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娟
[內容提要]漢畫像石是中國古典美術的高峰,以蓬勃的生命力影響了中國藝術的發(fā)展史。本文以東漢末年山東畫像石全盛時期的代表作沂南北寨村漢畫像石為例,剖析漢畫像石的藝術表現(xiàn)特征。以線塑形的生命力蘊含于造勢傳神的意象構思之中,不事細節(jié),卻以飛舞靈動的態(tài)勢取勝;故事情節(jié)典型性瞬間的把握與刻畫,將二維畫面的靜態(tài)表達與三維空間和時間流結構為一體,構勢傳神,表意入道。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漢畫像藝術,奠定了中國古典藝術意象表現(xiàn)的基石。
《荀子·天論》中提到“形具而神生”,意指世間萬物的形體、形態(tài)及被賦予的精神意義始終是融通一體的關系。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形神”理論是一個創(chuàng)作方法的命題,更是一個自先秦以來就有的哲學命題。形體、形態(tài)的表現(xiàn)與組合構成的圖景畫面,所承載的不僅是圖形本身的表象意義,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圖形的內容、主題,形態(tài)的結構、組織以及表現(xiàn)手法,共同構成了畫面試圖表達的精神意義和內涵:“形”以構勢、取神而達意,“意”之巔峰謂之“道”,道由形入,通過有形之物被感知,被彰顯,被傳揚,“由形入道”是其要核。
漢畫像石藝術在中國古典藝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象形構勢,不拘一格;形意取神,渾然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獨特的美學價值觀和審美意蘊,也奠定了中國繪畫藝術繼往開來、一脈相承的圖像意義結構模式的完整性。潘天壽有言:“吾國明了之繪畫史,可謂開始于炎漢時代?!?0世紀30年代,魯迅在致友人的信中亦曾寫到:“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唐人線畫,流動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蔽挥谏綎|省沂南縣北寨村的漢畫像石,是中國東漢晚期大型的墓室石刻畫像。墓室用石料280塊,其中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表現(xiàn)內容涉及戰(zhàn)爭、娛樂、宴飲、風俗人情等諸多方面,刀法簡潔明快,用線塑造流美純熟,較之著名的武梁祠畫像石的藝術表現(xiàn)更為生動活潑,充分展現(xiàn)了漢代成熟期雕刻、繪畫藝術的成就,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易經(jīng)》中“賁卦”言“賁者,飾也”,宗白華先生曾指出,“象曰:‘山下有火’。夜間山下的草木在燃燒,火光照耀下,線條突出,是一種美的形象”。漢畫像石以刀代筆,以線塑形,故不事物象細節(jié)的表現(xiàn),而以靈動取勢傳達神韻為勝。以刀代筆,固然使具象的表現(xiàn)力受到局限,但以物象的動勢和姿態(tài)所抽象出的線條勾勒表達其神韻,卻是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在中國美術史中呈現(xiàn)并發(fā)展起來的獨特表達方式。漢畫像石上承戰(zhàn)國繪畫之風,在簡潔的粗線條輪廓的勾勒中展現(xiàn)整體形象的飛揚流動,在貌似靜態(tài)的瞬間凸顯活潑跳躍之態(tài)與動蕩磅礴之勢。其以線塑形的表現(xiàn)手法在繼承戰(zhàn)國時期線條表現(xiàn)力的基礎上有了明顯的突破。
