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3月19日,美國音樂理論家琳妮·羅杰斯(Lynne Rogers)在“中國音樂學院教學實踐公開課第一屆國際作曲技術理論專題交流季”中,作為音樂理論教學的單元主旨發(fā)言人進行了專題發(fā)言,題為《激勵溝通與發(fā)現(xiàn)——音樂理論課分析寫作教學法研究》。本文作者將此次專題發(fā)言的內(nèi)容進行了翻譯、歸納和總結,試圖為國內(nèi)的音樂理論教學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與方法。
首先請各位專業(yè)老師們思考一下,如果以莫扎特《A大調(diào)弦樂四重奏》No.18,K.464第二樂章的開頭部分為例(譜例1),在面對音樂理論專業(yè)的學生時,我們可以用它提出哪些問題或布置哪些作業(yè)。
譜例1 莫扎特《A大調(diào)弦樂四重奏》No.18,K.464,第二樂章,第1-58小節(jié)
通常較為普遍的作業(yè)要求是標記出和聲功能、和弦外音、終止式,并劃分曲式結構。雖然這么做能讓學生學到很多東西,但為什么我們的提問不能再深入一些。比如,作品的某一段為什么很特別?或者它是怎么出現(xiàn)的?等等。學生在回答此類問題時,必然會結合音樂理論以及作品中各音樂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然后通過逐字逐句地交流完成他們的答案。由此看來,分析寫作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交流方式,也就是說,用寫作的方式來呈現(xiàn)分析。
本文將重點闡述在音樂理論課的教學中,音樂分析寫作的意義及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鋪墊式”教學方法幫助學生一步步改進思考音樂的方式,提高音樂分析寫作的能力,激勵學生溝通與發(fā)現(xiàn)。
通常來講,分析寫作是音樂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的必備要求,或者是一些高年級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的音樂課程要求。然而,我認為分析寫作非常有價值,并有必要將其拓展到各級別的音樂理論課程中。
分析寫作在音樂理論教學中的價值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寫作有助于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是在校內(nèi)還是在校外都是取得成功的關鍵。音樂分析寫作要求對細節(jié)描述的精準性,對專用技術語言的靈活運用,以及對抽象概念的詮釋能力。因此,音樂分析寫作的學習也為學生在其他工作中奠定了良好的寫作基礎。二是寫作有助于明辨性思維的培養(yǎng)。首先,通過對自己或他人的假設提出質(zhì)疑,然后進行充分評估和分析,最后有理有據(jù)地得出結論。明辨性思維是一種能力,只有通過特殊訓練才能掌握。美國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威廉姆(Daniel T.Willingham)曾說過:“思考的過程和思考的內(nèi)容(即專業(yè)知識)是交織在一起的。”
明辨性思維在寫作中非常重要,因為將一些想法轉換成文字的特殊過程是需要審視和再思考的,好像作者在寫作時既是筆者又是評論者一樣。寫作越深入就越能讓分析更為精益求精且富于想象力。當學生完成一部音樂作品的分析寫作后,他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組織和完善想法的能力得以提升,并積極參與課上的發(fā)言討論。因此,分析寫作不僅是一個寫作的過程,而且是活躍課堂氣氛、提升討論質(zhì)量的一種方式。
音樂分析的寫作形式可以是多樣化的。一類屬于“練習性寫作”,即通過寫作來學習提高。此類寫作有助于我們察覺到一些在寫作過程中常會被忽略的細節(jié),比如語法和拼寫。這類作業(yè)通常不記分,或與總評成績無關,可以包括音樂欣賞日記、講座內(nèi)容總結,以及回答教師提問的課堂寫作。另一類屬于“專業(yè)性寫作”,相比而言,這類寫作更正規(guī)、嚴謹,而且要記分,通常包括分析性文章、研究性論文,以及文獻回顧,要求學生們在各自的學科中掌握寫作規(guī)范。由于學生們經(jīng)常會被要求去寫分析性文章,且記分,所以今天我將重點談及一下這方面寫作,而且這些想法也適用于其他的寫作教學。
