骨諫臣對明代楊繼盛遺書檔案文獻的一種解讀[J].上海檔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