沂南北寨村漢畫像石中有一幅攻戰(zhàn)圖。圖中駕車之馬一馬張口驚愕,前蹄緊收;一人緊握繩索,順勢后仰。馬奔騰時四蹄飛張,馬躍進時肌肉緊繃,漢畫像石僅用線條已將畫面的韻律與節(jié)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正是在線條粗細、深淺、疾緩的消長、變化之間,漢畫像石的創(chuàng)造者們發(fā)揮了無窮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出富有生命力的線之舞。如若按黑格爾“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來看,漢畫像石已不同于西方凝固的音樂,而是真正流動的音樂,是線的音樂。
以線構勢,是漢畫像石超越單純物象表達的象形意蘊。沂南北寨村漢墓中有一組馬術表演畫像石(圖1),馬配鞍,腹下系長纓;一人立于馬上,上身赤裸,身體微微前傾,左手持鞭,右手持曲柄幢;馬昂首飛奔,嘴半合,蹄高抬,尾飛揚。盡管從人物的面貌來看,沂南北寨村漢畫像石還缺少細節(jié),更談不上個性化的表達,但線條的細致刻畫成功地實現(xiàn)了靜中顯動的藝術表達??鋸埖男误w姿態(tài)、手舞足蹈的動作經(jīng)由線條完美呈現(xiàn),這就使繪畫這種靜態(tài)的空間藝術獲得了轉變?yōu)閯討B(tài)的時間藝術的可能,進而轉化為心理的或是時空的審美趣味。
圖1 馬術表演(沂南北寨村漢墓畫像石拓片)
圖2 攻戰(zhàn)圖(沂南北寨村漢墓畫像石拓片)
早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已用染成紅色的石珠、牙齒來做飾品。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朱墨刻、畫的痕跡。漢代人稱繪畫為丹青,大抵因為丹青已是當時主要的繪畫顏色。但漢代畫像石中線條居于主要地位,色彩則處輔助地位。漢畫像石重線條的特點直接影響了中國藝術的古典美?!爸袊诺淅L畫不重認識功能強的色彩,而重表情功能強的線條?!睆倪@一角度出發(fā),我們就不難理解謝赫的“應物象形,隨類賦彩”之說和“畫圣”吳道子“落筆雄勁,而傅彩簡潔”之為,進而可以說中國的藝術是以線塑勢的藝術,西方的藝術是以色造型的藝術。
周來祥先生曾說,與西方相比,“中國古典藝術中的時空觀念更富主觀性和自由性,更強調時間意識和動態(tài)觀念”。以時間軸的關鍵點和情節(jié)的典型性瞬間塑造,是漢畫像石構勢傳神的點睛之筆。在山東漢畫像石中表現(xiàn)人物打斗或人與獸搏斗的畫面極多(圖2)。風起塵揚、聲震如天的緊張感,皆通過漢畫線條雄健的骨法完美呈現(xiàn)。線條或急或緩,急筆氣勢磅礴,緩筆逶迤婉轉;線條或細或粗,細線如游絲,飛揚的胡須、瞪圓的雙眼刻畫傳神;粗線延宕綿延,勾勒衣紋,顯出衣物的質地與厚薄。其勢其神借助線條的張力,簡疏勾勒間,呈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蓬勃的力量與生氣。
圖3 晉靈公縱犬咬趙盾(沂南北寨村漢畫像石拓片)
圖4 拴馬圖(沂南北寨村漢墓畫像石拓片)
在晉靈公縱犬咬趙盾的畫像石中(圖3),左側榜題書“晉靈公”,佩劍、高冠。畫面中他左手拉滿弓弦,抬起右腳,邁開大步,身體微微前傾,似步步緊逼。趙盾一臉驚恐狀,左手握利劍,右邊衣袖后揚,高抬起右腳做后退狀,躲避晉靈公放出來的獒。衣帶、裙裾的飛揚助推了人物動勢,線條流利,回旋自如,勾勒出故事情節(jié)的這一瞬間,成為典型性而又富于孕育性的瞬間,即富于暗示性的、既包含過去也暗示未來的此刻瞬間,展現(xiàn)由靜態(tài)直達動態(tài),及至貫穿時間邏輯的運動態(tài)勢,將力量與速度的流動寓于畫面的構勢之中。
