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昭
高中歷史第一課里,君王夏禹的服飾標配是戴冠冕?!肮诿帷币簿褪恰皠e低頭,皇冠會掉”所說的“皇冠”由“綎”“旒”“纓”等部分組成。我每次看古裝電視劇,就會替皇帝心煩:難道不嫌皇冠前面那幾串珠子晃來晃去擋眼睛?
戴冠冕的OS:不可過分較真
在天子眼前晃來晃去的珠簾,有標準的學名,叫玉藻。關于玉藻的作用,來聽聽皇帝的內(nèi)心戲——“所謂龍顏鳳姿,作為帝王儀態(tài)很重要,不能一蹦一跳地走路,歪歪斜斜地坐著。那些珠簾就是提醒朕要端正身體。
對于這內(nèi)心戲,東方先生在《漢書東方朔列傳》里是這樣解釋的:這幾串晃來晃去的“旒”是大有深意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于一人之義也”。這其中的“蔽明”和“充耳”很形象:屏蔽眼睛,塞住耳朵。那么問題來了,帝王的眼睛和耳朵為什么要被遮住和堵塞呢?
先把東方先生的話翻譯成白話來理解: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了,一個人過于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失去信徒和朋友。再來,便是深度解讀帝王真正的內(nèi)心戲:做帝王的,主要精力要用在嘉獎大德之人,對一些人的小過失要忽視和赦免,不能苛求每個人都完美無瑕。
所以不要再以為帝王戴冠冕晃來晃去是為了權威和美感,也不要以為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道具?;实勖看未魃匣使跁r,其實都會重復一段內(nèi)心戲:即使是天命神授的皇帝,凡事也不可過分較真。這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哲學思想——中庸之道。
帝王不怕戲多,只要“見鬼”有意義
赤壁之戰(zhàn)后,孫權于公元211年遷都到如今的南京。孫權在南京主政不久,有多名官員上朝時說,他們多次看見東郊大道上有位騎乘白馬、手執(zhí)白羽扇的美男子,一看就不是凡人,希望孫權能關注、重視。孫權不信,覺得“所奏荒唐”。
不久后的某夜,這位手執(zhí)白羽扇、穿著前朝官服的帥哥出現(xiàn)在孫權的寢宮,孫權一向對長得帥的人有好感(龐統(tǒng)就因為丑,而沒有得到他的重用),于是欣喜相會。
帥哥自稱是廣陵人,名蔣歆,字子文,曾任秣陵縣尉。孫權對他一見傾心,從天文地理談到治國安邦······滿心的相逢恨晚。最后,蔣帥哥離開時,孫權依依不舍地送他到宮門口,看著他騎上一匹白馬,正想問“何日君再來”,蔣帥哥卻沒有向他揮一揮衣袖,沒帶走東吳最美的云彩,一下子消失了。
第二天,孫權一改之前不信鬼怪的君王傲氣,態(tài)度來了個361°大轉變,在朝堂上宣布:自己昨夜“見鬼”了!
他的套路如此清奇,令人費解,這都還得從他的內(nèi)心戲說起:一開始,我是拒絕“見鬼”的。在我執(zhí)政之前,我的父兄,東吳的統(tǒng)治者孫堅、孫策對待鬼神之說都是嚴厲鎮(zhèn)壓。不過孫策給我的遺言,我是聽懂了的:“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夸孫權能審時度勢,任用賢能,以保住江東。所以治理天下,我孫策不如你孫權。潛臺詞就是:我把天下打下來交給你了,你要好好治理。
所以,孫權內(nèi)心戲轉變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孫策死后,我大量啟用江東大族名士,采納他們的建議,也不再用高壓政策鎮(zhèn)壓鬼神之風,轉而迎合民眾的信仰,以文武并用的手段來擴大統(tǒng)治基礎,是“保江東”的有力舉措,正符合“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的理論。
帝王都喜歡跟鬼神扯上關系。劉邦“腳踏七星眾星拱,九五南面當漢兵”自稱“赤帝子”;前趙開國皇帝劉淵說自己是太陽精之子,號稱劉邦第二;孫權跟本地的縣尉蔣子文用“超現(xiàn)實”的方式相遇,最后演變成了一個人神相通的傳奇,這多么符合君權神授的“帝王見鬼有意義”啊!
我的內(nèi)心戲,你搶戲無意義
當然,帝王的內(nèi)心戲,主角只能是他自己。假如旁人想搶戲,后果必定是悲慘的。
《三國演義》中,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軍攻打蜀軍。進退兩難之時,部將夏侯惇進來請示:“今晚的口令是什么?”曹操見剛才廚師送來的雞湯里有雞肋,便隨口回答:“雞肋!
行軍主薄楊修,聽到“雞肋”的口令,就叫士兵趕快收拾行裝,準備回去。夏侯停問他:“為何要收拾行裝?楊修答:“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這個口令暴露了主公的內(nèi)心戲——現(xiàn)在進不能勝,退又怕人譏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我先把行裝收拾好,免得臨時慌亂。”
果然,曹操隨即下令退兵。當他知道楊修能準確地猜測出他的用意,即下令將楊修殺了。外人看來,這當真是雞肋引發(fā)的一場慘案?
實際上,曹操是為了養(yǎng)生才吃雞湯,雞肋是煲湯的食材,曹操就是隨口一說罷了,沒想到楊修因為看清了眼前的局勢,從雞肋聯(lián)想到曹操的內(nèi)心戲碼,卻又恰好說中了結果,這才遭遇橫禍。
在普通人看來,以雞肋殺將領的曹操,氣度實在比雞眼還小,然而,他殺楊修的真正用意其實是為了穩(wěn)定軍心。
曹操和楊修的故事告訴我們,隨意(惡意)揣測別人的內(nèi)心戲,這樣不好,很要命。
帝王的內(nèi)心戲,從來都不是表面那么可笑膚淺。如果明白了他們內(nèi)心戲里隱藏的真正深意,就會懂得,看似滑稽的想法和舉動背后,都是為了更好地讓國家穩(wěn)定,社會安樂。
內(nèi)心戲驅使的想象力很重要,它能成為一種動力,激發(fā)我們更多的個人能力。所以,不必在意旁人對你內(nèi)心戲的惡意揣測、鄙夷的眼光和刺耳的話語,因為他們并不懂內(nèi)心戲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