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業(yè)大學 天津 300134)
(一)純粹經濟損失的概念
德國學者將純粹經濟損失定義為:指某人整體經濟狀況的變壞,但不是直接基于某人人身傷害或某一特定財產損害發(fā)生的后果。英美法系的一些法官和學者認為,純粹經濟損失并非人身損失及有形財產損害的結果,是一種并非通過對原告的人身和確定的財產造成的實質損害而產生的費用損失。王澤鑒先生認為:“所謂純粹經濟上損失,系指被害人直接遭受財產上不利益,而非因人身或者物被侵害而發(fā)生?!本C上,純粹經濟損失可以被理解為:不因受害人的財產、人身或者絕對權利的受損而發(fā)生的純粹金錢上的不利益,這些不利益一般不被法律所認許,難以獲得賠償。
(二)純粹經濟損失的特征
第一,純粹經濟損失是不因受害人的身體或財產損害而產生的損失,是一種間接性損害。純粹經濟損失概念的提出,目的是突出對間接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即加害行為并非直接作用于間接受害人。一般情況下,只有侵權行為的直接受害人有權主張損害賠償。值得注意的是,純粹經濟損失有別于直接受害人人身或有形財產遭受損失后間接引致的損失,這類損失與純粹經濟損失一樣,都是經濟利益的喪失,但由于它與主體受到的人身或財產侵害有關聯(lián),是有形人身、財產損害的進一步結果,因此屬于間接經濟損失,一般可以獲得侵權法的賠償救濟。
第二,純粹經濟損失是純粹金錢上的不利益,不涉及精神上的損害。它是受害人因經濟利益受到侵害而引起的財產總量的減少,是加諸于被害人整體財產上的一種不利益,而非針對某項具體的有形財產或人身利益。不利益有時表現(xiàn)為現(xiàn)有財富的減少,有時表現(xiàn)為應當增加而未增加。該類損失可以以金錢數額進行量化,但由于其涉及范圍不確定,范圍常常超出預期。純粹經濟損失在紛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大量存在,表現(xiàn)形式十分多樣。
(三)純粹經濟損失與相關損失的關系
1.純粹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
間接經濟損失又被稱為繼發(fā)經濟損失,其根本特征在于它是發(fā)生于初始經濟損失之后,與初始經濟損失間存在財產和人身權利上的聯(lián)系性。純粹經濟損失與間接經濟損失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損失是否與受害人的財產損害或者人身損害相聯(lián)系,如果受害人存在初始的財產損害或者人身損害,那么此后發(fā)生的損失就屬于間接經濟損失,反之則屬于純粹經濟損失。一般而言,間接經濟損失屬于可獲賠范圍的損失。
2.純粹經濟損失與預期損失
預期損失是指可得利益的喪失。典型的預期損失如因合同無法締結而失去的預期利潤。就純粹經濟損失而言,它既可以是實際損失,也可能是預期損失。例如,受害人因信賴被告向第三人提供的分析報告而做了某項投資,此后事實表明該分析報告的內容不真實,受害人的該項投資發(fā)生了損失,未能獲得預期收益。在此種情形下,受害人的損失為實際損失,但因受害人自身的財產或者人身并未受到被告的侵害,該損失同樣為純粹經濟損失。純粹經濟損失的計算仍然有必要區(qū)分為實際損失和預期損失的計算,前者的計算可以基于實際情形得出,而后者則需基于預期可得利益的可能性大小得出。
根據對于純粹經濟損失立法秉持的立場以及所呈現(xiàn)的特點,主要可將國外的純粹經濟損失立法類型劃分為:法國的“開放式”立法,德國的“保守式”立法以及英國的“實用式”立法。
(一)法國純粹經濟損失的“開放式”立法
法國對純粹經濟損失的立法采取的是開放式立法模式。雖然從《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1383條規(guī)定表明來看,法國并未對純粹經濟損失作出特殊規(guī)定,但法國民法所規(guī)定侵權救濟條款的內涵非常深刻,外延極其寬泛,即只要是因為侵害人的“過錯行為”導致的損害后果,不論行為的故意或過失,均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由于法國民法的侵權責任條款的寬泛和模糊性,法國民法以及司法實踐中對侵權救濟條款還進行了補充和發(fā)展,要求侵權損害必須要應具有確定性和直接性,法國法的開放式模式使得純粹經濟損失能夠在傳統(tǒng)侵權責任的框架內得以“生存”,并通過“確定性”以及“直接性”的法官自由裁量,控制和防范訴訟閘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防止法律保護行為人自由與民事權益利益的失衡。