漢畫像石的構勢之韻還蘊藏于散點透視的構圖之中。“以主觀心理之大,觀宇宙山川之小,以游動透視自由地邊走邊看,自由地變換俯視、仰視、平視的各種視角和方法。”這種游走于創(chuàng)作者內心的視覺意象構圖,物象的形體、形態(tài)為造勢傳神所需,結構之主次,位置之前后,體量之大小,錯落疏密間,帶動著觀者的視覺關注點,為激越緊張的畫面情節(jié)推波助瀾。正如劉海粟先生所說:“我覺得中國畫的最大特征,就是一個‘意’字,所以古人一談作畫,便要提‘意在筆先’這句話?!狻郑膬热莺軓V,具體地說,一張畫的構圖、取景,造型的準確與傳神,情節(jié)的安排與細節(jié)的描寫,使整個畫面能產(chǎn)生一種‘音樂感’、‘文學感’,都要在‘意’字上下功夫?!?/p>
圖5 豐收宴享圖
圖6 貓捉老鼠(沂南北寨村漢墓畫像石拓片)
沂南北寨村漢墓有一幅牽馬圖的漢畫像石(圖4),畫中三個馬夫手持馬具,說著話前后簇擁而行,拴在石柱上的馬尾巴翹起,排下馬糞。除了沂南北寨村這則有趣的漢畫像石外,滕縣龍陽店的漢畫像石中曾出現(xiàn)過積肥撿糞圖,一人立于馬后,一手執(zhí)箕,一手執(zhí)鏟,紀實性的刻畫讓這一生活場景頗為生動。這種古拙的藝術氣息傳遞著飽滿樸實的意境,在熱鬧的現(xiàn)實世界刻畫中滲透著漢代人生意盎然的人間樂趣。稍晚時代的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所提出的“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便是這種突出心與物、形與神結合的寫照。
以線條為主的繪畫手法,既賦予了漢畫像石獨特的魅力,又帶來了某些局限,諸如畫面的刻畫氣勢有余,細節(jié)不足等,但漢畫像石的線條正是靠情節(jié)的展現(xiàn)、瞬間的捕捉、力量的釋放,而非靠細節(jié)的精微描繪致勝,這構成了漢畫像石的古拙之風。沂南北寨村的漢畫像石人物比例的不協(xié)調、動作的過分夸張、姿態(tài)的不合情理之處時有存在,特別是與唐俑、宋畫像磚相比,在技法上還略顯青澀和幼稚,也未有留白或虛實之技巧,但這些卻恰恰突出了它的古拙之氣。這種古拙之氣在線條的生命呼吸之間,無不透著對現(xiàn)世生活濃厚的興趣和對包容、樂觀、進取的現(xiàn)實圖景。
兩漢時期,山東、蘇北及皖北地區(qū)均為經(jīng)濟、文化繁榮的富庶之地,莊園經(jīng)濟的大發(fā)展促進了諸多豪強大族勢力的擴張,冶鐵業(yè)的進步為石材的開采帶來了種種便利。漢畫像石藝術以山東最具有代表性,既有“畫像古樸,八分精妙”的武梁祠(位于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紙坊鎮(zhèn),是東漢晚期的一座家族祠堂),又有奇?zhèn)ス妍?、生動流暢的朱鮪石室畫像(位于山東省金鄉(xiāng)縣城西小李莊東北,是東漢時期的一座墓葬祠堂)等等,成為全國漢畫像石遺存最多的地區(qū)。與豫南、鄂北、蜀中等地區(qū)的漢畫像石不同,山東漢畫像石雖受楚文化影響,有瑰麗的想象和濃厚的神話色彩,但又表現(xiàn)出鮮明的儒家文化烙印。儒家和經(jīng)學在漢代開始流行,特別是從西漢到東漢,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厚人倫,美教化”的文化觀念及重仁、尚義、崇禮、倡孝的儒學色彩在山東漢畫像石藝術中得到凸顯。從春秋時期的孔子到東漢時的董仲舒,儒家思想雖幾經(jīng)流變,但儒家建立在宗法血緣關系之上的重人倫、重世俗、重人事的思想及思維方式,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樣貌,并通過漢畫像石的藝術表現(xiàn)主題得以展現(xiàn)。漢畫像石中的神仙世界不是類似西方宗教中的彼岸世界,而是與人現(xiàn)世生活緊密關聯(lián)、天上人間、二重結構的世界,天上充滿人間的樂趣,人間又是天上世界在世俗空間的展開。
沂南北寨漢畫像石中有一幅“豐收宴享圖”(圖5)。畫面上有牽牛的,有宰羊的,有挑豬的,有掃谷子的,有庖廚中治饌的,有坐而飲酒的,一副忙忙碌碌的生活景象,就連糧倉門外的大雞小雞們,也在爭啄糧食。線條精巧,流動奔放,生動細膩,畫面洋溢著生命之美。沂南北寨村漢畫像石中對現(xiàn)實生活場景和細節(jié)的認真、細致的刻畫,特別是對動物形象活靈活現(xiàn)的描繪的熱情,如圖6所示的貓捉老鼠畫面:桌幾下的貓正對著伏在一角的老鼠呲牙咧嘴,活靈活現(xiàn)的描繪常常讓觀者忍俊不禁,也正是源于漢代人對生的贊頌,對世間生活飽滿的熱情,以及希冀這種生活得以延續(xù)的美好愿望。
