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XT 趙增寶 張建偉(濰坊市計量測試所)
采用常規(guī)寶石學測試以及傅里葉紅外光譜儀、X熒光能譜儀測試手段對一件“清代”翡翠的寶石學特征進行系統(tǒng)研究。結果表明,此“清代”翡翠是處理翡翠,經過酸洗注膠染色處理,俗稱B+C貨翡翠,綠色染料不含鉻元素;從側面證明其年代并非清代,是近45年的現(xiàn)代人工處理品。
翡翠是以硬玉為主的多種細小礦物組成的礦物集合體。它的主要組成礦物是硬玉,次要礦物有綠灰石、鈉鉻輝石、鈉長石、角閃石、透灰石等,其中綠灰石在有些情況下會成為主要組成礦物[1]。翡翠作為玉石使用,已有三百年的歷史,其通靈欲滴的綠色是一種極具生命力的顏色,細膩潤透的特性十分符合國人的審美觀,在國人心中有特殊的地位。翡翠文化的形成于清中晚期[2],在慈禧太后和宋美齡時期分別達到過高峰,這兩個時期的“老”翡翠物件受到收藏界狂熱的追捧。然而,老翡翠行業(yè)中也充斥的大量的現(xiàn)代仿品,比如注膠染色處理的翡翠,俗稱B+C貨翡翠,使很多老翡翠收藏愛好者上當受騙。
一般來說,經過認證的珠寶檢測機構對珠寶玉石成分和處理方法的檢測技術已經很成熟,但是都不具備判定其年代的能力,然而,有些成分和處理方法的鑒定結論,可以作為其判斷年代的一個有力證據,比如翡翠的注膠染色處理結論。李建軍[3]等研究表明翡翠B貨和B+C貨翡翠自誕生到被發(fā)現(xiàn),不會早于上世紀70年代,如果翡翠制品確定為B貨或者為B+C貨,該樣品加工時間一定不會屬于明清或者民國,而是近45年內的現(xiàn)代產品。筆者從古玩市場,購得一件“清代”翡翠鐲,如圖1,并對其進行寶石學特征研究。
表1中,樣品表面蠟狀光澤以及反射光下表面具有蛛網狀紋路、長短波下具有強烈的白堊藍熒光,表明樣品可能經過酸洗處理,是否經過注膠處理,還需紅外光譜儀進一步驗證;放大觀察中,顏色呈絲網狀分布,裂隙中有色素點殘留,表明樣品經過染色處理。吸收光譜中紅端(600~700nm),沒有明顯吸收,表明此樣品的吸收光譜中沒有鉻元素的吸收譜線,即此樣品的翠綠色,并不是鉻酸鹽染料染色。(天然翠綠色具有紅光區(qū)末端三條間隔排列的吸收線690nm、660 nm、630n m;鉻酸鹽染料染色的翡翠具有650nm寬吸收帶[4])
圖1 “清代”翡翠手鐲樣品
圖2 樣品表面的蛛網狀紋路
表1 樣品的寶石學特征
采用布魯克TENSOR 27型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對樣品進行測試,測試條件:透射法,分辨率為2cm-1,測量范圍400~4000cm-1,掃描信號累加為32.測試結果如圖4所示。
圖4表 明 譜 線 在2872cm-1、2926 cm-1、2964cm-1、3038cm-1、3057cm-1出現(xiàn)吸收峰,這是環(huán)氧樹脂中苯環(huán)特有的吸收峰[5],說明樣品經過環(huán)氧樹脂充填處理,俗稱B貨。但是,樣品經過染色處理的特征在紅外光譜圖譜中表現(xiàn)不特征。
圖3 樣品中顏色呈絲網狀分布并有色素點殘留
圖4 樣品的紅外光譜測試圖譜
圖5 樣品的X熒光能譜圖
采用Thermo Quant’X 能譜儀對樣品測試,測試條件:電壓20kv,電流自動,空氣環(huán)境,無濾光片,并利用設備軟件自動尋找元素峰位,測試結果如圖5。
從圖5看出,排除設備銠靶導致的Rh峰,以及其他元素疊加導致的雜峰以外。樣品含有的元素有Si、Al、K、Ti、Ca、Fe等,這些元素與翡翠的主要元素類似。但是,圖譜中沒有Cr元素,說明樣品翠綠色的致色元素不是Cr,即樣品的染色原料不含Cr元素,驗證了樣品非鉻染料染色的結論。
該“清代”翡翠為處理翡翠,經過酸洗、注膠、染色處理,俗稱B+C貨;其經過染色處理的特征,在紅外光譜測試中沒有明顯的特征表現(xiàn);綠色染料中不含鉻元素;該“清代”翡翠的年代并非清代,是近45年以內的現(xiàn)代人工處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