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敏
(本溪滿族自治縣中醫(yī)院兒科,遼寧 本溪 117100)
皰疹性咽峽炎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其特征是急性發(fā)熱和喉嚨痛,主要由柯薩奇病毒和腸埃希病毒感染引起。它在兒童中具有高度傳染性,發(fā)病率很高[1]。在發(fā)病時,在患者的軟腭,咽和扁桃體的后部可見紅色微弱斑點,并且周圍存在特征性的囊泡狀皮疹或白色丘疹。大多數(shù)是輕度病例,有自限性(1~2周)。出現(xiàn)咽部疼痛、流涎、惡心、厭食、灰白色皰疹以及急劇高熱等大多是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癥狀[2]。本研究旨在探討開喉劍聯(lián)合肌內注射干擾素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對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50例皰疹性咽峽炎患者進行了一項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對癥治療,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患者123例,觀察組患者127例。所有患者中年齡2~18歲,平均年齡(12.51±0.73)歲。病程1~5 d,平均病程為(1.54±0.76)d;對照組123例患者中,60例男性,63例女性,年齡3~18歲,平均年齡(13.77±0.73)歲。病程2~5 d,平均病程為(1.82±0.49)d。觀察組127例患者中,67例男性,60例女性,年齡2~16歲,平均年齡(15.38±0.34)歲。病程2~8 d,平均病程為(1.92±0.69)d。所有患者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嘔吐、咳嗽、發(fā)熱、流涎以及心肌普酶增高,口腔黏膜出現(xiàn)灰白色皰疹等,符合皰疹性咽峽炎的臨床診斷標準。該研究獲得了所有患者家屬的知情同意,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間的基礎數(shù)據(jù)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對癥治療,對照組為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使用開喉劍(國藥準字Z20026493)治療,方法為3次/天,治療5 d為1個療程;觀察組為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肌內注射干擾素(國藥準字S20010008)進行治療,方法為0.8~1 μg/(kg?d),日1次,肌內注射,連用5 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本研究于治療療程結束后統(tǒng)計患者的退熱時間、流涎消失時間、咽痛消失時間、皰疹和潰瘍消失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用SPSS20.0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s)表示,計數(shù)資料(%)表示。均具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的比較(d,
表1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的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發(fā)現(xiàn),aP<0.05,差異顯著
對照組 123 3.34±0.24 3.37±0.42 3.72±0.24 5.43±0.31觀察組 127 1.51±0.28a 2.21±0.33a 2.15±0.14a 3.25±0.23a
觀察組退熱時間、流涎消失時間、咽喉痛消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和潰瘍發(fā)生率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皰疹性咽峽炎主要是通過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播的高度傳染性兒科疾病。若治療不及時,會引起各種疾病,給患者造成身心傷害。開喉劍對甲型流感病毒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顯著抑制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的生長。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銅綠假單胞菌,枯草芽孢桿菌和變形桿菌具有明顯的抗炎鎮(zhèn)痛和解熱作用[3]。是廣泛應用于臨床的治療小兒皰疹咽峽炎的常用藥物,且粉質細膩,易于吸收,很好的應用于臨床。干擾素是一種廣譜抗病毒劑,不會直接殺死或抑制病毒,但主要通過細胞表面受體產生抗病毒蛋白。它還增強自然殺傷細胞,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活力,從而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和增強抗病毒能力。干擾素是一組具有多種功能的活性蛋白質,由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4]。它們具有廣泛的抗病毒,細胞生長和分化,對同種細胞的免疫功能和其他生物活性的調節(jié)。干擾素是由病毒或其他病原體刺激的宿主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可抑制DNA和RNA病毒。臨床研究表明它對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很好的療效[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退熱時間,流涎消失時間,咽喉痛消失時間,皰疹消失時間和潰瘍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結果表明,開喉劍聯(lián)合肌內注射干擾素可有效治療皰疹性咽峽炎。
綜上所述,開喉靈劍聯(lián)合肌內注射干擾素治療皰疹性咽峽炎的臨床療效顯著,患者臨床癥狀緩解較快,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對較低。是兒童單純皰疹性咽峽炎的理想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