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征 周口師范學院
紀錄片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若干個時代,它起源于電影,被格里爾遜引入到電視領域,實現(xiàn)了自我的涅槃,到了如今,新媒體咄咄逼人,從新媒體中誕生的新的影像形式正在蠶食所有傳統(tǒng)影視樣式的生存空間,2017年火熱的短視頻和2018年爆火的“Vlog”,這些新視頻類型,以其裂變式的受眾增長速度,正在瘋狂的榨取年輕人的時間和精力,如何在這樣的時代下,積極轉型,在語境下找到新的策略,完成傳媒媒介的跨越成為了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當年從電影到電視的跨越讓紀錄片保留了火種,并在90年代熊熊燃燒,我想這次也不會例外。《如果國寶會說話》可以看作是這樣一次嘗試,它開始真正的把自己融入到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中去講故事。而不是像之前的紀錄片對新媒體的應用僅僅停留在營銷宣傳上,究其本質依然是電視產(chǎn)品。那《如果國寶會說話》對敘事策略進行了那些適應性調整呢,作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如果國寶會說話》之前央視還有沒一個此類的紀錄片,每一集的長度僅為5 分鐘。選擇5 分鐘的時長,一方面跟導演的創(chuàng)造理念有關,這部作品計劃用100集來簡述來自全國各地的100 個文物的故事,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攝制組奔向全國各地去尋訪,拍攝了我國上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以及五十余處考古遺址,千余件文物,最終精選出了100 個文物。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分集策略,依據(jù)時代或地域來將文物進行組合的話,每一集會出現(xiàn)大量的文物,這樣每個文物反而都很難得到突出。于是導演組就把每集的時長定為5 分鐘,這種定位一方面符合了導演的最初期待——拍出文物的個性,另一方面也暗合了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特征。在新媒體時代,碎片化是一個常常被提出的詞,每天都要接收海量信息的我們,注意力變得空前的分散,長時間的去關注一件事情變得越來越難了。如何在受眾主力力消耗殆盡之間完成信息的傳達呢?最好的辦法無疑是減少片長。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網(wǎng)絡劇的時長都是5 到15 分鐘,如《屌絲男士》、《萬萬沒想到》等網(wǎng)絡劇,當然隨著電視劇整體的遷入網(wǎng)絡媒體,網(wǎng)絡劇發(fā)展的受到了較大的沖擊,時長也慢慢跟一般電視劇一致。但在此時,短視頻又興起了,這種創(chuàng)造樣式更短小,也更具殺傷力。由此可見新媒體時代下視頻的長度逐漸縮短已經(jīng)形成主流之外的另一條河流了?!度绻麌鴮殨f話》這種5 分鐘的時長設置,無疑迎合了這種趨勢,使視頻能夠在受眾注意力強度最高的時段對受眾傳達信息。
《如果國寶會說話》的受眾目標是1995—2010 出生的所謂“Z 世代”用戶。這些人在新媒體時代長大,而且正在成為最有活力的受眾群體,也是新媒體時代最重要的參與者和中堅力量,只有把握了這群人的收視心理,才能夠在新媒體時代殘酷的媒介戰(zhàn)爭中生存下來。
這一代人成長在物質條件豐富的時代,自幼衣食無憂,能夠享受到較好的教育,注重自我的個性伸張,對事物又自己的判斷和品味??梢哉f這是一群不那么容易被討好的觀眾。如何創(chuàng)做出符合他們口味的紀錄片呢?獨特的解說風格是重中之重,解說詞作為文字語言往往會有更好的傳播效果,解說詞中金句、秒詞,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中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當年《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與其創(chuàng)造的“舌尖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些金句秒詞在網(wǎng)絡傳媒中往往會形成各種各樣全新的話題,并裂變式的將作品的口碑傳達出去,以吸引更多受眾?!度绻麌鴮殨f話》的解說詞新穎而獨特,文藝又實在,深刻又接地氣,如《人頭壺》這一集中的“我們凝望著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顆心跨越時空,望見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剎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边@樣詩意化的解說詞非常符合年輕受眾的審美需求,在年輕人口中相互傳播,很好的擴大了作品的而影響力。又如“從高貴,到不祥,再到呆萌,貓頭鷹一直就是那個貓頭鷹,但是人心變了好多回了。”其語言平實、口語化,其中“呆萌”這個網(wǎng)絡流行語的使用,無疑能打動年輕觀眾,在嚴肅歷史題材的紀錄片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詞匯,這種“反萌差”引發(fā)了較大的正面討論,筆者在B站觀看這部作品時,此處很多受眾都發(fā)了彈幕來表達自己的認同。接近年輕人,用年輕人熟悉的詞匯,喜歡的樣式去遣詞造句,書寫解說詞是《如果國寶會說話》能在年輕受眾心中形成良好印象的重要原因。它對解說詞網(wǎng)絡化、年輕化改造無疑會給新媒體時代下的紀錄片一些啟示。
