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偉
(廣東醫(yī)科大學 社科部,廣東 湛江 524023)
現代西方環(huán)境哲學非人類中心主義堅持自然內在價值論,即認為大自然具有不依賴于人類的內在價值,并據此認為大自然擁有不依賴于人類的道德地位。因此,所謂的自然內在價值論實質上是自然內在價值道德論。我們認為,大自然確實具有內在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傳統(tǒng)哲學的主客體關系模式得到證明。實際上,非人類中心論者對大自然內在價值的證明以及內在價值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摩爾對內在價值的證成,都沒有逃脫傳統(tǒng)哲學對價值的證明模式。傳統(tǒng)哲學正是基于價值的關系模式存在、從終極意義上說唯獨人類具有(內在)價值,我們認為大自然確實也具有內在價值,但大自然并不因此就具有獨立于人類的道德地位。
現代西方環(huán)境哲學非人類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都主張人類應該關愛非人大自然(自然物)。然而,他們的根據和理由卻是截然對立的:前者認為大自然具有獨立于人類的道德地位,因為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和(或)權利;而后者則認為大自然沒有(直接的)道德地位,因為大自然不具有內在價值和(或)權利。我們認為,大自然確實具有內在價值,但它并非如非人類中心主義所聲稱的那樣是基于大自然自身的。因為非人類中心主義對大自然內在價值的證明實際上依然遵循著傳統(tǒng)哲學對價值的證明模式,即價值只能以關系態(tài)存在;而且,證明是在比附人類具有內在價值的意義上進行的,即人能夠將他物(或自身)作為工具而滿足自己的生存發(fā)展需要。正是在大自然也能利用他物滿足自身的意義上,非人類中心論者認為大自然,具體說非人生命存在物,也具有內在價值。這種比附在動物保護論者,即動物權利論者譬如雷根和動物解放論者譬如辛格,對相關動物具有不依賴于人類的道德地位的證明上表現得尤其突出。
自然內在價值論的典型代表羅爾斯頓認為:“內在價值是指那些能在自身中發(fā)現價值而無須借助其他參照物的事物”[1]253。羅爾斯頓等非人類中心論者正是從大自然因其自身的特點、特征、特性、屬性、功能等而作為主體,有自身的目的和利益等方面來證明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的。但是,除了個別泛內在價值論者,如羅爾斯頓,認為一切存在物,無論是生命的還是非生命的,都是具有內在價值的外,大部分非人類中心論者認為唯有生命存在才具有內在價值。而且,即便是泛內在價值論者,他們也認為一切存在都是有內在價值的,就是因為生命是有內在價值的。而生命之所以是具有內在價值的,是因為唯有生命體是主體性存在,具有自身的目的和利益,能采取主動性的活動來滿足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因此,非人類中心論者對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的證明主要集中在證明大自然(像人一樣也可以)是主體,有目的和利益等。
1.目的性是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的重要根據
非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目的、是目的性存在,這是它們具有內在價值的重要根據。比如,余謀昌就認為:“自然內在價值,是由生命和自然界生存主體的目的性來定義的。生存是生命和自然界的目的,生存表示它的成功?;蛘哒f,生存是生命和自然界的第一要務,追求生存,實現這種目的,就是它的內在價值?!盵2]從系統(tǒng)科學角度看,目的是物質系統(tǒng)(事物)的運動、活動與行為的一種狀態(tài),事物總是傾向于達到它,而不論其初始條件如何,因此,目的實際上就是系統(tǒng)的自穩(wěn)定狀態(tài)[3]。按照這種理解,即便非生命物,比如人造物水雷也是有目的的,從而也是具有內在價值的。我們認為,非生命存在的人造物完全是人類智慧的產物,它們的目的是由人預先設定的,與其說它們具有內在價值,還不如說它們有著對于人類而言的工具價值。
確切地說,唯有生命體具有明顯的目的性。與非生命存在相比,生命體是由基因驅動的,能夠進行新陳代謝,在一定時限內通過主動的活動來維持自身的動態(tài)同一,從而通過與環(huán)境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實現其目的,這也意味著生命體具有對環(huán)境的選擇和評價能力。生命體的內在價值的目的根據表明,內在價值歸根結底是生命個體的自利價值,即非人類中心主義所說的生物體對自己的“善”“好”和“利益”。
2.主體性是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的充要條件
