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立
當前困擾國際社會的諸多問題,譬如中美貿易摩擦以及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所謂逆全球化的力量在增長,歸結起來,其實都與經濟全球化與全球治理陷入困境有直接關系。
經濟全球化不管怎樣解釋,本質上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化大生產開始在全球范圍進行分工協(xié)作以及配置資源的結果。蘋果公司、亞馬遜、谷歌、臉譜、豐田等跨國公司是幕后推手,也是最大受益者。
在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社會分工日趨國際化的同時,相應的全球治理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措施也應同步跟進,否則,單純的以社會分工為標志的現(xiàn)代工業(yè)化生產的國際化腳步注定是走不遠,也走不好的。
跨國公司的背后是強大的資本力量的驅動。二戰(zhàn)以來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洶涌澎湃,根子正在于此。資本的逐利本性就在那兒,它愈強大,就愈加難以管控,全世界天然成為它的跑馬場。可是,這個世界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不能放任資本的自由天性,必須要有相應的約束和管控,否則,世界必將陷入一戰(zhàn)、二戰(zhàn)那樣的你死我活的絕境。事實上,二戰(zhàn)以后,世界各大國之間為了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更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不受戰(zhàn)爭的摧殘,共同組建了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通過它們來為聯(lián)系日趨緊密的國家間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即全球治理的國際政策和管理服務。過去七十多年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以及世界和平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存在。然而,這一切,在美國挑起貿易戰(zhàn)的時代背景下,正變得撲簌迷離。
世界將走向何方?人類的前途命運在哪里?這個時代之問的提出,可謂正當其時,也是難度很高的一個新時代的大課題。
支配一切社會生活最深刻的動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早已為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所闡發(fā),即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作為政策、管理手段、所有制等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筑層面的東西,必須自覺地跟進生產力的變遷,不斷調適自身以適應變化發(fā)展了的社會生產力的內在需要,否則,潛在的、強大的生產力就將通過激烈的方式為自己開辟前進的道路。
美國遭遇空前的國家治理危機,根源也正在于巨型跨國公司無限制擴張與美國全球治理和國家治理雙重能力匱乏之間的不可調和的沖突。過去七十多年間,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確為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提供了國際政策和管理手段的強力支撐,但是隨著中國、印度、巴西、南非、俄羅斯等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體的加入,經濟全球化從量和質兩個層面都發(fā)生了和發(fā)生著不同于以往的變化,客觀上需要國際政策和管理手段的更新??墒?,對過去那套國際治理理念和手段輕車熟路的美國等西方國家,面對嶄新的經濟全球化格局,不愿或者是無力完成自我革新,于是,正像人們看到的那樣,從奧巴馬政府后期,到特朗普執(zhí)政,美國開始了明顯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轉向,轉入了“美國優(yōu)先”的所謂“新時代”,這一行為的結果絕對是消極的。
因為美國、英國等西方大國的退出而導致的全球治理秩序的變化已經擺在了世人面前,無論如何都要給予正視。
首先要看到,美國等西方大國為什么要選擇退出全球氣候變化公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伊核協(xié)議等重要國際協(xié)作平臺?僅僅是出于特朗普的一己之見嗎?抑或是少數(shù)西方民粹主義勢力?顯然不是!其最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在于,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使得世界范圍內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極大提升,社會化大生產的分工早已遍布全球,已經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內部政策和管理能力可以控制和制約的了,而是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與之適應的全球范圍內國際性協(xié)作組織及其制度、機制的出臺。美國等西方大國意識到既有的這些規(guī)則已經嚴重損害自身利益,而又無法左右局面。實際上,所謂“美國優(yōu)先”的思維,確實看到了其國內經濟和社會面臨的一些嚴重問題,試圖解決,卻沒有正視導致這些問題的自身失誤。以“美國優(yōu)先”推行單邊主義外交政策,“退群”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損害自身的國際信譽,也為全球治理蒙上陰影,對多邊體系造成沖擊。對此,我們務必要有十分清醒的認識,真正做到謀定而后動。
其次要看到,世界其實開始在另外一種意義上進入了“戰(zhàn)國時代”,各國之間的共同利益的紐帶正變得越來越脆弱和單一,抱團取暖甚至各自為政可能逐漸在未來幾十年內成為國際交往中日益鮮明的準則。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中國作為新興大國的重要一員,尤其是作為奉行和平發(fā)展原則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乃至未來國運興衰的大問題上,對于時局的變遷無疑首先應有自己的清醒定位,應審時度勢,量力而行,時刻明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抓住機遇,積極作為。
再次要看到,當今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雙方全方位的較量還要持續(xù),將伴隨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整個過程的始終。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全球化可能會放慢腳步,在廣度、深度、熱度、烈度等方面大為減弱,各種形式的經濟區(qū)域化再度升溫,客觀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替代物。但是,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終究是不可遏制的,我們應該致力于構建創(chuàng)新、活力、聯(lián)動、包容的世界經濟,通過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和結構性改革,為各國增長注入動力,使世界經濟煥發(fā)活力。
最后就是,我們要主動適應當前全球范圍內社會生產力演進中的大波動以及國際分工的再調整,練好內功,把握時機,以最有利、最主動的姿態(tài)推動和迎接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及全球治理高潮的到來。在這一點上,我們應保持戰(zhàn)略清醒,不能寄希望短期解決,也不能幻想憑借我們自身的力量力挽狂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xiàn)在依然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指的是國際環(huán)境發(fā)生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應看到我們與西方國家的較量和斗爭是一個長期的動態(tài)的互動過程,在這個力量此消彼長的長過程中,當務之急和根本任務依然是要抓住一切能夠抓住的機會謀求發(fā)展。
認識世界發(fā)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極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課題。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fā)展方式的結構性轉變是自身進一步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即便沒有美國的遏制,也是如此。只要我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頭腦清醒,保持定力,就能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積極因素,繼續(xù)朝著既定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奮勇前進。我們也將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的過程中,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