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最大的區(qū)別之一就是互動性。在新媒體的語境下,一方面給予所有人參與的機會,網(wǎng)絡評論和彈幕,讓這種互動快捷而自由。而且由于網(wǎng)絡世界中人們更容易剝離現(xiàn)實社會賦予人身上的差異,人與人的交流更加平的。在這樣的媒體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習慣于平等的交流,也就更排斥自上而下的灌輸。而長期占據(jù)話語權的傳統(tǒng)媒體,并沒有平等與交流的經(jīng)驗,這也是會什么很多傳統(tǒng)媒體置辦的新媒體很難獲得成功的原因,兩種創(chuàng)作邏輯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導致不管怎么做,產(chǎn)生的作品中總與傳播環(huán)境格格不入。而《如果國寶會說話》則采取了平等的姿態(tài)來進行創(chuàng)作,其敘事策略如下:
1.拋棄以往單視角的敘事模式,大膽的采用了雙重視角,如簡述匈奴歷史的《鷹頂金冠飾》這一集,一般的紀錄片片都會從漢人的角度去講述故事,而該片除了漢人的角度外又從匈奴人的角度去討論兩族的戰(zhàn)爭,解說如下“我頭戴金冠,身披金甲,草原就是我的帝國……但是如果遭遇災年,他們(中原人)好像存了不少吃的”,這種多重視角的敘事方式,沒有從一方的立場出發(fā)強行像受眾灌輸想法,除了可以引導受眾以不同的世界來看待歷史外,也讓受眾感受到了話語權的回歸。
2.在視聽包裝上迎合受眾的喜好?!度绻麌鴮殨f話》的包裝看起來簡潔但其細節(jié)非??季?,如《戰(zhàn)國嵌錯宴樂攻戰(zhàn)紋銅壺》這一集中運用了大量的動畫效果,當我們看到作品最后時發(fā)現(xiàn),前面所有的動畫形象都是從戰(zhàn)紋銅壺的銘文中提出并在創(chuàng)作的,這種創(chuàng)作細節(jié)增加了作品的品質。另外,在創(chuàng)作中導演組在不同分集中還結合主題使用了很多符合年輕人喜好的設計,如作品中大量電子音樂的而使用,部分劇集還出現(xiàn)了拇指戲、科幻感強烈的畫框、倍速聲音等設計。
3.注重故事的包裝。紀錄片的故事化已經(jīng)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如果國寶會說話》用一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法去講述故事。每一集每一個文物都被賦予了故事和生命,每一個故事都被精心打造,而且都會提出一個能夠觸動人心的關鍵詞,如集《曾侯乙編鐘》這一集,使用了1986年中國唱片總公司當年的解說錄音,這一集表面上是講曾侯乙編鐘的故事。但當1986 解說員字正腔圓充滿時代感的聲音出現(xiàn)時,加之背景中曾侯乙編鐘奏明聲,兩個歷史的聲音融合在了一起,讓我們感受到了,我們在記錄歷史的同時,也終究會成為歷史,它包含了對古老文物的贊嘆,也有對做文化保護工作的前輩們深深的崇敬?!度绻麌鴮殨f話》充滿設計感的故事提供了作品的深度與品味,增加了作品的粘合度。
蘇聯(lián)紀錄片大師維爾托夫曾說過“紀錄片是將現(xiàn)實的片段組成有意義的震撼?!边@一觀點影響深遠,直至今日大多數(shù)紀錄片導演仍然恪守著這一原則。詼諧的語言,巧妙的包裝這些只是手段,對于紀錄片來說,通過對現(xiàn)實的組接和重構,找尋隱藏在生活中的哲理和真諦,并將這些意義傳遞跟觀眾才是最重要的。紀錄片既要擁抱新媒體,又絕不能失去自己的本性。《如果國寶會說話》在樣式創(chuàng)新的同時,保持了紀錄片一貫的堅持,在詼諧中包含深刻,巧妙的傳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核。
正如解說詞中所說的“有了甲骨文,中華文明就有了記錄與傳承的工具,經(jīng)過演變傳承,從祖先的心里流傳到我們指尖,從此,從個體到族群,所有的情感,知識,思想,經(jīng)驗,通過文字,一代代流傳下來,中華文明得以塑造和傳揚。”將沉重的歷史以一種新的樣式記錄下來,在新媒體時代下,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們,正在用新的傳播媒介,捍衛(wèi)者我們的歷史和文化,讓年輕人永遠知道我們的根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