笛卡爾創(chuàng)始的近代哲學認為主體是抽象的自我,即思維,并且它因被實體化而具有本體論地位,包括大自然在內的其他一切存在都是人的思維產物,因而是可以隨意對待的。這是導致近代以來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思想根源。從這個視角看,內在價值就只能是人因其自身存在或自身所是而具有的價值,實際上即人的思維所具有的價值。因而,在人類(思維)出現之前世界上是無所謂價值的。彼時,自然物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只是前價值現象,而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價值現象。人類出現以后,他把其他一些存在都作為自己的對象即客體,而僅把自身當作主體。既然如此,離開人的主體性去談論環(huán)境哲學及其實踐是荒誕的。這也意味著,要賦予自然以內在價值,就必須拆除唯有人是主體的藩籬,認定大自然也可以是主體。
非人類中心論者多從系統(tǒng)科學和生態(tài)學角度證明大自然可以是主體,具有主體性。比如,系統(tǒng)科學家拉茲洛就認為:“所有具備神經系統(tǒng)的生物機體,所有具有趨向目標行為跡象的生物機體,全部有主體性”[4]78,甚至原子也有主體性,這種主體性可以定義為:“系統(tǒng)以感覺的形式記錄內部和外部作用于它的存在狀態(tài)的那些能力的能力?!盵4]77專事于人類主體性的郭湛也認為:從廣義角度看,“每一有限的物質存在物,都與他物即周圍別的存在物發(fā)生作用。在這種作用中,作用的發(fā)出者、主動者即為作用主體,而作用的接受者、被動者則為相應的作用客體?!盵5]動物權利運動的旗手雷根就認為一些非人動物擁有獨立于人類的道德地位,它們是生命主體,其范圍包括“一歲以上精神正常的哺乳動物”“鳥類”,可能還有“魚類”[6],而動物解放運動的代表辛格則認為具有知覺能力的動物即命主是主體。
我們認為,主體就是積極、主動活動的實體,它能通過自身活動保持實踐過程中的動態(tài)統(tǒng)一,從而能根據環(huán)境的變化來修正自己的行為以達到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非人生命存在也都具有這些能力,因而也都是主體,具有主體性,也當像人類主體一樣具有內在價值。何況,在實踐上認為唯有人是主體是經不起質疑的。動物的捕食行為明顯具有主動性,也幾乎沒有動物天生以自身為攻擊和食用對象。雖然動物的這些能力相對于人類而言整體較弱,但以此說它們不是主體、沒有內在價值是沒有說服力的。馬克思關于“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7]的論斷常被人引用以否定非人存在可以是主體。但是,這是在談及商品時說的,如果因此得出“主體是人”的一般結論就錯了。
主體性是和能動性聯系在一起的。能動性表現在事物具有內在動力及由此所引發(fā)的相互作用上。人的能動性在整體上遠高于其他存在,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存在沒有能動性。因為,“哪里有原生質和活的蛋白質生存著并發(fā)生反應,即由于外界的一定刺激而發(fā)生某種哪怕極簡單的運動,哪里就已經以萌芽的形式存在著這種有計劃的行動方式。這種反應甚至在還沒有細胞(更不用說神經細胞)的地方,就已經存在著。”[8]
3.生命是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的根源
目的性之所以是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的根據、主體性之所以是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的充要條件,根本原因在于它們都是生命的特征和屬性。生命體與非生命體是不同的。非生命體只能被動地受自然率的支配,而生命則是由基因驅動的,具有主動性,能夠進行物質變革活動,從而改變自然律對其的作用形式。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的根據,如利益、主動性、認知和評價能力等,其實都是從生命存在是主體、有目的推導而來的。高級哺乳動物甚至還有感覺和意識,乃至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一句話,只有生命體才真正具有內在性質,從而具有自我目的和自我利益,因而具有內在價值。正如張華夏指出的:“生命系統(tǒng)的‘自我’特征(自我利益、自我目的)是它具有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的本體論根源。”[3]自然內在價值論者羅爾斯頓是個泛內在價值論者,認為不但有機物,而且無機物也具有內在價值[1]289。我們認為,無機物是沒有內在價值的,因為它們不是自主性的生命存在,而物種、生態(tài)等具有內在價值的關鍵是有生命體參與其中。
