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文豐
昔日的神殿、祭臺、桑園已經成了孩子們的教室、禮堂、活動場。盡管沒了觀桑臺、蠶宮署等古建筑,但浴蠶河仍川流不息,紅墻碧瓦莊嚴壯美,皇家氣勢猶在,見證了北京首善之區(qū)的滄桑變化。
一
北京地區(qū)的先蠶壇建置始于元代,距今已有700余年的歷史。據《元史》志27記載“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夏四月,從大司農請,建農、蠶二壇……縱廣一十步,高五尺,四出陛,外相去二十五步,每方有欞星門,今先農、先蠶壇位在田內,若立外,恐妨千畝,其外勿筑。是歲命祀先農如社稷……先蠶之祀未聞?!边@說明元武宗時期,先農、先蠶二壇同時建于皇家田之內。其時蒙元政權入主中華已歷40年,元朝全盤接受中華壇廟典祀文化,從而表明其統治的合法地位。
該處壇址位于何處,早已湮沒不清,但可大致判斷其位置所在?!独m(xù)通典》載:“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六月,立田于大都東南郊?!薄段鼋蛑尽酚涊d“慶豐閘二,在田東。”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東閘改名慶豐?!庇纱丝芍?,慶豐閘原名東閘,以其在田之東而得名。慶豐閘俗稱二閘,現有遺址保留,并辟為公園。據此,元大都田當在今東便門外至東三環(huán)通惠河慶豐公園之間,方圓約五里。元代的先農壇、先蠶壇就建在此范圍內。
先蠶壇
明初,永樂帝遷都北京后,建立天地壇、山川壇、社稷壇、太廟等禮制建筑,但先蠶壇并未列入祀典。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都給事中夏言等人的建議“請改各官莊田為親蠶廠公桑園。令有司種桑柘,以備宮中蠶事”。嘉靖皇帝乃敕命“天子親耕,皇后親蠶,以勸天下。自今歲始,朕親祀先農,皇后親蠶,其考古制,具儀以聞。由此明代的先蠶壇得以籌建。
然而在先蠶壇的選址問題上,卻頗費了一番周折。大學士張璁等主張在安定門外建先蠶壇。詹事霍韜以道遠為由予以否定。戶部官員也主張安定門外水源不足,無浴蠶之所,建議仿照唐宋時期,在皇家宮苑中,利用太液池水浴蠶繅絲。然而嘉靖皇帝崇尚周制古禮,仍堅持將先蠶壇建于安定門外。并且親自制定了先蠶壇的制度與規(guī)模?!皦蕉闪?,疊二級,高二尺六寸,四出陛。東西北俱樹桑柘,內設蠶宮令署。采桑臺高一尺四寸,方十倍,三出陛。鑾駕庫五間。后蓋織堂。壇圍方八十丈。”并于當年陰歷四月在先蠶壇尚未建成的情況下,由皇后在安定門外舉行了一次倉促的先蠶祭祀典禮。但是到了第二年就朝令夕改,又以皇后出入不便為由,命改筑先蠶壇于西苑仁壽宮附近。而安定門外的先蠶壇,則因道遠不便,未完工即廢棄,長期無人管理,形成積水坑洼,成為今日所見之青年湖。
最終,在西苑建成先蠶壇,并設置了一座辦公機構——蠶宮署,以負責先蠶壇的日常行政事務。每年季春(農歷三月)擇吉日,由皇后親臨先蠶壇拜祭“蠶神”,并觀桑治繭,作為一種儀式,垂范天下,教化斯民,體現了封建王朝“男務稼穡,女勤織紅”的治國理念。
到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實行不久的親蠶典禮即被廢止,直至明代滅亡,也再未實行過。明代的先蠶壇從無到有,由興而衰,只存在了短短的29年時間,約等于明朝國祚的十分之一。而且皇后親自參加的親蠶儀式,也只有嘉靖九年這唯一一次,此后再無明文記載,可見明朝對先蠶神的祭祀并未重視。
二
清代立國之初,承襲明制,先蠶壇并未列入祀典。圣祖康熙皇帝對蠶桑開始重視。他曾在中南海豐澤園之東設立蠶舍,植桑養(yǎng)蠶,浴繭繅絲,并在內府設置了825名匠役,設立織染局,織染自產蠶絲。雍正十三年,河東總督王士俊奏疏請祭祀先蠶。工部右侍郎圖理琛附議“立先蠶祠安定門外,歲季春吉巳,遣太常卿祀以少牢。”然而由于這時的雍正帝已久病纏身,自顧不暇,因而請立先蠶祠的建議就此擱置。
直到乾隆七年(1742年)七月,大學士鄂爾泰上奏折請建先蠶壇。鄂爾泰提出了建立先蠶壇的動因是要遵從“帝親耕南郊,后親蠶北郊”的古制“以光典禮”。這時清朝立國已近百年,國家各項統治秩序已臻完善。而先蠶典禮的缺失,顯然有違乾隆朝宮闈禮儀制度的完備性。在農桑為本、男耕女織的封建時代,既然皇帝要耕田祭先農,皇后作為六宮之首母儀天下,當然要起表率作用,因而建立先蠶壇的計劃便提上議事日程。