(二)德國純粹經濟損失的“保守式”立法
德國法采取的是擴大解釋現(xiàn)有條款加概括列舉的保守方式。根據《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規(guī)定法律保護僅限于列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自由權以及“其他權利”。運用體系解釋的方法,其他權利應僅涉及到與人身權、所有權性質相同的絕對權利,因此不能包容純粹經濟損失。而第2款是對第1款的補充,規(guī)定了因過失違反保護他人法律的賠償責任。但這里又對該賠償做了限制,因此同樣未將純粹經濟損失納入保護的客體。只是隨著各國保護經濟利益的呼聲越來越高,經濟社會發(fā)展導致的國內保護純粹經濟損失壓力的增大,德國法院一方面通過一些案例創(chuàng)設了一些概念,如一般人格權將純粹經濟損失涵蓋其中。另一方面,通過“附隨義務”不斷擴張和突破合同的相對性,在合同責任中對純粹經濟損失予以保護。從德國對純粹經濟損失的立法來看,比較注重利用合同法的框架來解決“純粹經濟損失”問題,利用合同對純粹經濟損失予以救濟也是德國法開創(chuàng)性的一種立法范式。
(三)英國純粹經濟損失的“實用式”立法
英國法中嚴格遵守和貫徹合同法的相對性原則,對合同關系以外的純粹經濟損失受害人是無法獲得救濟的,受害人只能求助于侵權法。在英國,純粹經濟損失的侵權法保護經歷了非常曲折的“不保護—限制保護—保護—限制保護”的階段。1875年的確立了英國“責任排除規(guī)則”,1932年的確立了“注意義務”標準,1964年的以特殊原則作為檢驗“注意義務”的標準,正式認可了因過失不實陳述造成的純粹經濟損失予以賠償。法官確立了關于注意義務的“兩階段法”和“三階段法”效驗標準,為純粹經濟損失保護的裁判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英國純粹經濟損失立法由于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仍在司法實踐中較難把握,往往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來解決。
(一)我國純粹經濟損失賠償規(guī)制
我國現(xiàn)行的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對純粹經濟損失均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是也沒有完全不承認純粹經濟損失。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①規(guī)定的財產并沒有把具有純粹經濟損失屬性的財產損失排除在保護范圍之外。第124②條規(guī)定的“損害”并沒有明確是何種損害,應該不僅包括人身和財產方面損害,亦包括純粹經濟損失。侵權責任法第2條③規(guī)定所用的“民事權益”,按照我國民法理論和實踐,可見侵權責任法保護客體不僅包括民事權利,而且包括民事權利以外的合法民事權益。民事權利之外的合法民事權益,一般包括人格利益和財產利益??梢?,侵權責任法保護的客體范圍也是包括純粹經濟損失的。公民因過錯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利”即包括純粹經濟損失在內的權益,行為人造成他人的純粹經濟損失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相關立法對純粹經濟損失的規(guī)定,不僅對他人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責任,也應當對他人的純粹經濟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民法基本法的個別條款對純粹經濟損失的保護有著原則性規(guī)定,特別法也對一些特別的侵權行為造成的純粹經濟損失給予法律的保護。
(二)我國純粹經濟損失的司法實踐
近年,各地法院審判了一些純粹經濟損失案件?!懊⒚舭顺刹粊硖卑钢蟹ㄔ阂罁睹穹ㄍ▌t》第106條規(guī)定,判決“山西晚報”承擔78萬元損失以及8萬多的廣告費用的侵權責任。該案中該公司門票賣不出去的損失是山西晚報不實報道行為直接導致的。這些損失明顯與人身權、物權均沒有關聯(lián),該公司遭受的是純粹經濟損失。最后判決也可以明顯看出法官認為《民法通則》中的“財產損失”范圍不局限于人身損害、有形財產損失,還包括純粹經濟損失。另外,如山東省莒縣酒廠訴山東省文登釀酒廠不正當競爭案、王保富訴北京三信律師事務所見證遺囑無效案、重慶電纜糾紛案、浙江紹興水管及配件缺陷案、邵陽電暖桌缺陷案、沈陽華倫會計師事務所因藍田造假案的虛假陳述被判決承擔連帶責任案等,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對純粹經濟損失均予以了合理保護。