嚴格說來,即便從非人存在是主體、有目的和利益等角度也不能證明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因為,傳統(tǒng)哲學認為價值只能以關系態(tài)存在,而除了人之外,其他任何存在都不是關系性存在。環(huán)境哲學人類中心論者常常引用馬克思的下列論斷,即“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fā)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9],并以此來否認其他事物也可以是關系性存在,進而否認非人存在具有(內在)價值。我們認為,說動物根本沒有關系、不是關系性存在是與事實不符的。而且,如果機械地理解的話,馬克思的話本身就是矛盾的:一方面說動物可以建立起“它對他物的關系”,另一方面又說這種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這該如何理解呢?實際上,任何生物都是關系性存在,既對外物存在著依賴又能主動地作用于外物,否則它將無以存活。馬克思指出:人是對象性存在物,一方面指他是能動的存在物,有欲望和需求;另一方面是指他“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存在物。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這些對象是他的需要的對象”;并且,“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對象,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物?!盵10]103生物在自身之外顯然有自己的對象,能夠利用外物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不是將自己與外物相等同,因此,是對象性存在物。非對象性存在物則是“一種非現實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來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盵10]104生物,乃至無機物都絕不是想象出來的抽象存在物,它們即便沒有自己的對象,也還可以是其他存在物比如人的對象,因而都是對象性存在物。然則,只有生物才可以是為我性的對象性關系存在物,它們能夠主動地將外物作為自己的對象而與它們建立起關系并靠外物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在這方面,人和動物之間雖有程度的不同,但無有其他區(qū)別。人不但面向整個自然界,而且也面向整個人類社會;不但面向具體的物質世界,也面向抽象的精神世界。人把其他一切存在都稱為自然界,而把自己顯著不同于其他存在的活動、行為和事件等稱為社會,而造成這一切的就是人所具有的遠高于其他一切存在物的稱之為實踐的物質改造活動。因此,人的主體性才遠遠高于其它存在。所以,馬克思說“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fā)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根本就不是說動物與世界上其他事物彼此隔絕,而僅僅是說:動物與他物的關系,不像人的關系那樣,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為我而存在”的關系。[11]動物的活動也會對外部世界產生影響,只是它遠不如人類的那樣大而已。既然生物也可以是為我性的關系性、對象性存在物,它們也就應該具有內在價值。
實際上,非人類中心論者也是、并且也只能是從傳統(tǒng)哲學角度,即關系角度來證明大自然是具有內在價值的。譬如,羅爾斯頓對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的證明就深受摩爾“對自然美的欣賞是一種善”[1]54觀點的影響。他認為,觀察者對風景的欣賞性評價是一種“合伙行為”,這形成了“以主客體的結合為基礎的境遇性價值”[1]228,而合伙行為顯然是一種關系態(tài)。他還指出:大自然所承載的價值完全是我們主觀投射的觀點是一種價值唯我論,犯了定位錯誤;而認為大自然的價值與人無關的觀點則犯了情感誤置。這都表明價值(無論是內在價值,還是工具價值)只能以關系態(tài)存在,也意味著羅爾斯頓實際上是認為無論是價值主體論,還是價值客體論都是錯誤的。此外,羅爾斯頓認為大自然承載的“生命支撐價值”“經濟價值”“科學價值”等14種價值顯然都是關系性價值,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大自然對于人類的工具價值。但是,羅爾斯頓卻主張大自然的價值是客觀的。這犯了他自己所認為的情感誤置的錯誤。
內在價值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英國分析哲學家摩爾實際上也是從關系角度論證內在價值的。摩爾的目的是探討什么樣的人類行為,而非大自然,是具有內在價值的。哪些事物具有內在價值呢?摩爾認為:“我們所知或所能想象的極其有價值的事物,就是一定的意識狀態(tài);可以簡單地將其稱為人類交往的快樂和欣賞美客體的快樂?!盵12]按摩爾的簡化表述,“愛人”即對人行良善之事和欣賞美客體具有內在價值?!皭廴恕本桶瞬煌酥g的關系;而如果人不與大自然發(fā)生對象性關系,對它們沒有意識,或者即便對它們有意識,但既不愛也不鑒賞它們,“美事物”怎么能美起來了呢?可見,摩爾根本就沒有擺脫從關系角度來界定價值的傳統(tǒng)哲學窠臼。
