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文
(廣東省肇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肇慶市 526020)
B超引導下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術是一種在B超引導下把導管經手臂的外周靜脈穿刺到達靠近心臟的大靜脈技術[1]。該技術能夠避免化療藥物與手臂靜脈的直接接觸,有效防止血液沖稀化療藥物及藥物對血管的刺激,使其在腫瘤患者化療中被廣泛應用[2]。然而,腫瘤患者易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出現(xiàn)焦慮和抑郁情緒,且化療過程中患者極易出現(xiàn)副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信心,從而影響化療效果和PICC術的穿刺成功率[3-4]。激勵式心理護理能夠持續(xù)激發(fā)患者的信心,調整其心理狀態(tài)[5]。本文回顧性分析了行B超引導下PICC術的92例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激勵式心理護理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行B超引導下PICC術的92例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6例。納入標準:(1)均診斷為腫瘤患者,且需行PICC術進行化療;(2)符合B超引導下PICC術的指征;(3)生命體征穩(wěn)定者;(4)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1)存在意識障礙、精神障礙者;(2)拒絕接受治療者;(3)有凝血障礙者。本研究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患者均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對照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32~67(49.22±13.52)歲;腫瘤類型:乳腺癌11例,食道癌16例,胃癌6例,肺癌8例,惡性淋巴瘤5例。研究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31~68(49.30±13.68)歲;腫瘤類型:乳腺癌10例,食道癌16例,胃癌7例,肺癌7例,惡性淋巴瘤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穿刺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B超引導下PICC術,具體步驟如下:患者取仰臥位,利用血管B超儀確定血管后,選擇合適的靜脈進行穿刺,并在B超引導下通過穿刺針送入導絲。拔出穿刺針后,把穿刺口擴大,將插管器沿導絲送入,同時拔出導絲,留下插管鞘。然后將導管用生理鹽水沖洗消毒,并對穿刺口進行消毒包扎。最后沿導管注入藥物。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血管評估、穿刺血管管理及預防并發(fā)癥等。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激勵式心理護理干預。其內容包括:(1)置管前:首先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狀況、病情及家庭條件進行評估,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其次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和安慰;最后列舉成功的治療案例,并通過音樂療法、移情易性法緩解患者的焦慮。(2)置管中:穿刺前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全身放松,置管過程中要向患者傳遞正向導向信息,并通過肢體語言分散其注意力。(3)置管后:給予患者心理疏導,每天1次,每次30 min左右,積極解答患者的疑問,同時讓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到護理過程中,鼓勵患者,增強其治療信心。
1.4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一次穿刺成功率、導管留置時間及依從性。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基本依從、不依從三個等級,其中完全遵守和執(zhí)行醫(yī)生叮囑,堅持接受規(guī)范治療判定為完全依從;基本遵守和執(zhí)行醫(yī)生叮囑,能夠堅持治療,偶爾會出現(xiàn)分心判定為基本依從;不遵守和執(zhí)行醫(yī)生叮囑,并不能堅持治療判定為不依從。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如機械性靜脈炎、導管感染、血栓、穿刺點出血等。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導管留置時間比較 研究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為95.65%(44/4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9%(35/4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256,P=0.007)。研究組導管留置時間為(6.17±1.07)d,明顯長于對照組的(4.06±0.82)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616,P<0.001)。
2.2 依從性比較 研究組依從性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4.491,P<0.001)。見表1。
2.3 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3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9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256,P=0.007)。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n(%)]
B超引導下PICC術的開展,標志著護理技術邁上一個新臺階[6]。該技術不僅具有實時引導、全程可見、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而且能夠減少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因此在腫瘤患者的化療中得到廣泛應用[7]。研究表明[8-9],許多腫瘤患者在行B超引導下PICC術時往往擔心自己的病情而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逐漸失去治療的信心,使治療效果下降,治療依從性降低。以往臨床上常采用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進行干預,但在調整患者負性情緒、激發(fā)患者治療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方面做得不到位[10]。
基于上述研究和發(fā)現(xiàn),本文結合臨床實踐經驗,對行B超引導下PICC術的92例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激勵式心理護理在PICC術中的應用價值。結果表明,研究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導管留置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激勵式心理護理通過積極溝通、心理疏導、音樂療法、移情易性法、答疑、家庭參與等方法對患者置管前、中、后的心理進行積極疏導,消除患者對PICC術的疑慮,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從而使患者自覺注意對穿刺部位的保護,延長導管留置時間。本研究中研究組依從性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是由于激勵式心理護理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從而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增加;另外,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提高,使其自覺對穿刺部位進行保護,降低二次穿刺率,延長導管留置時間,從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在腫瘤患者行B超引導下PICC術中應用激勵式心理護理進行干預,能夠明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延長導管留置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