自任教以來,我就堅信分析寫作的重要性。剛開始任教時,我曾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們是能夠獨立完成一首音樂作品的研究和寫作的。起初,在我布置的作業(yè)要求中,僅寫明了需要回答的問題和論文的頁數(shù)。然而,當我收到第一批交上來的作業(yè)時,我驚呆了。除極個別外,大部分作業(yè)都讓我很失望。寫作質(zhì)量太一般,甚至很差,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很多作業(yè)出現(xiàn)了和聲、曲式等其他方面的作品分析錯誤。而且,大多數(shù)文章的重點不明確,只是羅列了一堆毫無關聯(lián)的表面分析。其中,最讓我頭疼的就是用“在第1小節(jié)”這類詞語開頭,并對該小節(jié)進行細節(jié)描述,然后繼續(xù)說第2小節(jié)、第3小節(jié)等。另一種常用的方式則是以作曲家的生平簡介開頭,雖然沒錯,但顯然這個與文章的分析意圖沒關系。
在這種情形下我并沒有放棄,而是繼續(xù)堅持布置此類作業(yè)。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大大低估了作業(yè)的難度。為了讓學生不用很苦惱地寫出好文章,我重新思考了我的作業(yè)要求和教學方式。接下來,我將重點介紹這些年通過教學實踐總結出來的教學方法。
由于音樂分析寫作具有挑戰(zhàn)性,所以我的作業(yè)要求是循序漸進的。本科理論課程的前兩三年,我的作業(yè)要求是從描述性的短文開始,再到長一些的,可以闡述清楚抽象概念的正規(guī)文章。在音樂理論課程的第二學期,我通常會布置一些相對簡單的、以和聲分析為主的分析作業(yè),一般只要求用一兩句話回答問題。例如,可以提出一個關于特定音高走向的問題,延留音是在哪里解決的從而導致了延遲解決。隨后的作業(yè)還會提出相似的問題,但可以再稍微深入一些。比如,關于延遲解決的音樂表現(xiàn)力等問題。同樣,在進行為旋律配和聲的教學起步階段,可以問一下為什么在某些拍子上不能用七和弦,那樣會突出不穩(wěn)定感,并幫助學生避免用錯和聲??此坪唵蔚倪@些練習為寫作短文做了鋪墊,同時也突出了重點。很多理論教材和練習冊都包含了諸如此類的問題,把它們放在較長的寫作作業(yè)中是為了更好地鍛煉傳統(tǒng)寫作技能。
在音樂理論學習的第二年,課程內(nèi)容將在和聲、對位、曲式方面加深難度,分析的譜例內(nèi)容可包含阻礙終止、離調(diào)和弦、擴充等一些意料之外且具有表現(xiàn)力的片段。因此,第二年的內(nèi)容很適合短文寫作練習,篇幅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兩頁紙。然而,由于學生們在第二年需要學習太多的新知識點,所以留給分析寫作的教學時間很有限??赡芪覀冎荒芤髮W生每學期完成一兩篇分析性文章。但即便如此,這樣的練習也大大轉變了學生們對音樂的想法,同時也有利于他們專業(yè)課的學習。
在本科三、四年級,或碩士研究生期間,我們會開設專題研討課。在這類課程中,我會經(jīng)常要求學生提交分析性文章,篇幅不長,一般一至四頁紙。
也許有些人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我對于作業(yè)篇幅上的要求并不像普通大學要求的那樣,在學期末提交一篇大論文。的確,在我的課上不會有這樣的作業(yè)。因為我認為學生進入大學或研究生院,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或能力去寫好一篇分析性大論文。他們有的欠缺分析技能,有的對抽象概念的理解程度不夠,有的缺少整合大量有用信息的經(jīng)驗,有的在描述性寫作上又過于籠統(tǒng)。因此,想指望學生寫出一篇好的論文是不可能的,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折磨,對批改作業(yè)的教師來說也是苦不堪言。而且,一些寫作專家也認為,一系列小文章的寫作比一篇大論文的寫作能更快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并增長知識。我并沒有排斥學期論文的重要性,而是希望教師們在布置作業(yè)時考慮一下學生們的實際能力。