雖然大自然確實可以具有內在價值,但大自然的內在價值并不具有終極的、獨立的意義。因為,價值的終極來源在于人、人類。價值是圍繞著人,因人而存在的。從本體論上講,沒有人的存在是不可能有價值的存在的。沒有人,雖然物質世界將依然存在,但一切都是純自然的事實性存在。那時,非人事物間的所謂價值關系只能是存在于事物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F實的大自然都是人類的大自然。自從人類誕生以來,自然史和人類史就是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的。在人類存在的前提下,任何事實實際上都蘊涵著價值——相對于人、被人所賦予的價值。當然,在此前提下,從人類超然的視角看來——自然科學相對于人文社會科學往往更需要這種視角——也可以認為非人生命存在具有內在價值。生態(tài)科學、系統(tǒng)科學就是將大自然看作是具有目的、利益和內在價值的典型學科。
雖然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它并不具有道德意義。因為,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標示的是自然物本身以及自然物之間的“利益”關系,而不是自然物和人之間的關系,更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關系,而唯有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關系才有可能具有道德意義。只有自然物對人具有工具價值時,自然物才可能具有道德地位,但也僅僅是間接的道德地位。因為,唯有人有道德地位。這是人的物種特權。由于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沒有直接的道德意義,因而可稱之為非道德價值。嚴格說來,自然內在價值論是指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的論點,而非指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從而它們具有道德地位的論點。前者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可以得到傳統(tǒng)哲學證明的,而后者,可以稱之為自然內在價值道德論,卻是不能得到傳統(tǒng)哲學辯護的。自然內在價值道德論的推導在邏輯上是錯誤的:第一步,把大自然的非道德價值,即自然物本身或它們的屬性或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即大自然的內在價值)上升到大自然對人類的工具價值(現實的大自然當然對人具有工具價值);第二步,把大自然對人的工具價值上升到人際間的道德價值。從邏輯上說,該推導存在著范疇不周延的錯誤。
環(huán)境哲學、環(huán)境倫理是關于人類生態(tài)環(huán)境行為的哲學和倫理,是要推導和證明人類的環(huán)境責任和環(huán)境倫理道德的。大自然是否具有內在價值對于環(huán)境哲學和環(huán)境倫理并不是如非人類中心論者所認為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必須證成人類的環(huán)境倫理。而要推導出人類對于大自然的責任,大自然就必須對人具有工具價值。這樣一來,大自然就被必然納入人的社會關系中,成為人的現實的大自然,而非與人無關的大自然,通過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行為等對人際關系產生利害影響,從而使得人對人具有利害關系而產生道德性。只有此時,大自然才具有間接的道德地位。如果大自然對人類沒有工具價值,即便它們具有內在價值,人類也不會對它們負責。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道德的首要性就是人的社會性,它來自人類社會生活本身,是為了調整和維護社會秩序而產生的,只有人的行為影響到他人的利益時才具有道德性。道德之所以存在于同物種的人之間,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人性價值;而人與自然是不同物種之間的異類關系,因而沒有共同的價值基礎。所謂人性價值,即“每個人都是人,無論能力大小,出身怎樣,都有共同的價值和獨立的平等的人格。因此,每一個人都應該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他的同類?!盵13]這就是人道原則,也是區(qū)別對待大自然的終極解釋,也是人具有同等的內在價值的根源。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實踐中,當人的行為通過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到他人的利益時,才具有道德上的對與錯。因此,環(huán)境倫理(道德)表面上看是人對大自然的責任,實際上體現的是以自然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關系和人對人的責任。試想:如果自然資源取之不竭,不會被污染,而且即便污染也不會對任何人產生哪怕絲毫不利的影響,反而會有極好的結果,人們怎么還會有必要和動力保護大自然呢?
