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志敏 李繼培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 河南鄭州450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多發(fā)性心血管疾病,在其臨床治療中,對癥處理和護理干預均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常規(guī)護理僅重視治療及操作干預,忽視了患者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護理,難以滿足臨床護理工作的需求。品管圈(QCC)是一種新型護理干預模式,主要由工作相同、相近或互補的人們組成活動團隊,制定主題,集思廣益,根據(jù)流程進行護理干預,在多種疾病的康復干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1]。本研究旨在探討QCC活動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實踐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對照組;并隨機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組。研究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58.41±5.04)歲;高血壓性心臟病18例,風濕性心臟病13例,冠心病9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3~80 歲,平均年齡(58.24±5.17)歲;高血壓性心臟病16例,風濕性心臟病14例,冠心病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2]中診斷標準。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密切觀察病情、基礎護理、用藥指導、隨機情緒疏導和口頭或紙質材料宣教等。
1.2.2 研究組 實施QCC活動,內(nèi)容包括:(1)成立QCC活動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和護士共8名;圈長由副主任護師擔任,輔導員由護士長擔任;圈名設置為“平安圈”,目的為經(jīng)護理干預提升患者的治療安全,減輕痛苦。(2)確定主題,擬定計劃。按照科室護理特點及患者具體情況,擬定活動主題為“提升患者掌握健康知識,緩解負性情緒,提升滿意度”;根據(jù)主題查閱知網(wǎng)、萬方等數(shù)據(jù)庫,歸納總結相關護理措施,并展開小組內(nèi)討論,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干預方案;圈長合理劃分組員的工作崗位,并明確其職責。(3)護理計劃執(zhí)行。改良健康教育形式:除既往口頭或紙質材料宣教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比如將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發(fā)病原因、癥狀、用藥、飲食和運動等知識制作成彩色譜圖、視頻或PPT,患者一邊觀看一邊為其講解,用回授法鞏固其健康知識掌握度;創(chuàng)建康復微信群或QQ群,定時推送疾病知識,在軟件上為患者解疑答惑,進行康復指導。心理干預:不同于常規(guī)護理隨機情緒疏導,同時重視改善心理干預的階段性、個體性和針對性,加強護患溝通,提升交流溝通技巧,引導患者傾訴內(nèi)心感受,耐心勸說、安撫;介紹成功治療案例,增強其治療信心;按照中醫(yī)“喜勝悲”理論,指導患者通過看喜劇和小品的方式消除負性情緒。康復訓練: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擬定不同康復階段的訓練活動,告知功能訓練的重要性;讓患者早期進行適量的床上患肢肌肉收縮活動,協(xié)助其翻身叩背,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循序漸進地進行上肢拉桿運動、下肢跨步態(tài)上樓練習和側身彎腰等訓練;注意運動量不宜過大,堅持動靜結合。
1.3 觀察指標和評分標準 (1)采用自制問卷調(diào)查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度,內(nèi)容包括疾病知識、用藥、康復訓練和保持良好心理狀態(tài)等,滿分為100分。0~60 分為未掌握;60~90 分為部分掌握;90~100 分為完全掌握。掌握度=(完全掌握例數(shù)+部分掌握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分別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各量表均以>50分為陽性標準,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3]。(3)采用自制問卷調(diào)查兩組護理滿意度,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情況越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理論頻數(shù)T>5時,行χ2檢驗;n>40,但1<T<5時,行校正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度比較 研究組健康知識掌握度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健康知識掌握度比較
2.2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的SAS和SDS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分,±s)
?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8.10±0.65)分,高于對照組的(92.24±1.05)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0.012,P=0.000<0.05。
慢性心力衰竭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極易誘發(fā)水腫、疲勞、呼吸困難和運動耐力下降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4]。多數(shù)患者因缺乏對自身疾病的正確認識,極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和煩躁等負面情緒,影響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不利于康復,故需進行有效的干預。QCC活動是一種新型護理管理模式,主要由相同或相近工作性質的員工自發(fā)組織而成,能通過集思廣益,選擇恰當?shù)闹黝},制定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改善護理質量[5~7]。鄭洋等[8]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住院患者中實施QCC活動,有利于改善其服藥安全性。
本研究中,研究組實施QCC活動,成立QCC活動小組,使護理干預更標準化、程序化和規(guī)范化。確定活動主題為“提升患者掌握健康知識,緩解負性情緒,提升滿意度”,并根據(jù)主題,查閱知網(wǎng)、萬方等數(shù)據(jù)庫,制定了符合患者實際的護理干預措施,包括改良健康教育形式、心理干預和康復訓練等。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健康知識掌握度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由于心理干預能幫助患者調(diào)節(jié)身心狀態(tài),拉近護患距離,改善護理滿意度。而改良健康教育形式能滿足不同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需求,康復訓練有利于提升機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對病情康復有重要作用。溫書敏等[9]在慢性心力衰竭分解診療中應用QCC活動,認為其能改善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程度,提升滿意度,與本研究結果相符。楊學青等[10]將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就診時間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給予常規(guī)護理與QCC活動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健康知識知曉率高于對照組,與本研究結果相符。但這些研究均未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負面情緒的變化,而情緒狀態(tài)在患者認知疾病和病情控制等方面均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故本研究進行了全面分析。
綜上所述,應用QCC活動護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提升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度,緩解其負性情緒,改善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