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朋
(貴州省六盤水鐘山人民醫(yī)院內三科 貴州 六盤水 553001)
潰瘍性結腸炎(UC)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多發(fā)性胃腸道疾病,其病程較長,病情易遷延反復,易損傷結腸黏膜及黏膜下層,臨床上多表現(xiàn)為便血、腹痛、嘔吐等,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病者的生理、心理都造成極大的傷害。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4月我院70例UC患者檔案資料,分成實驗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29~64歲,中位年齡(37.82±2.37)歲;病史1~3年,中位病史(2.84±0.37)年;發(fā)病部位:橫結腸、直腸、乙狀結腸患者分別為10例、16例、9例;Ⅰ級、Ⅱ級、Ⅲ級患者分別為18例、10例、7例;參照組男25例,女10例;年紀27~62歲,中位年齡(36.19±4.52)歲;病史1~4.5年,中位病史(2.96±0.85)年;發(fā)病部位:橫結腸、直腸、乙狀結腸患者分別為8例、19例、8例;Ⅰ級、Ⅱ級、Ⅲ級患者分別為20例、8例、7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已接受到病理學的確診;(2)成年人,性別無限制;(3)可積極配合各項檢測及隨訪者;(4)已簽署之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心臟、肝、腎功能障礙者;(2)精神疾患,意識無法自主者;(3)水楊酸制劑過敏者;(4)孕期、哺乳期婦女。
所有患者均施以補液、抗炎癥治療,此外,參照組給予西藥治療:鹽酸小檗堿0.4g,醋酸尼松片5mg,10mg維生素B,0.1g維生素C,諾佛沙星膠囊0.2g口服治療,3次/天;觀察組給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西醫(yī)療法同參照組,中藥灌腸療法:青羊參10g、鹽膚木20g、遏藍菜30g、生地榆20g、老翁花30g、大血藤30g,以水煎取150ml藥湯,于患者排便后灌腸處理,灌腸后患者需取平臥位,保持20min,1次/天[2]。
評估兩組臨床治療狀況、不良反應發(fā)生狀況;評估標準:(1)痊愈:臨床癥完全消失,結腸鏡檢查顯示,黏膜發(fā)生的炎性浸潤消失,且顏色正常;(2)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但并未完全消失,且結腸鏡檢查結果顯示,黏膜發(fā)生的言行浸潤有好轉跡象;(3)無效:臨床癥狀未減輕,甚少有加重趨勢,且結腸鏡檢查顯示,黏膜有明顯的炎性浸潤;(4)不良反應:患者治療后存在惡心、嘔吐、腹脹等情況。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97.14%vs.82.86%)(P<0.05)[3],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5.71%vs.22.86%)(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UC屬中醫(yī)“泄瀉、腸癖、便血”范疇,而本次研究中所用的青羊參有散惡血、消水腫的效果;鹽膚木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遏藍菜有化瘀、排膿的作用;生地榆有涼血、解毒的效果,常被用于便血、血痢等癥的臨床治療中;老翁花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痢的作用,常被用于熱毒、血痢等癥的臨床治療中;大血藤有活血、解毒、通經(jīng)絡的效果,可用于赤痢、血淋等癥的臨床治療,諸藥相伍,共奏清熱、祛瘀、排膿之功效;而鹽酸小檗堿,醋酸尼松片,維生素B、C等又有提高免疫、抗炎癥的效果,由此,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本文研究中,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97.14%vs.82.86%)(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5.71%vs.22.86%)(P<0.05),這說明,對UC患者,給予中西醫(yī)結合灌腸療法,可顯著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減少藥物引發(fā)的不良反應,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