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迪
(濟南大學美術學院 山東濟南 250022)
脊嶺島龍王廟位于濱州市北海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脊嶺島上,東臨渤海灣,距離套爾河約五千米。
俗語道:“二月二,龍?zhí)ь^。”舊時人們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岸怂蕖卑凑諙|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chǎn)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岸怂蕖敝械慕?、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二晚上,代表龍角的角宿在仲春時分出現(xiàn)在地平線上,“九二,見龍在田”,仲春的龍星嶄露頭角,龍德顯揚;大約一個鐘頭后,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xiàn)了。這就是“龍?zhí)ь^”的過程。之后,每天的“龍?zhí)ь^”日期,均約提前一點,經(jīng)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后來,這天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托,衍化成了“龍?zhí)ь^節(jié)”“春龍節(jié)”?!墩f文》中有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記載,即是不同時間東方蒼龍星象的變化。
這一天對于渤海灣畔濱州沿海地區(qū)的北海鹽民、漁民們來說,是個大日子。他們要到脊嶺島龍王廟參加盛大的祭海儀式祭祀龍王,祈禱新的一年得神護佑,風調雨順,河清海晏。眾人舞龍、扭秧歌、鑼鼓隊、鞭炮列陣齊鳴,以這樣歡快熱烈的氣氛,來迎接這個祥和隆重的民俗節(jié)日。
濱州市無棣縣位于山東最北部,毗鄰渤海灣,而無棣縣最靠海的鎮(zhèn),即為馬山子鎮(zhèn),2012年此地掛牌成立北海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這里地廣人稀,草木不旺,靠天吃飯,依海曬鹽捕撈,有成片的鹽堿地和灘涂,史稱“苦海鹽邊”之地。叫“馬山子”的土臺子本是周邊漁民打漁暫居的土丘,人口大多是明代自河北遷移過來的,歷史上濱海地區(qū)氣象無常,民不聊生。
《無棣縣志》(民國二十五年版)記載有清代沾化李呈祥所作《饑民謠》:“旱既甚,不得雨。上是天,下是土。榆樹皮,杜樹葉。棉花籽,和糠屑,有一頓,沒一頓。喉正疼,頭又暈。懷中兒無乳,哺擲道旁猶回顧。男為傭女為婢,數(shù)升糠半張紙。拆卻屋露天宿,幾架梁一餐粥。牛倒欄豬倒圈,雞犬亡煙火斷。東村出西村入,井泉干井旁泣。餓且死敢一言,聞救荒荷新恩。米價賤已屢年,完公稅急辦錢。賤時糶貴時糴,自家糧他人吃,晚納糧有赦免,早納糧沒飯碗,民之哀,民之災。民之活,甘雨來?!鞭r(nóng)業(yè)社會對雨水甘霖的渴望使人們無可奈何中,情不自禁祈求上蒼拯救。《無棣縣志》之詳異志冊中記載了無棣縣在歷史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大的自然災害,大旱、淫雨、風雹、海溢是造成民眾流離失所的自然因素。其中天時方面,異象頻出,自漢、魏、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國(特別是清代)災害連番不斷,從清世祖始至民國,久旱、地震、決堤是常有的事。