同年八月初四,這天內務府大臣海望根據鄂爾泰的奏折,進一步提出了建壇構想。他歷數了前朝各代先蠶壇的規(guī)制,據此初步擬定清代先蠶壇的建筑形制,并進行了繪圖和模型(燙樣)制作。
同年九月初八,海望將先蠶壇的設計方案和工程預算進呈御覽。乾隆帝大為高興,對此規(guī)劃予以批準。從乾隆七年九月二十日動工至乾隆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先蠶壇建成完工。據奏銷檔記載,先蠶壇建設共“銷算銀七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兩七錢二分二厘”,比預算有所結余。
新建成的先蠶壇,選址在明嘉靖帝北海道場雷霆洪應殿舊址,垣周160丈(合今512米),占地面積17160平方米?!度障屡f聞考》卷二八記載了先蠶壇的形制:“南面稍西正門三楹,左右門各一。入門為壇一成,方四丈,高四尺,陛四出,各十級……壇東為觀桑臺,臺前為桑園,臺后為親蠶門,入門為親蠶殿……宮左為蠶婦浴蠶河……先蠶神殿西向。左、右牲亭一,井亭一,北為神庫,南為神廚。垣左為蠶署三間,蠶所亦西向,為屋二十有七間?!?/p>
清院本親蠶圖 局部
清院本親蠶圖 局部
院內殿宇、游廊、宮門、井亭、親蠶門、墻垣均為綠琉璃瓦屋面,通蠶桑之意。將先蠶壇建于西苑之中,既方便了皇后妃嬪等親蠶,又與園林景觀融為一體,將壇廟建筑的規(guī)整莊嚴融于西苑景致優(yōu)美的山水風光中,匠心獨運又相得益彰。到乾隆二十二年,先蠶壇又進行了擴建,隨后在嘉慶、道光、同治、光緒、宣統年間,又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繕。
三
進入民國后,先蠶壇的祭祀功能消失,建筑逐漸破損。據成書于1924年的《三海見聞志》記載,先蠶壇曾為河道派出所使用。1925年,北海公園開園后,被拆除的西苑小火車鋼軌曾運至先蠶壇搭建房屋。1930年代,先蠶壇曾先后為歷史語言研究所、北京大學醫(yī)學院租用。1941年初,國貨陳列館奉偽北京特別市公署令“推陳出新,切實整頓”,將館址遷移至北海先蠶壇。并于陰歷正月十六日(1941年2月11日)上午12時舉行了開幕典禮。開幕當日,偽北京特別市市長秘書、市屬機關長及各廠商代表均來到北海先蠶壇新館址參觀。因先蠶壇內空間狹小,又借用北海公園董事會房間舉行了隆重的招待會。
抗戰(zhàn)勝利后先蠶壇仍為國貨陳列館使用。1948年對先蠶壇古建筑進行了修繕保養(yǎng)。主要是對殿宇的屋面進行了清理修補,以防滲漏。而至于磚石基礎及木構屋架部分,卻沒有進行有效的勘查和維護。只是草率地將屋脊吻獸、山花博縫等琉璃構件,以洋灰、沙子、木板等材料予以仿制,外刷綠漆,其因陋就簡的程度可見一斑。
1948年底,平津戰(zhàn)役激戰(zhàn)正酣,國民黨軍隊被圍困于北平城內。敗退入城的傅作義主力第35軍下屬262師785團1營士兵強行進入先蠶壇,占據達2月有余。直至北平和平解放后,才撤出先蠶壇。駐軍期間,先蠶壇的建筑設施略有損壞。
1949年4月1日,經北京市公用局軍管會批準,將蠶壇全部房屋撥借給北海實驗托兒所使用。7月份托兒所遷入先蠶壇。北海實驗托兒所初入先蠶壇時,壇內雜草叢生,一片狼藉。第一任園長陸琳,為修建園舍四處求援。承蒙陳毅、賀龍、羅榮桓、薄一波等領導的支持,籌集到資金。由建筑史家梁思成推薦的張昌齡教授在先蠶壇臺原址設計了一棟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的二層樓,并對原有部分殿宇進行了修繕,安裝了暖氣及兒童漱洗設備并油飾一新。朱德、宋慶齡、周恩來、鄧穎超、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來園看望教師和孩子。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后,先蠶壇各進行過一次大規(guī)模修繕,有效地解決了這處重要古跡的維護保養(yǎng)問題。
昔日的神殿、祭臺、桑園已經成了孩子們的教室、禮堂、活動場。盡管沒了觀桑臺、蠶宮署等古建筑,但浴蠶河仍川流不息,紅墻碧瓦莊嚴壯美,皇家氣勢猶在,見證了北京首善之區(qū)的滄桑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