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峻 朱琳燕* 柏 淳 李 鋒 傅文喜 余小紅
食管癌作為臨床常見一類疾病,在消化道腫瘤中的發(fā)病率僅次于胃癌,臨床主要癥狀為吞咽粗硬食物時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進行性吞咽困難,多數(shù)晚期患者會伴有持續(xù)性胸痛以及食物吞咽困難[1-2]。臨床對上段食管癌患者首選治療措施雖然以手術為主,但上段食管附近大血管豐富,手術實施過程中會涉及多個重要臟器,且手術風險較大[3-4]。
放射治療是食管上段癌治療[5]的常用手段,而臨床常用的常規(guī)放射治療其生存率較低,僅為8%左右,無法達到臨床預期水平,其主要原因為局部復發(fā)。為此,本研究探討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聯(lián)合射頻熱療在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治療方案提供借鑒。
選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黃石愛康醫(yī)院收治的80例食管上段癌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48~79歲,平均年齡(64.23±6.4)歲;其中食管病變長度(4.73±0.42)cm;X射線分型髓質(zhì)型27例,蕈傘型8例,潰瘍型5例。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49~76歲,平均年齡(64.19±6.4)歲;其中食管病變長度(4.65±0.37)cm;X射線分型髓質(zhì)型28例,蕈傘型7例,潰蕩型5例。兩組在性別、年齡、食管病變長度、分型等基礎信息上相比無差異,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納入標準[6]:①資料健全者;②依從性較好者;③均經(jīng)病理學診斷確診,頸部彩超檢查雙側(cè)頸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結(jié)增大。
(2)排除標準[7]:①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②不愿加入本研究且不予合作者;③中途退出者;④合并嚴重感染者。
采用Precise 6 MV-X射線直線加速器(瑞典Elekta Limited);采用HY-7000型體外射頻熱療機(南京恒埔偉業(yè)公司)。
(1)對照組。采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用真空體模固定患者,頭頸肩熱塑膜固定身體并做出標記后,進行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強掃描,靶區(qū)掃描層厚0.5 cm,將掃描圖像傳輸至放射治療系統(tǒng),根據(jù)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腫瘤病理類型勾畫治療靶區(qū),隨后進行三維重建。由醫(yī)生和物理師勾畫出靶區(qū)和重要器官,采用6 MV-X射線直線加速器進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臨床靶區(qū)體積(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3~15.6 cm3,每次2 Gy,暗行掃描(dark trace,DT)60~70 Gy/30~35次/6~7周,靶區(qū)經(jīng)CT驗證后治療。
(2)觀察組。采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聯(lián)合射頻熱療治療。采用HY-7000型體外射頻熱療機,反射功率通過匹配調(diào)節(jié)控制在5.0%以內(nèi),頻率為40.68 MHz,極板直徑25~30 cm,治療功率500~800 W,電容式無創(chuàng)加熱,每周2次,每次1 h。
(3)兩組患者每兩周需復查食管X射線頓餐片1次,以了解食管病灶退縮情況。
(1)療效評估。治療結(jié)束后3個月進行療效評估,其判定標準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療效測量指標[8]:①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無腫瘤病灶殘留,腫瘤病變完全消失4周以上;②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50%以上,維持4周以上;③無變化(no change,NC),病灶最大徑之和增大<25%或減?。?0%,維持4周以上;④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病灶單徑>25%以上,或出現(xiàn)新病灶??傆行蕿镃R+PR。
(2)不良反應。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結(jié)束后的不良反應。
(3)生存率。統(tǒng)計治療后1年及2年兩組患者的生存率情況。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7.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7.81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例)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00%,對照組為52.5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1.257,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觀察組治療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別為82.50%和52.50%,對照組分別為55.00%和30.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7.040,x2=4.178;P<0.05),見表3。
表3 兩組1年及2年生存率比較(%)]
當前,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生活結(jié)構(gòu)與方式上發(fā)生顯著變化,導致食管癌疾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臨床在治療食管上段癌時首選手術措施治療,但具有創(chuàng)傷大、切口多等缺點,嚴重影響到患者正常心肺功能,后期易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對術后生存質(zhì)量、預后均有一定影響[9-10]。臨床相關研究證實,在治療食管上段癌時,根治性放射治療的效果與手術相同,因此,近年來放射治療應用廣泛。但臨床隨后發(fā)現(xiàn),僅行單純放射治療的5年生存率較低,僅維持在8%左右[11]。
隨著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在臨床上的普及,已逐漸替換傳統(tǒng)根據(jù)食管鋇餐造影結(jié)果模擬定位設定放射野進行的普通放射治療,該技術具有深度精確定位能力,能掌握腫瘤的部位及大小,保障治療效果,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使腫瘤靶體積達到理想的處方劑量,達到精確放射治療的效果[12-14]。但盡管如此,食管癌局部未控或復發(fā)的比例依然很高,劉曉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單純?nèi)S適形放射治療后,患者1年后生存率僅可達到57.00%。本研究在總結(jié)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射頻熱療治療,其結(jié)果表明,研究對象在治療總有效果上相比,觀察組可達87.50%,而對照組僅為60.00%,由此可見,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在毒副反應發(fā)生率上,兩組無明顯差異,骨髓抑制仍是典型毒副反應,在治療后1年及2年生存率上,觀察組顯著比對照組高。分析原因:通過使用射頻熱療治療,腫瘤表面溫度達40~41 ℃,腫瘤表面溫度上升,以此提高S期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度,提升放射治療效果[16]。加溫還有利于增加腫瘤周邊正常的血液循環(huán),保護周圍組織,且周圍組織因放射治療發(fā)生損傷后,能夠促進組織的恢復。射頻熱療治療能抑制放射線造成的腫瘤細胞的亞致死性損傷和潛在損傷的修復,提高腫瘤局部的控制率,減少復發(fā)率。
本研究的特色和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①通過對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及聯(lián)合射頻熱療治療展開對比分析,探討聯(lián)合治療的可行性;②通過對比不同研究對象總有效率、不良反應及近兩年生存率,探討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聯(lián)合射頻熱療治療對食管上段癌的優(yōu)異性,總體評估上述療法對食管上段癌的臨床意義和應用價值,揭示了臨床應用的前景。
食管上段癌患者在采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聯(lián)合射頻熱療治療后,能顯著提升治療總有效率及近期生存率,且并未增加不良反應,此方法在臨床應用上具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