僅清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的天象異常就數(shù)不勝數(shù):“清德宗光緒元年大旱;二年旱;三年旱;七年夏五月彗星見;九年冬十一月太白書見;十五年秋東南方蚩尤旗見;二十一年春二月雨雪;二十四年秋八月妖風拔木;二十七年夏六月淫雨七日;三十四年春正月有九暈如環(huán)繞日;宣統(tǒng)元年春三月月暈,二環(huán)西南缺一角。二年夏四月彗星見;三年春二月有火球大如斗,自西北至東南隱隱有雷聲;冬十二月,有大星自西南隕于東北有雷聲;民國二年夏歷秋九月,有白暈如城在西方;四年冬十二月夜有火光,光滅有聲如雷;六年冬十月五日雙珥有數(shù)暈如日相蕩;秋七月妖風壞屋拔木;九年夏旱焦禾稼,至秋八月始雨;十年春正月朔數(shù)暈如日相斗;秋淫雨害稼;冬十月五星聯(lián)珠;十二年夏旱,秋淫雨傷稼;十三年夏四月雨雹;秋大旱;七月雨雹?!?/p>
地害方面也非??膳拢骸拔淖谔投旰铀?;宋真宗乾元元年無棣海潮溢壞公私廬舍,溺死者甚眾;元世祖至元元年濱棣大水;成宗大德五年夏六月,棣州大水;仁宗延祐七年,夏六月棣州大水;泰定帝泰定三年春正月棣州大水;順帝至正六年春二月山東地震七日;七年春二月棣州地震,有聲如雷;十六年秋八月,山東大水;冬十一月地震;十八年夏五月,山東地震;二十六年秋八月,大清河決濱棣,居民漂溺幾盡;二十七年夏五月山東地震;明憲宗成化七年秋九月海溢;武宗正德六年冬十一月地震,汛溢邑東境至十二年屢溢,浸沒室廬,田禾無算;十四年夏五月,四日地震,裂黑水涌出,大覺寺塔圯其半,數(shù)日屢震;夏六月,黃河水溢浸入境;十五年秋七月,橫水大至淹沒室廬無算;十六年夏六月,大水圍城壞室廬;十八年大水;民國六年夏歷秋八月,鬲津河水溢;十年秋九月十三日地震十四日又震;十一年夏六月,黃河水溢浸入東境?!?/p>
多災多難的舊時代,沿海人民在遭受天災地害侵害的同時,還經(jīng)受著蝗災、瘟疫、流寇、賦稅等多重苦難與壓迫?!稛o棣縣志》有言:“天時河海漫溢,山川動搖之害則系之地異;夫役與作盜賊,兵火饑饉,癘疫賑救捐除之等,則系之人事;草木禽獸魚蟲之變,則系之物征”。清張克家所撰文《擬上以山東大旱全蠲本年租稅隨發(fā)銀六萬兩,量六萬石遣官分賑被災州縣謝表》中提到大旱之年,民生之艱難,政府免租稅并發(fā)銀糧之事?!暗け葺F民艱,大布云雷均海岱,青郊迓帝惠移來,珠玉出蓬瀛民生,與國用相需損上,乃以益下大號與王居,并渙挹彼,可以注茲恩沾有本之仁,戴切無疆之恤?!?/p>
齊魯之地受孔孟儒學及陽明心學之滋養(yǎng)深重,骨子里有仁義禮智信的觀念存在。山東無棣地域一方面受儒家禮教思想的影響,同時民間佛教、道教思想又成為民眾擺脫苦難、修道成仙的心靈寄托。道家思想轉向出世,希望通過修行成仙得道,“道家崇尚自在自為的‘道’的境界,在工藝技巧上主張‘技近乎道’?!薄皩﹂L生不老的神秘主義的探索,卻偏偏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發(fā)明和技術的進步。借助道家思想內核而誕生的道教,很快演變成具有政治取向的組織,為籠絡教眾,而故意神化道家神秘主義探索成果,畫符念咒,齋懺蘸儀,宣稱具有降妖伏魔的能力?!薄霸谄娈惉F(xiàn)象不能得到科學解釋的古代社會,萬物有靈的意識始終占據(jù)著人們的意識空間。福瑞與災禍、長壽與夭折、疾病與健碩等都與神靈鬼怪附會在一起,與儒教采取的回避態(tài)度相比,道教往往采取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試圖在驅災避難上有所作為,這就決定其在法器的創(chuàng)造和使用上不斷拓展,種類趨于豐富?!?1)韓波:《中國民俗造物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130頁。寺廟、道觀的建造,香火綿延,也說明了人們對佛道信仰的虔誠皈依。
