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業(yè)大學 天津 300134)
為了與國際進一步趨同,我們的會計準則不斷發(fā)生變化。2007年公允價值計量方式在上市公司中正式適用,并于2014進一步發(fā)布公允價值分層計量模式,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的并不完善,與外國成熟的資本市場相比,中國市場其實復雜的多,那么這是否會對上市公司產生影響呢?
公允價值在計量時應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在計量日能獲得相同資產或負債在活躍市場上報價的,以該報價為依據確定公允價值;第二層次是在計量日能獲得類似資產或負債在活躍市場上的報價,或相同或類似資產或負債在非活躍市場上的報價的,以該報價為依據做必要調整確定公允價值;第三層次是無法獲得相同或類似資產可比市場交易價格的,以其他反映市場參與者對資產或負債定價時所使用的參數為依據確定公允價值。
毛志宏[1]等認為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提高了股價中公司特質信息含量。按第一、二層次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提供了有用的公司特質信息,而按第三層次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則提供了較少有用的公司特質信息。雖然公允價值計量信息促進了公司特質信息融入股價,但同時也加劇了股價“同漲同跌”的狀況。但范亞東[2]認為以公允價值分層計量的資產負債與股價同步性只是部分存在相關關系,且隨著可靠程度的下降,相關程度也隨之下降。毛志宏還發(fā)現按公允價值計量的凈資產減少了股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按第一、二層次公允價值披露的凈資產可靠性較高,顯著降低了股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按第三層次公允價值披露的凈資產可靠性較差,顯著增加了股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傮w上看,由于按第三層次公允價值披露資產和負債數量較少,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允價值信息有利于減少股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3]。除此之外還發(fā)現按第一、二、三層次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或負債組合的信息風險逐層遞增;高質量的公司治理機制降低了按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的信息風險,且公允價值計量信息的可靠性越差,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越能夠有效地降低其信息風險,但對于負債項目來說,并沒有起到顯著降低信息風險的作用[4-5]。王雷[6]則認為對于公允價值資產,投資者選擇相信第一和第二層次,對第三層次的反應并不敏感,此外第一層次公允價值資產的價值相關性并沒有顯著高于第二層次。對于公允價值負債,三個層次均不具有價值相關性,從經濟意義上看,投資者并沒有利用公允價值負債信息做出相應決策。
針對以不同層次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在應用金融資產類別操縱、公允價值估值操縱和終止確認操縱三種盈余管理方法時,存在不同程度的傾向性:以第一層次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的類別和終止確認被操縱的程度更大,以第二、三層次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估值被操縱的程度更大;非金融類上市公司更多通過操縱金融資產類別和終止確認進行向上的盈余管理活動,公允價值估值操縱方法則在向上和向下的盈余管理活動中均有所運用[7]。而進一步研究發(fā)現第二三層級公允價值計量金額與審計質量顯著負相關;環(huán)境不確定性對第一層級公允價值計量的審計質量沒有影響,但削弱了第二三層級公允價值計量的審計質量;審計師的審計決策與所處的決策環(huán)境越匹配,公允價值分層計量的審計質量越高[8]。而審計質量與盈余管理活動,會增加審計風險和審計工作量,從而致使審計收費也相應增加。因此公允價值分層信息會對審計收費產生影響,審計收費會隨著公允價值層次的不斷上升而不斷提高[9]。
公允價值計量的持續(xù)運用引起了包括實務工作者、學術界、政策制定者以及監(jiān)管機構在內的各方對其實施利弊的廣泛爭議和關注。企業(yè)應該加強專業(yè)人士的知識培訓,聘請更專業(yè)的人進行公允價值分層的計量,確保公允價值計量的真實性,促進市場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