一般認為自然內在價值論不但犯了自然主義謬誤,而且犯了休謨錯誤。但嚴格說來,該指責并不準確。因為,自然主義謬誤原本是指“自然的就是善的”,即將自然實在等同于善(有價值的)。而且,這里的價值和善,主要是對人的價值和對人的善,而非自然物對自身的價值和善。而環(huán)境哲學非人類中心主義卻將自然實在及它們的屬性當作“就其本身而言是善的”,即具有內在價值的,即大自然對自身的價值和善。休謨錯誤指在道德推理中跨越“是”與“應該”之間的壕溝,即從“事實”直接推導出人在道德上的“應該”??缭竭@一鴻溝必須要架橋,該橋梁是一個價值判斷,即“某物是有價值的”,它也不是大自然對自身有(內在)價值,而是對人有價值。人們通常所謂的、實際上虛假的自然內在價值論所犯的休謨錯誤是指:以與人無關的大自然的內在價值這一“事實”,即大自然對自身有價值,要求人類給予大自然以道德關懷。而環(huán)境哲學中真正的休謨問題應該是:在“大自然事實上對人是有價值的”這一價值判斷缺席的前提下,要求人類給予大自然以道德關懷。因此,說自然內在價值論犯了休謨錯誤實際上是不恰當的。雖然如此,它與自然主義謬誤一起,仍不失為批評自然內在價值論及自然內在價值道德論的有力武器。
其實,自然內在價值論潛藏著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即人類并非如非人類中心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基于大自然的內在價值,而是基于大自然對人的工具價值而保護它們的。自然內在價值論要在實踐上是可行的而非反動的,就必須設定不同自然物的內在價值是不同的,并且人的內在價值最大。但這就必然意味著:人對大自然的工具性利用是正常的,對大自然中存在的價值攫取應予允許,只要它們不危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美麗、完整和穩(wěn)定。羅爾斯頓就持此觀點。該觀點實際上與環(huán)境哲學人類中心主義,至少是弱式人類中心主義的主張毫無二致!這也使得自然內在價值的設定成為不必要。因為,人類完全可以僅僅基于自身的整體和長遠利益來保護自然。羅爾斯頓指出:“自然物身上存在著某些自在的價值,當具有義務意識的人接觸到這些事物時,這些獨立的價值就成了確定人的行為是否恰當(即正當)的根據。”[1]131為什么呢?羅爾斯頓認為是大自然具有內在價值。但實際情況是:雙方一旦接觸,天然自然就通過人的實踐轉化為人化自然或人工自然,從而對人具有功用了。當然,功用并非一定是物質性的消費價值,也可以是審美價值。這顯然是非人類中心論者所沒有清醒認識到的,或是嘴硬而不愿承認的。羅爾斯頓指出:“一個生于混凝土上又死于混凝土上,雙腳從未踏過大地的純粹的城市人,是一個單向度的人。”[1]55正是為了免于成為單向度的人,人才應該尊重大自然。
總之,雖然自然內在價值道德論并不正確,但從價值的關系態(tài)存在看,也可認為大自然是具有內在價值的。大自然的內在價值概念揭示出大自然是系統(tǒng)的和規(guī)律的,這昭示人們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走人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生態(tài)文明之路。但從根本上說,生態(tài)文明更要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人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