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楮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云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饼埻跏亲匀怀绨莸漠a(chǎn)物,龍王主管興云布雨,為人消滅旱澇和災難,龍王治水自然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龍是海中生物的化身,擁“九似”而非人間的存在,眾鱗蟲之長,隱現(xiàn)自如,有通天入海之能。道教典籍《太上元始天尊說大雨龍王經(jīng)》中有關于龍的來歷描述:“龍是現(xiàn)今宇宙生成時,智慧元氣凝聚的精神,因為太極(以地球智慧為中心的太陽系)建立,受玉皇之令成為保護太極生靈的神明。龍神的另一使命是保護太極生靈存在的環(huán)境不至于毀滅。具有孕育陰陽,轉化運用五行的能力。”每當天旱不雨,莊稼歉收時,或海浪翻滾,無法出海,或連降大雨,沖垮大壩,當人們面對天災無能力面對的時候,他們信仰的救贖就是龍王。當年筆者父母因工作分配到此地,在筆者未出生前,父親每年都會去潮河大壩上“抗潮搶險”。據(jù)父親回憶,1989、1990兩年間因為大雨沖垮潮河大壩,整個岔尖村民全部遷出來了。如此緊張的情況讓筆者在若干年后回憶時尚且驚慌,當時手足無措的人們對龍王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了。
在廣袤的渤海灣畔,自古以來就有“二月二”祭祀海神龍王的傳統(tǒng)風俗。據(jù)《無棣縣志》載:大沽河鋪,在鬲津河入??诎渡希喑且话傥迨?,鋪東有龍王廟,基高四丈許,建燈臺,清光緒二十九年,寧波人參玉峰,邑人吳汝珍捐資重修。即1903年時就有人在埕口鎮(zhèn)大口河重修過龍王廟,并留下了一塊寫有“寰海安瀾”的牌匾??梢娂篮A曀子蓙硪丫?。北海在2002年以前叫作馬山子鎮(zhèn),與埕口鎮(zhèn)毗連同為渤海灣港口重鎮(zhèn)。但埕口鎮(zhèn)從前主要是商埠碼頭,集裝分銷之地,至民國時期,由于津鬲鐵路的開通、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把控海防,這個商埠日漸蕭條,1949年后恢復過碼頭航運,濱州傳媒網(wǎng)《“寰海安瀾”牌匾:古漁港的繁華印痕》曾報道了埕口碼頭的興衰:“1956年,由于漳衛(wèi)新河河道淤淺,船只受阻,無棣海上航線改以傅家堡子為起點,埕口碼頭的海運業(yè)也就此終結。如今,古時埕口碼頭的蹤跡早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望無際的鹽田、蝦池、葦灘。古時繁華,已成往昔?!?/p>
而位于馬山子鎮(zhèn)的北海人自古就有耕海牧漁和祭海活動的傳統(tǒng),來往的商船、出海的漁船也會到龍王廟拜祭龍王,祈求風調雨順、出海平安。晚清時期,山東頻繁遭遇嚴重旱災,人們就到脊嶺島求雨,連年應驗,于是眾人就在老漁民的帶領下,集資修建了龍王廟。舊時沿海就有土坯蓋成的龍王廟,但隨著海潮侵蝕、漁村內遷,紛紛破敗損毀。海拔較高的脊嶺島卻從未被淹沒,飄搖在渤海灣的濱州漁民就將該島視作回家的方向標。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座龍王廟慢慢地破敗了。為了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為了順延崇尚龍王、祈福平安的風俗習慣,2007年,龍王廟在脊嶺島這個漁民“圣地”落成。此后每年“龍?zhí)ь^”的日子,附近各村居民就齊聚脊嶺島,龍王廟重新成為漁民、鹽民祭海、拜祀的重要活動場所。脊嶺島龍王廟在今天以煥然一新的面目重新出現(xiàn)在了大家面前。
來北海龍王廟祭祀的有漁民,也有鹽民,漁民有養(yǎng)蝦池,希望天氣多下雨;鹽民則希望曬鹽豐收,祈求天氣不下雨,總之,村民祭祀龍王有祈求風調雨順、平安有福的愿望。
2012年北海新區(qū)投資500萬元對脊嶺島龍王廟進行擴建工程。龍王廟大殿坐南向北,由大殿、兩廂、山門組成。大殿前,建有迎接香客的亭子,重檐疊起,脊獸排立,儼若龍宮前的引道。亭子之后,乃三間龍宮大殿。前后檐圓柱方額,結構精巧。屋頂琉璃脊獸,筒板布瓦裝修,古樸雅致。正殿系廟內的一個主體建筑,建于高臺之上,廣深三間,六架椽屋,四椽栿對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單檐懸山頂。斗拱為柱高四分之一,柱升起與柱側角明顯。柱頭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昂為琴面式,耍頭同昂型。明次間各施補間鋪作一朵,出四十五度斜拱。整個殿堂氣勢雄偉,古樸壯觀。