(一)我國純粹經濟損失立法模式選擇
對純粹經濟損失的處理,我國現(xiàn)行法律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規(guī)制。綜觀西方國家的立法模式并結合我國現(xiàn)實國情,純粹經濟損失可以采用一般條款模式和類型化模式相結合的處理模式。在純粹經濟損失處理模式立法時,可以運用以下規(guī)則:第一,多方考量相關因素。第二,通過立法明確其保護的內涵及外延,對既定損害的事實做出具體的界定。第三,以違反誠實守信原則為要件限制純粹經濟損失的保護范圍作為立法的價值取向。
(二)重構侵權責任法的一般條款
我國侵權責任法雖然在維護受害人的純粹經濟損失的合法權益方面有一定的空間,但還不夠明確,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可以重構和改進我國侵權責任法的一般條款,對一般侵權行為的保護類型加以明確區(qū)分,采用類似法國法非限定性原則的一般條款模式:原則賠償、例外不賠。避免類似于德國法列舉權利范圍呈現(xiàn)的有限性弊端,使法律規(guī)范更具概括性。調整侵害一般正當利益的規(guī)范,明確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規(guī)則。各國普遍認為,主觀上故意造成的純粹經濟損失,應當予以賠償。值得我國在立法中借鑒。
(三)純粹經濟損失之類型化
類型化處理機制,即將純粹經濟損失案件中具有相似特征的歸納為一類,再對不同類別的賠償范圍、賠償原則、賠償標準及其有關的政策考量因素等類型化處理,為法官的司法實踐提供明確的指引。英國法賠償采取類型化的處理方式值得我國借鑒。我國目前調整侵權行為的法律法規(guī)過于分散,彼此之間的沖突或競合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適用到具體案件中,司法實踐很難做到標準統(tǒng)一。因此不僅要改進一般條款,還需要能夠對特殊侵權行為作出補充,概括出侵權行為的類型,使得法院在審理案件的司法實踐中能夠有章可循。
(四)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與控制
我國侵權責任法的一般條款過于寬泛地規(guī)定了法益保護的范圍,使得我國純粹經濟損失賠償及控制難以把握,需要認真審視純粹經濟損失賠償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和第6條保護了包含幾乎全部民事權益的法益,基本采取了類似德國寬泛的合同法的立法模式。但是,現(xiàn)實情況并不適合這類寬泛擴張式的規(guī)定,應該適當加以控制。侵權責任法使我國的純粹經濟損失賠償得以實現(xiàn),而司法實踐中要對純粹經濟損失賠償進行有效的控制,需要通過對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合理的立法界定來實現(xiàn)。
純粹經濟損失是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而產生的新型法律問題,是西方國家民法學領域目前討論最熱烈的課題之一。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我國侵權責任法實施之后,我國法律對純粹經濟損失的保護模式已初見端倪。但是,在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出于種種政策考量因素的博弈,對純粹經濟損失始終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有種無形的“閘門”來對此類案件的責任承擔加以限制。“法律在本質上必須體現(xiàn)為正義論的法律價值觀?!庇斜匾ㄟ^對法律技術、純粹經濟損失的性質、政策因素等綜合考量,建立與完善純粹經濟損失法律制度,實現(xiàn)侵權責任法追求的“個人自由”與“社會利益”的平衡,實現(xiàn)社會實質正義的價值追求。
【注釋】
①該款規(guī)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p>
②該條規(guī)定:“違反國家保護環(huán)境防止污染的規(guī)定,污染環(huán)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p>
③該條規(guī)定:“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