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主線,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痹诮逃母锊粩嗌钊氲漠斚拢行W如何結合地域、學校實際踐行立德樹人是一個亟須面對的命題。
“立德”與“樹人”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暗铝ⅰ狈娇伞叭藰洹?,“立德”是前提基礎,“樹人”是“立德”的根本目標。
其實“德”之呈現(xiàn)可謂多樣:大德、公德與私德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庇纱丝梢姡谥行W貫穿社會主體核心價值觀不僅關乎大德,而且切乎公德與私德。教育部也多次要求,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中小學教育全過程。
2017年8月22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已經(jīng)對中小學德育目標、內容、途徑等提出了具體要求,新時代中小學如何“立德”“樹人”?
首先,厘定學校德目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德育工作指南》中明晰了中小學德育的目標與內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中小學要建立因校制宜的德目體系,要做到四個結合:一是要結合習總書記提出的“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標,與時俱進;二是要結合學生的道德成長需要,因生定育;三是要結合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據(jù)需建構;四是要結合區(qū)域及學校德育歷史傳承及現(xiàn)實基礎,秉持鼎新。以此厘清、建構校本化的德目系列,具化學校德育內容。
其次,凸顯學校課程主陣地。充分發(fā)揮國家、地方及校本等各級各類課程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價值:一是讓德育學科課程入腦入耳入心;二是在學科課程中有機滲融德育內容;三是因地、因校開發(fā)地方及校本德育課程,讓多元課程凸顯立德樹人的功能。
第三,優(yōu)化校本德育實踐邏輯。實踐體驗是踐行立德樹人的基本途徑,讓學生于“景”生情,于“境”共情,于實踐中體認,于生活中習得,以“知”促“行”,以“行”促“知”,進而知行合一,讓“德”于知、情、意、行中“習與智長,化與心成”。漸進優(yōu)化學校的德育實踐邏輯:一是課程教學的多元化實踐,二是德育陣地的有效性實踐,三是德育的社會化延伸實踐,藉此不斷拓展德育實踐的范圍,創(chuàng)新德育實踐的載體,整合德育實踐的資源,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校高效德育場域與德育協(xié)同“資源鏈”。
第四,創(chuàng)新學校德育評價。德育評價一直是學校德育面臨的挑戰(zhàn)與難題。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校本化的德育評價創(chuàng)新,諸如開展德育過程評價、動態(tài)及時評價、增值評價及多主體交互評價等多元、多樣評價方式與策略,讓評價激活學生道德內化的動力。
另外,彰顯學校的文化魅力。讓學校的物質、精神、活動、制度及課程等文化中內隱的德育元素,隱性的育人課程等融情滲理,于無痕中散發(fā)出內隱、穩(wěn)定的育人效能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