廟兩側中部各有一個亭子,內掛有大鐘。亭子周圍的樹木之間掛滿了一層一層的各色風車,隨風嘩嘩轉動,又有很多面三角大彩旗迎風招展,每面彩旗上的內容都不同,諸如寫有角木蛟、觜火猴、昴日雞等文字的彩旗代表二十八星宿圍掛于廟四周?!版?zhèn)物文化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它借助文化的認同與創(chuàng)造,吸納一切有靈氣或活力的因素,圍繞鎮(zhèn)辟的功能而筑起一道道心里的屏障?!薄版?zhèn)物的體系,從構成材料看,有自然物、身之物和人工物之分。用作鎮(zhèn)物的自然物包括動物、植物、天體、氣象,以及其他地物,一般都經(jīng)過社群的文化選擇,充作鎮(zhèn)物之自然物都有象征的附會和功能的寄托,也有智慧的表達和情感的投射,使之取自自然,超越自然。這正是此類鎮(zhèn)物似靜而動、似平而奇、似凡而神、似隨而莊的秘密?!?2)陶思炎 :《中國鎮(zhèn)物》,東方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18頁。像代表二十八星宿的動物就沿襲了物物相克、因物設鎮(zhèn)的信仰觀念。其中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對應的是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組,每組又有具體七個對應動物,這些彩旗使得這個廟堂高地被裝點得華麗又熱鬧,渲染了節(jié)日氣氛。
龍王是道教的神仙。渤海灣畔這片海域由東海龍王主管。所以有條件的大戶人家通常會通過上廟進香虔誠祈禱,以求得心靈上的慰藉、生活上的平安順遂。龍王廟里供奉著三座龍王:“西海龍王,東海龍王,北海龍王”,其中主神是東海龍王,是主管此地的龍王。東海龍王位于其他二位龍王中間,塑像高大威武,頭面儼然是權威帝君形象,左右側的龍王面部則是龍的形態(tài),龍王膝下都有道教的“道法自然”和太極圖相生相伴。祭品有三牲:牛、羊、豬。其中牛頭一個置于龍王廟門口貢桌上,貢桌下有十一頭豬,頭戴紅花,面朝廟門,整齊趴擺,側邊樹旁拴著五只羊,羊脖子上系著紅花。牛頭案板上置酒,外門口有祭壇上貢著觀音像,像前插有兩道黃色天師符咒,兩根高高的點燃著的紅燭,西瓜、香蕉、菠蘿、蘋果、桃子、火龍果,盤子里盛壽桃花饃等祭品。貢品都是單數(shù)的。香爐炊煙裊裊,感覺仙氣繚繞,香爐下壓著“道氣常存”的錦緞。
龍王廟大殿門口的對聯(lián)寫著:“出龍宮風調雨順,入海藏物埠民昌”。屋檐下還有一福對聯(lián):“風和日麗鹽成山,人杰地靈土生金”。龍王廟外門梁上有三個金色大字“龍王廟”,屋檐上雕梁畫棟,彩漆金描得精致喜慶,外廟門楣上還刻有一副對聯(lián):“神靈默佑舳艫穩(wěn),圣德維持海浪平”。民眾的心愿被對聯(lián)以工整對仗、雅韻和鳴的篆刻文字展露出來。祭壇就設于龍王廟外門口中央,外鋪三個四方墊子,兩側有兩排長席,均鋪上紅絨布,以待跪拜之禮用。
祭海儀式道場中央一位大道長,戴華冠,穿紫衣。有道士八人分列長桌兩排,桌子鋪有紅布,上有大木魚、小木魚、大銅鑼、小銅鑼、大鼓、鈴鐺等法器;側邊還有吹笙、吹笛子、拉二胡、彈三弦道士四人,著藍褂。男女道士遍著黑衣袍、黑褲子、白綁腿、黑靴子。女士挽高發(fā)髻,穿過帽頂探出,插一根簡單發(fā)簪,男士帽子頂部無開口,但見有男道士扎馬尾在頸后,有的胡子比較濃密,不知有無規(guī)定。在祭海儀式開始前,道士們才穿上法衣,大都穿紅色法衣,只有主持道士穿紫色花衣。這種道袍是先披在身上,再系扣的,金絲銀線,華麗吉祥,據(jù)查,這種法衣叫作“天仙洞衣”,只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的道場法事的高功身著此衣。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大香爐遍身金色,里面插滿了一米多的粗長香和密密麻麻的細長香,香爐前擺著大批的紙錢、元寶、金磚、紙花籃等燒祭用品,前來跪拜的香客投紙錢于鐵爐中,香火旺盛,連綿不斷。