無論文章的篇幅大小,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應經(jīng)過深思熟慮。作業(yè)中的問題重點要明確,但也不能過于局限,使其答案顯而易見,束縛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譜例的選擇應難易適中,其特點適合初學階段的研究。比如,有明顯變化再現(xiàn)的主題,也可能是模棱兩可的,或者是與傳統(tǒng)風格或形式相矛盾的。作業(yè)要求需簡明扼要地指出所要完成的內(nèi)容,不能過于繁瑣冗長,否則學生會沒有耐心讀完。
(1)強調(diào)基礎訓練
為幫助學生寫出好文章,我進行了一些基礎訓練,強調(diào)譜例分析的準確性,并能恰當?shù)厥褂靡魳沸g語進行表述。最簡單的基礎訓練應該是在課上進行實際演奏。舉個例子,在本科二年級到研究生的基礎理論課中,我常常給學生做這樣的作業(yè)和基礎訓練:要求學生用兩頁紙的篇幅來回答我提出的問題,即“在肖邦《g小調(diào)瑪祖卡》Op.67,No.2作品中,第一樂句是在哪里結束?”我告訴學生文章應將他們的想法闡述清楚,并舉例說明原因。另外,文章還應該描述清楚具體的演奏方式,以便鋼琴家通過演奏來傳達他們的想法。
譜例2肖邦《g小調(diào)瑪祖卡》Op.67,No.2第1-16小節(jié)
(2)重視獨立思考與實踐
為啟發(fā)學生寫出好文章,我首先在課上提出了兩個問題,即第一部分的曲式結構是什么?第一樂句在哪里結束,出現(xiàn)了哪一種類型的終止式?然后邊聽邊看譜,這一步很重要,因為好的演奏是可以告知第一樂句的結束點的。然而,我不會先給學生聽具有權威性的演奏版本錄音,而是自己來彈奏,而且彈得越機械越好。因為我不想讓我的演奏去影響學生對答案的判斷。比如肖邦《g小調(diào)瑪祖卡》Op.67,No.2(譜例2),我們都很熟悉這段音樂,其分析難點在第6-8小節(jié),這里總會存在爭議。
在隨后的課堂討論上會出現(xiàn)各式各樣有想法的答案,而且都有理有據(jù)。由于作品的前五小節(jié)在第9-13小節(jié)再次出現(xiàn),很像第二樂句的開頭,所以學生們通常認為在第1-16小節(jié)中包含了兩個樂句,而且第二樂句結束在一個完滿終止式上。然而,由于第一樂句的結束點并不明確,所以學生們會遲疑它是不是平行樂段,或僅具有平行樂段的特點。關于這個問題美國音樂理論家詹姆士·海波考斯基(James Hepokoski)和沃倫·達西(Warren Darcy)教授認為這段在結構上可以稱為“對答式”樂段。
隨后,學生們分別找出了幾處上句的結束點,并說明原因。關于該樂句的結束點位置已在譜例2中用圓圈數(shù)字標出。標有①的結束點是在第6小節(jié)第2拍上,因為在這里有一個終止式,但時值很短。標有②的結束點是在第8小節(jié)第2拍上,這是基于兩小節(jié)為一個樂思而得出的。
而且,上句的節(jié)拍規(guī)律在這里被改變了,第三拍成為了強拍,并結束在變格終止上。對于樂段中的第一樂句來說,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寫作方式。標有③的結束點是在第10小節(jié)第1拍,因為這里停在了強拍上,并出現(xiàn)了屬和弦到主和弦的終止式。因而,持這一觀點的學生認為上句的結束也是下句的開始,兩句疊加在一小節(jié)中。總之,這三種解釋都得到了支持,尤其是帶有說服力的演奏,但仍存在不同意見。甚至,有些學生認為上句根本就沒有結束,而是被下句的開始打斷的。
在討論課上,我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彈奏這幾小節(jié)來表達他們的想法,或用詳細的文字說明來解釋他們的想法。然后,我才會播放音響,當然是詮釋肖邦作品最權威的演奏版本錄音。比如:阿圖爾·魯賓斯坦(Arthur Rubenstein)、瓦西里·普林馬科夫(Vassily Primakov)、伊杜·本篩(Iddo Ben-Sha)的演奏。請注意這三位演奏家對于樂句處理的不同方式。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們的觀點時常會發(fā)生變化,有的受到了演奏版本的影響,有的受到了其他同學的影響。所以,為了防止學生們用太多細節(jié)去完善他們的觀點,我會及時中斷討論,并進一步解釋作業(yè)的要求,即每位學生必須獨立完成作業(yè),不得與其他同學互相交流。每位學生需要在文中指出第一樂句結束的位置,并說明原因。最后,學生們要通過實際演奏來闡述自己的想法,并為鋼琴演奏者提供一份詳細的演奏說明。
(3)提供必要的寫作模版
