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英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直腸肛管周圍膿腫是指直腸肛管周圍間隙內或其周圍軟組織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并發(fā)展為膿腫,簡稱肛周膿腫。據(jù)統(tǒng)計,肛周膿腫占外科疾病的3%~5%,占肛腸疾病的8%~25%,多見于20~40歲的男性,男女發(fā)病比例約為3~4:1[1]。肛周膿腫常采用切開掛線術[2],此為有菌手術,切口不縫合,為開放性創(chuàng)面,創(chuàng)面神經暴露,術畢切口換藥及大便時因摩擦、清洗牽拉及藥液的刺激作用,引起肛門局部肌肉緊張,肛門內括約肌痙攣,換藥時疼痛劇烈;肛周膿腫患者不僅受到來自手術后傷口本身疼痛的折磨,而且必須面對長期換藥操作所帶來的痛苦,且治療操作時較靜息狀態(tài)下產生的疼痛更加明顯[3]。如處理不當,將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進食和睡眠,降低機體抵抗力,最終延緩創(chuàng)面愈合,降低治療效果,老年患者甚至會誘發(fā)血壓升高、心動過速、心律失常等[4]。臨床上肛周膿腫術后疼痛多使用藥物鎮(zhèn)痛,如硬膜外鎮(zhèn)痛泵給藥、口服給藥、靜脈給藥、局部給藥,但在長達數(shù)十天的傷口愈合期雖有效果,但肝腎損害等毒副作用不可避免,且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我科致力于肛腸疾病的中西醫(yī)診治,在中醫(yī)鎮(zhèn)痛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經皮穴位電刺激技術(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目前一種新型的針灸療法,即運用了經皮神經電刺激的物理治療方法,又結合了穴位的特異性治療,對臨床各種急、慢性疼痛,均具有較強的止痛作用[5]。且其具有鎮(zhèn)痛效應不易耐受、操作簡單、副作用小、無創(chuàng)等優(yōu)點[6]。
在2016年12月—2018年9月期間,我科將80名硬膜外麻醉下肛周膿腫切開掛線術患者,分為觀察組予經皮穴位電刺激大腸俞穴和白環(huán)俞穴;對照組術后病房口服藥物鎮(zhèn)痛。于術后8h、術后24h、48h分別觀察療效指標:疼痛評分、睡眠質量、術后當天曲馬多的注射數(shù)量。臨床觀察中發(fā)現(xiàn)經皮穴位電刺激大腸俞、白環(huán)俞穴對肛周膿腫術后鎮(zhèn)痛有一定的臨床療效?,F(xiàn)匯報如下。
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9月來我院治療的80例肛周膿腫手術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45.17±9.01)歲,平均病程(7.22±1.75)d;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43.21±8.05)歲,平均病程(7.81±1.35)d。納入標準:符合席作武等人研究中采用的標準[7],常規(guī)行硬膜外麻醉下肛周膿腫切開掛線術的患者。排除標準:排除已妊娠或準備妊娠的婦女、哺乳期婦女,術前24小時服用鎮(zhèn)痛藥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患有其他器官重大疾病者,神經系統(tǒng)病史者,選穴部位皮膚有破損、瘢痕或感染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術前6小時禁食禁水,術前2~4小時清潔灌腸,術前30分鐘圍手術期心理輔導,術前排空腸道,術前即刻采用肛周備皮。術后兩組患者24小時內禁便。治療期間,患者禁食刺激性食物,禁止煙酒,作息規(guī)律,清淡飲食。術后常規(guī)給予創(chuàng)口抗感染干預,每日換藥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經皮穴位電刺激干預,具體操作如下:術后第1天對患者的大腸俞穴、白環(huán)俞穴進行穴位電刺激治療,采用疏密波2/100Hz,治療30分鐘,除術后當天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1次,術后第1天起每日2次,連用4天。
于術后8h、術后24h、48h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分:即10cm標尺正反面各有“0~10”的標度,從“0”到“10”疼痛程度依次加重;觀察手術后當天兩組患者曲馬多的注射情況;于術前、術后,對兩組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分:0分睡眠好,1分睡眠欠佳,2分睡眠受影響,3分徹夜難眠,得分越少表示睡眠質量越好。
使用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比較,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8h、24h、48h,觀察組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評分(±s)
表1 兩組VAS評分(±s)
注:與術前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shù) VAS評分(分)術后8h 術后24h 術后48h觀察組 40 4.72±0.95 4.69±1.01 4.03±0.86對照組 40 5.66±1.23 5.51±1.27 4.97±1.31 t-3.825 3.196 3.794 P-0.000 0.002 0.000
手術后當天,觀察組患者共12例需注射曲馬多,注射率為30.0%,對照組患者共14例注射曲馬多,注射率為35.0%,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28,P=0.633)
術前、術后1d,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d,觀察組的睡眠質量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術后1d 術后3d觀察組 40 0.52±0.11 1.87±0.42 0.82±0.21對照組 40 0.49±0.06 1.93±0.52 1.33±0.47 t-1.514 0.568 6.266 P-0.134 0.572 0.000
肛周膿腫是肛腸科常見疾病,該病主要是由病原菌感染所致。近年來,肛周膿腫發(fā)病率呈攀升趨勢,肛周膿腫切開掛線術在臨床廣泛開展,因手術部位的特殊性,肛門區(qū)域神經豐富,肛管齒線以下屬脊神經支配,痛覺非常靈敏,術后疼痛常常伴隨著患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延緩創(chuàng)面愈合。臨床上肛周膿腫術后多使用藥物鎮(zhèn)痛,雖有效果,但用藥時間長,肝腎損害等毒副作用不可避免,且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針刺與電針治療術后鎮(zhèn)痛效果良好,但這兩者均屬于侵入性操作,有感染和出血的風險,病人的耐受度較差。經皮穴位電刺激保留了針刺和電針的刺激特點,同時克服了針刺和電針在肛周操作的不便,避免了針灸針刺入時的疼痛。經皮穴位電刺激作為中醫(yī)經絡理論和現(xiàn)代醫(yī)學相結合的產物,主要是根據(jù)病情需要選擇合理的穴位、加以電針刺達到疏通經絡、麻醉鎮(zhèn)痛的目的[8]。白環(huán)俞穴位下分布著臀下皮神經,第三、四骶神經后支的外側支及臀下神經;白環(huán)俞穴的這些脊神經分布節(jié)段與肛門周圍游離神經末梢所屬的脊神經分布節(jié)段相鄰近。大腸俞穴和白環(huán)俞穴兩穴合用,具有清熱利濕、疏通經絡、化瘀止痛、調理臟腑的作用。經皮電刺激大腸俞穴、白環(huán)俞穴能夠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效治療肛周疼痛,同時符合近處取穴的原理。
綜上所述,皮穴位電刺激治療可減輕肛周膿腫術后患者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