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宇芳,姜春梅
(吉林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吉林吉林 132022)
日語泛讀課程是日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基礎課,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閱讀速度、培養(yǎng)閱讀興趣,加深對日本社會文化的了解,擴大詞匯量。同時,閱讀類題型無論是在日語專業(yè)四、八級考試還是在國際日本語能力測試中都占有較大的比例,占據(jù)比較重要的位置。傳統(tǒng)的日語泛讀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大多采用翻譯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課堂上大體經歷教師講解生詞語法、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學生閱讀翻譯、教師講解疑難點、做課后習題等步驟。在教學中,教師以講完課文內容為目標,為了掃除閱讀障礙和檢驗學生是否讀懂課文,會占用較多時間講解生詞、語法,組織學生閱讀、翻譯。不重視文化背景的導入、忽視對文章整體結構的把握和閱讀方法的傳授。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參與教學過程,失去學習興趣,使閱讀成為一件苦差事。這大大背離了泛讀課本來的目的,失去了開設泛讀課的意義。如何實現(xiàn)日語泛讀課程的教學目的,并提高學生在日語考試中閱讀題的答題能力,是擺在日語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首先需要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應“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即應注重閱讀方法的傳授和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而不是具體某篇課文的講解完成。下面以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法為例探討日語泛讀課程的優(yōu)化。
首先,教師要從學生的閱讀體驗出發(fā),以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為目標,合理安排授課流程。站在學生的角度,面對一篇一無所知的文章的時候,他們是沒有閱讀期待的。教師應注重背景文化知識的導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閱讀期待??梢詮奈恼碌念}目、作者、文章出處等信息入手,向學生介紹這些背景文化知識。
其次新單詞和語法的講解要做到簡明扼要。單詞以原文短語或者實用短語形式出現(xiàn),語法只講授原文句子中的基本含義,不做其他含義等進一步擴展。
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把課本上針對文章內容提問的習題,融入備課環(huán)節(jié),授課時教師事先給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強調自上而下的閱讀策略,以篇章整體為主,以學生讀懂文章、增長相關社會文化知識為目標。另外,由于一般日語泛讀教材都附有中文譯文,課堂上不必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而是帶領學生分析長難句或重要段落。
課后習題部分。重視章主旨等涉及內容理解的題目,以此強化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同時鍛煉學生的日語表達能力。詞匯語法題,核對答案后,無異議的不再講解,有異議的題目重點講解。
另外,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閱讀技巧的導入。使學生了解日語的敘述文、描寫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各種體裁文章的特點,針對不同體裁采取不同閱讀方法。注重整體文章結構、確定段落的主題句、歸納文章主旨。關注文章中的指示代詞和接續(xù)詞,確認指示代詞指代的內容,根據(jù)接續(xù)詞本身含義判斷前后句關系、將前后文融會貫通。
以學生為主體,首先應該了解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對本課程的期待、并收集學生的閱讀困難。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對本課程的期待。并共同探討為了實現(xiàn)這種期待,師生需要共同做哪些努力。了解學生閱讀困難產生的原因,是由于生詞語法量不夠導致的閱讀困難,還是不適應日式思維導致的跨文化理解能力缺失,或者是平時做閱讀題太少不適應日語閱讀題型。以日語能力測試不同等級水平考試的閱讀題來測試學生閱讀水平,并做好記錄。根據(jù)學生水平,幫助學生列出閱讀計劃、推薦閱讀讀物、或者給出閱讀任務。
一般認為閱讀過程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替運用式三種模式。按照字、詞、句、段落、篇章,這樣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體的閱讀策略就是自下而上的閱讀策略。日語泛讀課程如果過多采用這種模式授課,會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與此相對的是自上而下的閱讀策略,即讀者利用已有的知識,根據(jù)讀物的部分材料如標題、插圖等,推測文章內容,思考文章整體所要表達的意思。這樣的閱讀模式類似人們用母語閱讀,讀者不去糾結于不認識的生字、詞,而是希望通過閱讀獲得自己所需信息、證明自己推測的觀點。由于泛讀教材中的文章,生詞量和語法量較大,學生也缺乏必要的日本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所以教師應注重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閱讀模式的有機結合。
關注學生閱讀過程,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時間觀念,是提高閱讀效率、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前提。因此,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閱讀時,給自己規(guī)定閱讀時間,在規(guī)定時間內,不受打擾地閱讀文章、完成答題。另外,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每當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閱讀時,會有一些不良的閱讀習慣。例如,一遇到生詞就立即查字典,把句子翻譯成漢語后理解著讀,用手指指著逐字逐句讀、出聲讀等等。這些習慣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們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效果,教師應及時糾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在教師明確了“授之以漁”的觀念、學生有了要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意識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提高日語泛讀的授課效果?筆者認為以下兩方面內容不容忽視。
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將枯燥的內容,以圖片、音視頻等直觀立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其次,將文章中抽象的內容,以圖形、圖表等方式呈現(xiàn)出來,一目了然,方便學生理解。再次,將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或者閱讀題,直接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出來,在課堂上實時閱讀,隨學隨練,能夠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要想真正提高閱讀水平,只靠課堂上的學習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有不少學生對于課后讀什么感到無所適從;也有的學生有了閱讀目標,卻由于沒有監(jiān)督而遲遲不去付諸行動。為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建立適合學生水平的網(wǎng)絡閱讀題庫。以該校為例,學校引入了超星泛雅平臺,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制作題庫,供學生練習。平臺會自動統(tǒng)計有哪些學生做題,做題的正確率如何。
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其目的是改進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通過對日語泛讀相關學術論文進行調研,筆者總結日語泛讀課程中可采用的形成性評價方式包括:課堂活動評價、隨堂測試、學生閱讀檔案、讀書報告會等。其中課堂活動評價以及隨堂測試是廣泛采用的方式,在這里不做贅述。需要特別介紹的是學生閱讀檔案的建立。以往的形成性評價大多是站在教師的角度單方面考查學生,很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建立屬于自己的閱讀檔案,檔案內容可以包括:網(wǎng)絡閱讀題庫做題記錄、課外閱讀讀書筆記或讀后感,以及其他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升有幫助的學習記錄。教師可以定期檢查和批閱閱讀檔案,掌握學生的閱讀狀況,進行有效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