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好著 楊叢森 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當下以新媒體為代表的大眾媒介滲入到我們日常生活,我們從大眾媒介中接受信息,思考、評論、點贊、轉發(fā),實現(xiàn)參與到社會化生活中去。但以官方的、主流媒體建構起來的價值觀也在一次次的反轉新聞中陷入“塔斯托陷阱”,何為真實?受眾可以相信什么?“我們主要通過新聞媒體來了解和理解外在的客觀世界,從而形成一個外在世界的想象圖景,而這個外在世界的真實圖景對于我們是‘摸不著,看不見,難于想象的’。[1]”大眾媒介是反映現(xiàn)實還是建構現(xiàn)實,越來越值得我們思考。
在眾多媒介事件面前,部分媒體為搶占時效、引導輿論,首創(chuàng)首發(f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本應扮演把關人角色的新聞媒體卻變成了輿情源頭和責任主體。不明原因的網(wǎng)絡群體、大眾媒介為博眼球和流量,妄加評議事件,造成不實信息大量傳播,合力將事件的發(fā)展“脫離正常軌道”。從事件發(fā)生到事實完整呈現(xiàn),充斥的海量信息為我們呈現(xiàn)出過度的速食信息和速食文化,在這種被文化工業(yè)抹殺了藝術性和審美性的媒介環(huán)境中,大眾感受到的是精神的空虛和娛樂透支后面對文化荒漠的焦灼[2],大眾接受的信息越來越浮于表面。
真相是受眾想要了解的,也是大眾媒體報道新聞所要呈現(xiàn)的。大眾媒介傳遞出來的標準化的信息也牽引著受眾接受大眾媒介既定的思維,抹殺了其個性,造成輿論失真。大眾媒介“成為文化、社會化、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導力量”[3],聯(lián)系到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觀眾可以按照媒介文本的原初意義去理解信息;也可以將信將疑,對媒介文本中的主導性符碼表示贊同,但同時保留根據(jù)實際情形進行具體調整的權力;還可以背道而馳,站在編碼者的對立面。顯然大眾媒介以符號編碼時就向受眾兜售了意識形態(tài)構建過程中生產的權力關系。
大眾媒介所營造的氛圍總是雜亂無序的,人人參與到社交活動中來,瞬息萬變的世界總是讓人難以捉摸?;魻柕慕浀涿杂∽C了當下媒體社會的現(xiàn)實:“傳媒不是反映‘現(xiàn)實’,而是建構‘現(xiàn)實’”[4]。營造一種媒介文化生機勃勃的景象,讓自由傳播的模式看似繁榮,實則不然。
大眾媒介是傳播大眾文化的最基礎最重要的載體,隨著以微信、微博為主的社交化媒體技術的變革,渠道多元化,內容豐富多彩,信息呈現(xiàn)立體化、社會化,大眾媒介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范圍越來越廣,人人都是傳播主體,裂變式的傳播重構著社會生活,也引領著生活。
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表現(xiàn)出媒介的本真。大眾媒介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我們的感知方式,其所傳遞出來的話語,為我們認識世界、了解社會、與他人相處提供了基礎。在媒介化社會,大眾媒介建構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成為無思想、無主見、無個性的精神盲流,整日沉浸于替代性和虛擬性的滿足之中而不能自拔[5]。大眾媒介傳遞的信息,一方面為大眾的生存提供必要信息,一方面建構了一個復雜的信息環(huán)境,讓受眾甄別和選擇?,F(xiàn)實和媒介建構的現(xiàn)實混為一體,難辨真假。
大眾媒介從事件的本身出發(fā),不經事實核查,處于跟受眾同樣的位置,但通過技術和平臺,粗加工信息,觸及受眾好奇心理,并以此前建構起來的身份認同,發(fā)表觀點,從信息源頭把握話語權,以此達到生產的目的,使得大眾媒介的實踐存在于狹窄的時空之中,隨著時間推移有可能會湮沒在海量信息中,但其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建構起來的話語傳播體系,成為受眾關注的焦點,引發(fā)的相關輿論卻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著受眾。
大眾媒介對傳播速度的過分追求已經成為常態(tài),強調速度的同時深度就有所減弱,真實性也難以保證,技術越來越淪為媒介競爭的重要力量,而不是內容。我們生活在一個速度被神化了的時代,人們已經發(fā)展到更多的是用速度而不是來龍去脈去描述事物的地步[6]。部分媒體為了求快求暴擊,轉發(fā)報道脫離客觀實際的事件,誤導受眾,傳遞虛假信息。在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傳播內容碎片化的今天,“有圖/視頻有真相”已經成為過去式了。事件經過發(fā)酵,通常上一秒看似言之鑿鑿的“新近發(fā)生的事實”,下一秒就有可能被推翻,大眾媒介以高速的時效去支配事件,而不是傳播信息和反映現(xiàn)實。
虛假新聞傳遞出來的價值觀,已經脫離事實本身,但是大眾對大眾媒介傳播的內容傾向于無意識的接受,并信以為真[7]。大眾媒介依賴先進的技術在長此以往的新聞傳播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權威性,為其話語權的主導地位增添色彩,加之官方的認證使受眾加深對其的依賴和信任。在各種信息傳播的第一時間,大眾媒介站出來發(fā)聲,利用話語資源牢牢把握事件的話語權,主導事件,去支配甚至改變事件,從而塑造媒介在大眾心中的形象,使得大眾對媒介話語現(xiàn)成權威。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我們必須意識到,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大眾媒介所建構的“現(xiàn)實”并非真實,大眾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和把握應該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接受媒介帶來信息的同時,加入自身的思考,同時,新媒體社交及時、裂變的傳播特征造成了網(wǎng)民的認知偏差,對此大眾媒介和政府應加強正面輿論引導,營造良好的網(wǎng)絡空間。
大眾媒介通過信息的加工,給受眾提供“現(xiàn)實”圖景,“大眾媒介作為事件的次要解釋人而行事,對從主要解釋人那里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和闡釋?!庇纱私⑵饋淼默F(xiàn)實是媒介意識上的“真實”,大眾媒介具有潛移默化的建構功能[8],受眾需要自我感知“真實”。面對這樣錯綜復雜的媒介時代,政府要加強網(wǎng)絡輿情監(jiān)測,在信息公開中實現(xiàn)與網(wǎng)民的良性互動,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網(wǎng)絡媒體則需優(yōu)化內部運行機制,構建有效的自身監(jiān)管組織,不能因為追求速度而放棄真相,不能為嘩眾取寵而丟棄職業(yè)操守,不能在傳播信息過程中強加標簽;主流媒體要發(fā)揮“把關人”的作用,做到關鍵時刻及時發(fā)聲,理性求真,以新聞專業(yè)主義為追求,做出及時準確的輿論引導。
《文化與社會》中提到“在當代的民主共同體中,支配性的傳播態(tài)度仍然占主導地位[9]。”大眾媒介應改善傳統(tǒng)的傳播體制,強化責任意識。雖然大眾媒介在傳播過程中面對的不僅是權力關系的問題,還面對經濟壓力和社會勢力的禁錮,但媒介融合進程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大眾媒介只有賦予更多的話語權來表達大眾話語和社會傳播的需要,以此來審視社會現(xiàn)實,讓話語真正成為“民主共同體”的話語。結合當下大眾媒介實踐活動,重構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公共領域,通過對媒介事件的選取、文本生產,通過技術來捕捉公眾意識,強化自身社會責任意識,實現(xiàn)社會化互動,為普通大眾建構一個“真實”的現(xiàn)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