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遂謙
小資料
中國膳食指南:天天吃水果,保證每天攝入200-350克的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
美國兒科協(xié)會:不同年齡段寶寶的果汁推薦不同的攝入.量。1-3歲,即便可以喝純果汁,每天飲用量不得超過4盎司(約120毫升);4-6歲,每天飲用量不得超過4盎司至6盎司(約120-180毫升)。
澳洲膳食指南有特別說明:1-2歲:75克,約為半個中等大小的蘋果或半根中等大小的香蕉;2-3歲:150克,約為2個小獼猴桃或1根中等大小的香蕉或蘋果;4-8歲:225克,按上面換算即可。
熱門問答
1問:水果可以代替蔬菜嗎
答:不能!多數(shù)蔬菜的維生素、礦物質(zhì)、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素的含量高于水果(比如,白蘿卜中的維生素C含量,每100克含18毫克,明顯高于蘋果)。但是水果中糖分、有機酸和芳香物質(zhì)比很多新鮮蔬菜多,且不用加熱后吃,營養(yǎng)成分不受烹調(diào)因素的影響。因此,蔬菜和水果,彼此不能互相替代。
2問:什么時間吃水果最好
答:有一種說法水果——早上是金,中午銀,晚上是銅?水果的營養(yǎng),并不會因為時間本身而變動,只是會因為進食的時間而有可能影響下一餐的進食量,或者因為晚上吃得太飽而影響消化和睡眠;還有一種說法飯前吃水果開胃、飯后吃水果消食?視個體差異,不能一并而論。一般情況下,或者是隨餐(比如水果蔬菜沙拉、水果蔬菜飯等),或者安排在兩餐之間(即某頓正餐后2小時左右)。
小貼士:飯前吃VS飯后吃
關(guān)于飯前吃——水果中含有單寧和有機酸。單寧容易凝固蛋白質(zhì),而有機酸雖然可以刺激食欲并有利于礦物質(zhì)的吸收,但是如果水果沒有熟透,對于消化道較弱的寶寶而言,容易刺激胃黏膜。所以,飯前空腹(很餓,沒有在兩餐間安排加餐)的寶寶,不建議吃太酸的水果。熟透的水果,吃一兩口尚可,但不要大量吃,以免把接下來準備吃的正餐“擠得沒地兒了”。畢竟,后者營養(yǎng)密度更高,是決定寶寶長高長壯實的關(guān)鍵。
關(guān)于飯后吃——如果寶寶已經(jīng)吃得很飽,再去吃水果,等于額外增加了這一餐的進食量。如果只是一點點,還好,但這一點點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助消化”的作用也不大;如果是大量的,相比于有限的膳食纖維,胃內(nèi)消化負擔的增加更需重視。
3問:進口的、昂貴的、稀有的水果就更好
答:如果查閱《中國食物成分表》,你一定會覺得別提不同水果之間了,就是同一類水果都很難就營養(yǎng)價值一決高低。舉個例子蘋果甲和蘋果乙,這兩種都是富土蘋果,但是甲長在山東,乙長在河北。按照單位重量100克來比較,甲的維生素C含量比乙高0.1毫克,但乙的蛋白質(zhì)比甲多出來0.1克。那么,甲和乙,誰更有營養(yǎng)?誰更值錢?要知道,決定價格的,并非營養(yǎng)成分,而是勞動力成本、運輸方式、運輸距離、產(chǎn)量多寡、包裝方
4問:果汁真的那么有營養(yǎng)嗎
答:果汁的定義,指的是100%滅菌純果汁(注意:不是自己家鮮榨的)。至于勾兌果汁、香精、色素、白糖、甜味劑等調(diào)和而成的果味飲料、果酒、濃度低于1 00%的稀釋果汁和果水,均不屬此。
小貼士:細數(shù)果汁帶來的隱患
1.肥胖。一部分家長會因為寶寶不愛喝水,而用稀釋過的果汁來“幫助”寶寶。這樣做,雖然達到了增加飲水量的目的,但是讓孩子懶于吃水果(啃咬嚼水果畢竟比喝果汁費勁得多),且會在無形中增加糖分的攝入量,增加“體重超標”的隱患,干擾其他營養(yǎng)素的攝入。畢竟寶寶的胃容量就那么點兒,吃了這樣就容不下那樣。
2.果汁一藥物相互作用。許多水果(如葡萄、柚、藍莓、石榴、蘋果)的果汁中含有的黃酮類化合物,可能會降低某幾類藥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代謝過程中多種酶和轉(zhuǎn)運蛋白的活性。所以,服藥期間能否喝果汁,需要經(jīng)與藥師和兒科醫(yī)生協(xié)商。
3.滲透性腹瀉。果汁中有4種糖分,吸收率受各自含量和比例的限制。當配比不合理時,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會被結(jié)腸中的細菌發(fā)酵,產(chǎn)生氫、二氧化碳、甲烷、短鏈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這些氣體和脂肪酸一部分會通過結(jié)腸上皮再吸收,從腸道中清除。但是,如果未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過多,就會對胃腸遒產(chǎn)生滲透負荷,引起嬰幼兒滲透性腹瀉。
4.微生物安全隱患。凡是沒有經(jīng)過滅菌的果汁,比如家庭自制鮮榨果汁,都可能含有威脅孩子健康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茵和隱孢子蟲屬。
5.過敏。柑橘類水果的果汁,常常引起嬰幼兒的皮膚過敏癥狀,主要是鮮榨汁中含有一些酸類物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