為啟發(fā)學生寫出好文章,我還在作業(yè)說明中附加了可供參考的開頭段模版。因為,學生們時常感到文章的開頭是全文中最難寫的段落。這個模版提供了開頭段的結構,需要學生填充必要的分析信息。同時,這個模版還指出了文章的組織架構和分析重點。
(4)課堂討論與正規(guī)文章寫作訓練
另外,還有兩個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練習寫作:第一是課堂討論,第二是正規(guī)文章的寫作。在為高年級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開設的關于20世紀音樂的課程中,我會布置以下兩個作業(yè):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劇《彼得魯士卡》(Igor Stravinsky,Petrushka)第三場選段(譜例3)。在這段中,芭蕾舞女演員和摩爾人想一起跳舞。芭蕾舞女演員從排練號71開始跳第一支華爾茲舞,從排練號72開始跳第二支華爾茲舞。當她繼續(xù)時,摩爾人的主題音樂在排練號72之后的第9小節(jié)進入。從這里一直到排練號74,音樂包含了兩個對比層次,一個是描寫芭蕾舞女演員的,另一個是描寫摩爾人的。請大家在聽的時候注意一下這幾個音樂層次,從排練號72到譜例3的結束。錄音推薦由布列茲(Pierre Boulez)指揮克利夫蘭交響樂團(Cleveland Orchestra)的演奏。
譜例3 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魯士卡》第三場選段“華爾茲”
第一個作業(yè)是要求學生了解《彼得魯士卡》第三場的故事情節(jié),并聽音響,特別需要注意排練號72-74的這段音樂。另外,要求學生標記出每件樂器所屬的音樂層次。在回課時,我會快速瀏覽作業(yè),并評出“通過/未通過”。如果學生完成了作業(yè),并具有說服力,則通過。
這個作業(yè)的完成為課上討論奠定了基礎,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有助于確保學生正確地辨識每件樂器所屬的音樂層次。其次,由于這段音樂是由很多變調(diào)樂器演奏的,所以它還有助于確保學生讀譜的準確性。由此看來,第一個作業(yè)幫助學生獲取基本信息,同時也為第二個作業(yè)做了準備。
第二個作業(yè)的要求是用兩頁紙的篇幅來闡述芭蕾舞女演員和摩爾人,以及他們互動的情節(jié),這些是如何通過兩個音樂層次得以呈現(xiàn)的。為回答這個問題,學生需要通篇分析這些音樂層次,才能發(fā)現(xiàn)它們各自的特點,比如音高組織和曲式結構。這個作業(yè)還要求學生通過觀看演出來感受編舞對這段音樂的理解和分析,并與自己的想法進行比較。
剛剛談及的方法是解決學生如何通過寫文章來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接下來我要談及的最后一個方法是如何激勵學生去提問。對于音樂家來說,能夠提出好的音樂分析問題是很不簡單的。然而,這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能力。
該教學方法主要適用于高年級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課程。讓我們再來看一下之前看過的作品:莫扎特《A大調(diào)弦樂四重奏》中的“小步舞曲和三聲中部”(譜例1)。通常我會讓學生們看作品的完整樂譜,但在這里僅截取該樂章的前58小節(jié)。讓我們看一下此譜例的開頭,帶反復記號的第一部分。錄音推薦由薩爾茨堡莫扎特弦樂四重奏團(the Salzburg Mozarteum Quartet)的演奏。在聽的同時,請標記出調(diào)性、終止式、曲式結構,就像我們要求學生去做的那樣。
要想在這個樂章中提出好問題,首先要讓學生們完全熟悉它。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布置了一個為課上討論做準備的寫作作業(yè)。這個作業(yè)包含了兩個任務,即將樂章中最有特點的地方標出來,且邊聽邊分析,然后列出一些簡單的,可以體現(xiàn)這首作品基本特點的問題。
到提交作業(yè)的時候,通過對作品主要特點的討論和邊聽邊分析的方法,會讓學生的分析更為準確并提高了分析性思維的能力。在討論結束時,班里分成幾個小組,每組二到四人。各組都需要提出一兩個問題,這些問題要用二三頁紙的篇幅進行回答。對于這種小團隊作業(yè),同學們都能積極參與且熱情高漲。當各組同學的意見達成一致并確立問題后,他們再去組織語言將問題寫下來。當各組都完成任務后,每組選派一個代表為大家念出他們的問題,并允許全班同學對其進行評定和修正。