《易經(jīng)》中“生生之為易”“天下之大德為生”,及儒家“厚人倫、美教化”、“禮”治天下的思想,讓人世和現(xiàn)實的表達在山東漢畫像石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山東漢畫像石中不僅圣賢忠臣、孝子烈女等歷史故事出現(xiàn)的頻率要高于其他地區(qū),而且漢畫像從求仙、祭祀、狩獵、出行到屠宰、收割、宴飲、百戲,無處不透露著對現(xiàn)世人生的熱情和關注,對此岸存在的贊頌和肯定。這種愉快、樂觀、積極、開闊的氣氛,透過漢畫像石的線條,匯聚成一種對生命之美的禮贊,穿越幾千年的歷史時空,依然鮮活生動。
漢畫像石藝術表現(xiàn)出的生命之美,根源在于貫穿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以宗法血緣為基礎、以長幼尊卑為倫常的政治體制和禮教文化,并與兩漢時期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緊密關聯(lián)。正如王國維先生在《殷周制度論》中所說,殷周文化的交替不僅僅是兩個王朝之間簡單地更換,更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精神的歷史性轉變。儒家是周文化的繼承者與推行者,孔子繼承了周文化素樸的人本主義立場,強調對此在的、現(xiàn)世的、人間化的關注。而“成教化,助人倫”的藝術教化思想,取形達意,不事小節(jié)的表現(xiàn)手法以及伴隨著經(jīng)濟發(fā)達,國事昌隆所帶來的積極進取的上升氣勢,共同鑄就了這一時期畫像石藝術表現(xiàn)的獨特藝術特征。
漢畫像石藝術上承戰(zhàn)國繪畫古樸神秘之氣,下啟魏晉繪畫藝術靈動秀美之韻。以沂南北寨村為代表的漢畫像石象形構勢,取神達意的藝術表現(xiàn)特征,不僅奠定了中國古典藝術意象表現(xiàn)的基石,也以其自由靈動的氣韻傳遞著生命的張力,呈現(xiàn)出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下儒家思想的視覺圖景。
魯迅曾對好友許壽裳說,“漢畫像的圖案,美妙絕倫,為日本藝術家所采取。即使一鱗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贊許,說日本的圖案如何了不得,而不知其淵源固出于我國的漢畫呢”?;赝@古跡斑斑的歷史印痕,思索積淀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發(fā)展歷史中的民族心理結構,尋找凝聚在中國漢畫像石中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品格,找尋創(chuàng)立中國繪畫藝術國際話語體系的歷史支撐和學術資源,是文化傳承與振興的關鍵所在。
注釋:
[1]潘天壽.中國繪畫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16.
[2] [7]魯迅.魯迅雜文書信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302,316.
[3]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351.
[4] [5]周來祥.文藝美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145,159.
[6]劉海粟.黃山談藝錄[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