九點十八分祭海儀式開始。龍王廟的投資建設者——匯泰集團董事長張榮強與妻子付瑞巧跪在貢桌前,道士齊集祈福祭祀龍王。主持大道長紫衣華冠,手持笏板,口中吟唱祈福文,有道士點燃祈福香,插在香爐上,香氣裊裊,儀式開始,諸樂齊發(fā),道長與道士共同誦經(jīng)祈福,用吟唱的方式,道長吟唱《龍王朝科》,道士應聲跟唱,經(jīng)韻優(yōu)美悠揚,如行云流水,婉轉回環(huán),與轉圈、輕走、作揖動作協(xié)調融合,氣息勻稱祥和,長老在唱念中循環(huán)前次動作,同時在笏板上指點劃看,完成一小輪祈福就上香,跪下朝龍王叩首,反復多次禮成,并薰焚降真香,再加以符咒,用以降神驅魔。后由道長持香遞給張董事長夫婦,由他們上前插香并跪拜三叩首,其他人跟隨同叩。整個過程隨樂聲有節(jié)奏地起落轉承,連貫有度,“并非造作所為,它依附于美的形式,卻用于傳達豐富的含義?!边@一系列的謙恭禮遇,氣息調度,盛衣華場,心物交融,不啻是一場身心投入的行為藝術,在場觀眾都為道場的莊重氣勢感染共鳴。
道士祈福儀式結束后,人們抬著從各地請來做客的泰山奶奶等仙家的轎子,舉著高高的華蓋經(jīng)幡,圍繞龍王廟轉一圈,在龍王廟前,臨海處早已布置好了成段連片的鞭炮,祭海儀式中鼓聲和鞭炮是最重要的聲音,為的是讓神靈感受到子民的熱情擁護。此時鞭炮聲齊鳴,持續(xù)數(shù)分鐘,可謂壯觀。儀式末了就燒掉其中一頂轎子,寓意把請來的神仙送回去,完成祭祀。
祭海儀式結束之后,以宣傳海洋文化為主題的藝術節(jié)又開始了歌舞表演,鑼鼓隊、歌舞表演相繼上場,表演者盛裝出場,身心投入,龍王廟周圍一派鑼鼓喧天,熱鬧非常,宗教的莊嚴神秘與民間的喜樂風俗和諧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祥和珍重、喜樂歡快的節(jié)日氣氛。鼓點厚重沉著,鏗鏘大氣,很符合龍王的氣質,通過對鼓點節(jié)奏的把握,能引導祭海儀式程序按步驟進行。鑼鼓大賽更是節(jié)日的重頭戲,通過競賽角逐勝負,充滿了士氣與力量之熱烈壯美。各村參賽隊員著盛裝出場,表情振奮專注,動作夸張用力,通過敲鼓把對龍王的虔誠和對生活的熱愛表達得淋漓盡致。深受儒釋道三家影響的本地文化,對“龍”圖騰的高度尊崇,不僅體現(xiàn)在一年一度的祭海儀式中,更體現(xiàn)在時時處處向善向美,依循自然規(guī)律,科學用海護海;珍惜吃穿用度,感懷上蒼的慷慨恩賜,用自身認為最珍貴的吃食,用旋律歡快的情緒歌頌祭祀龍王。
歷盡滄桑的北海人,對龍王的崇拜依賴,與對天災海難極端氣象的恐懼有關,也與苛捐雜稅的腐朽統(tǒng)治有關,龍王廟的祭典體現(xiàn)了人們對自身命運的深切期待,體現(xiàn)了尊崇萬物四時自然規(guī)律,對懲惡揚善公正秩序的認同。對龍圖騰的專門祭祀尊崇,既是中國儒文化歷來推崇的“龍的子孫”之贊同,又是特定地域生產(chǎn)生活習俗的突出顯現(xiàn),他們對大海的向往與感恩,無一不體現(xiàn)在龍王廟祭海儀式上充滿濃郁宗教氣息的鎮(zhèn)物、祭品、吟唱、祭拜、默頌中。作為與海洋休戚與共的海邊居民,對大海既感親切又覺畏懼的禳鎮(zhèn)救災心態(tài),伴隨著原始的巫術與宗教心態(tài)及融入神話傳說的集體崇拜體系,使得龍王廟祭海儀式蒙上了強烈的祈福情感、奇妙的邏輯系統(tǒng)和神秘聯(lián)系的“天人合一”情結,觸動了民眾的內心弱點和集體意志,成為渤海灣民俗文化中普遍接受與習慣皈依的獨特心理療愈方式。濱州北海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成立以來,區(qū)黨工委、管委會高度尊重漁民、鹽民們的歷史傳統(tǒng)和民俗文化,“祭?!边@一古老的民俗在完成漁民、鹽民們表達出海平安、祈盼豐收心愿的同時,還表達了人們傳承發(fā)揚龍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展示民俗藝術的同時提高海洋文化意識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