課后,我會及時編輯所有可行的問題,并整合到一個文檔中,然后連同作業(yè)要求發(fā)給學生。在作業(yè)要求中,我會指明:每位學生需選擇一個問題用于文章寫作,并獨立完成最后幾步:更深入地分析、詳盡闡述想法和寫作。當學生在思考如何設計恰當且具有挑戰(zhàn)性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理解了什么是音樂的難點并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實際上,他們已經(jīng)開始像音樂理論家一樣進行思考了。
在我的課上,這些多步鋪墊的準備過程有利于學生寫出更深入、更有見解的好文章,同時也讓他們感覺到了寫作的價值。也許今天會有人反對我所談及的這種“拋出問題”的鋪墊式教學方法,并阻攔學生去感受自主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樂趣。然而,很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不具備分析能力或?qū)懽髂芰?,或兩者皆有。對于他們來說,寫作分析性文章會讓他們感到痛苦和困惑,這一點從他們提交的作業(yè)中可以看出。為幫助學生獲得準確的信息,學會運用恰當?shù)囊魳沸g語,必要的基礎練習可以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去整合信息、完善想法。如果一些教師想去啟發(fā)學生寫作,但苦于援助的方法,可以嘗試一下我所介紹的鋪墊式教學方法。
幫助學生具備論述分析問題和主旨的能力是寫作教學的必由之路。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需要一些基礎性寫作的指導。然而,有限的音樂理論課程時間不足以讓教師系統(tǒng)地教授并指導寫作,所以也很少有理論老師會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盡管如此,只要我們多解釋一點必要的基礎性知識,就能減少一些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疑惑。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閱讀學生文章的讀者是誰。雖然,也許只有教師才是他們文章的實際閱讀者,但如果學生也這么想,那他們就不會在文中詳細地闡述他們的想法了,因為他們知道文章的讀者是這方面的專家,而且無所不知。為避免這個問題,我會要求學生為他們的同班同學寫,而且是為對該作品不熟悉的同學寫。如果學生按要求去做的話,他們的文章會對很多細節(jié)闡述得更清晰。
其次,我們要啟發(fā)、訓練學生如何設計文章的結構。第一是明確文章中每個部分的作用,包括開頭或中心句、文章主體和結論。第二是練習如何把每個段落作為論據(jù),以及如何分段。第三是講解中心句的作用以及它應包含的要點——文章的中心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一般文章的開頭段是最難寫的,因此,為有效地引導學生,我會為他們提供一個寫作模版,特別是前幾次的作業(yè),就像《瑪祖卡》的作業(yè)要求一樣。
最后,要講解支撐文章論點的方法,培養(yǎng)如何選擇合適的譜例進行清晰論證的能力。演示你欣賞的例舉音高、小節(jié)數(shù)等特殊信息的格式。討論使用圖解的好處,特別是帶注釋的譜例,并解釋如何把它們進行編號并在文中引用。雖然我們不應該在寫作風格的細節(jié)方面過分地要求學生,但要求他們掌握一點專業(yè)寫作常識,有利于幫助他們形成更專業(yè)的論述能力,也讓我們更容易批改他們的文章。
在音樂分析性寫作的教學中,還有一些重要的問題值得去探討,比如:如何去評判文章的質(zhì)量,如何反饋建設性意見,如何融合改寫,如何幫助母語是非英語的學生,以及如何避免寫作隱患等。
希望羅杰斯教授介紹的“鋪墊式”教學方法有助于國內(nèi)音樂理論課的教學。它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并改進思考音樂的方式,從而豐富他們對于音樂的理解,有助于表演和創(chuàng)作,更重要的是激勵學生溝通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