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華
孩子心中都有十萬個為什么。面對孩子的“無數(shù)個”問題,有的家長會告知,有的家長無所適從。其實,孩子不僅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也能通過自己的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家長“探究式”的指導能有效支持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解決問題。
觀察是幼兒認識世界的基礎,認識自然和社會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有了敏銳的觀察力,幼兒才能積極主動地感知周圍世界,探索發(fā)現(xiàn)有趣的現(xiàn)象,獲取更多的信息。觀察無處不在,家長要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最好給孩子準備一個放大鏡,它能很好地幫助孩子進行細致的觀察。
在家中觀察。家庭是幼兒最早接觸的科學教育環(huán)鏡,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從家庭生活中開始的。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家長要根據(jù)家庭教育特點,引導幼兒進行隨機的、偶然的觀察,感受各種科學現(xiàn)象。如,家長可以利用家庭中種植的植物引導幼兒進行相應的觀察,了解植物的外部特征、生長過程和條件。又如,媽媽買的雪糕化成了水,冰箱里的水結成了冰,這些也都是引導幼兒進行觀察的好時機。此外,為了給幼兒創(chuàng)造更好的觀察環(huán)境,家長也可以有意識地養(yǎng)一些適合在家庭中生活的小動物等,讓孩子進行持續(xù)的觀察和認識。
在社區(qū)觀察。社區(qū)中存在著許多供幼兒學習科學的機會。在帶孩子散步的過程中,根據(jù)季節(jié)有意識地引導其進行各種觀察天氣、泥土、葉子、花、冰、雪、水坑、巖石、蟲子等。如,在散步的過程中,只要留心,我們會在小區(qū)周圍路的裂縫中、公園里、燈光下、各種角落里發(fā)現(xiàn)各種蟲子,家長可以引導幼兒使用放大鏡,觀察螞蟻長什么樣,是怎么生活的(一個一個的還是一群一群的),干什么;當它找到食物的時候怎么辦,是馬上吃了還是干別的事情,等等。
除了家庭和社區(qū),動物園、博物館、天文館、農(nóng)場、科學館等都是幼兒進行觀察、學習科學的好地方,但需要注意的是,通常這樣的地方可觀察的事物太多,不要試圖通過一次參觀就讓幼兒認識所有的東西,這對孩子來說太多了,要細水長流,多帶孩子去,最好養(yǎng)成一種習慣。而且參觀的時候要盡量找人不是特別多的時候,人多不利于孩子認真細致的觀察。
幼兒的觀察通常是表面、淺顯、無序甚至漫無目的的,而成人通過提問等方式能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適宜的、啟發(fā)性的語言提問可以引領幼兒進行深入、有針對性的觀察,使幼兒的觀察更有價值。
當幼兒觀察片面時,通過提問引導全面觀察
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征是認識事物的開始,但是有時候孩子的觀察卻往往不全面,比時,家長要通過提問進行引導。提問要具體,可以是針對事物外在特征的,如,你觀察到了什么?它長什么樣?是什么顏色的?葉子是什么形狀的?葉子的邊緣有什么/地上的葉子和樹上的葉子有什么不同?花朵的每個花瓣顏色和大小都一樣嗎?蟲子有幾條腿?到了秋天它有什么變化?還可以是幼兒通過觸摸、聞等感知到的,如,它是軟的還是硬的?光滑的還是粗糙的?干的還是濕的?聞起來怎樣?它是活的嗎,為什么?等等。
為了保持孩子的興趣,拓展孩子的思維與知識,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匹配提問。如,“獅子看上去像貓嗎?它們哪里看著相似,哪里不同?”“大猩猩長得和狒狒像嗎?你怎么知道它是大猩猩還是狒狒?”在問題的引導下,在對相似動物大小、形狀、腳、耳朵、爪子、皮毛特征等的比較分析中,孩子對所觀察對象的認識會更加全面,也更加印象深刻。
如,和孩子去動物園玩的時候,家長就可以根據(jù)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與孩子玩猜“謎”游戲,指引孩子思考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家長可以問這樣的問題
——小鳥為什么要長翅膀?(使小鳥飛的時候保持平衡)
——為什么長臂猿有這么長、這么強壯的手臂?(長手臂幫助它們在樹上爬)
——烏龜身上為什么會有硬硬的、象盔甲一樣的殼?(堅硬的殼能保護它不受傷害)
——為什么有的昆蟲的顏色和樹葉顏色一樣?(昆蟲的顏色和周圍環(huán)境的顏色一致,就不容易被其他動物發(fā)現(xiàn),從而起到保護自身的作用)
這樣的問題透過現(xiàn)象表面,直指問題核心,對于幼兒形成科學思維非常有益。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的,所以,伴隨著一個問題的解決,適時向孩子提出更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非常必要,它能指引幼兒進行持續(xù)的、系列的、指向核心概念的探究。如,在幼兒發(fā)現(xiàn)人“聲音”的存在后,家長可向幼兒提問“你還知道什么東西有聲音?”“聲音是怎么產(chǎn)生的?”“你能制造會產(chǎn)生好聽聲音的玩具嗎?”用類似逐步遞進的挑戰(zhàn)性問題,幫助幼兒將探究不斷引向深入。
需要說明的是,幼兒是根據(jù)自身的已有經(jīng)驗形成對現(xiàn)象的解釋的,所以面對家長的提問,他們可能作出與科學解釋不一致的回答,這個時候,請不要對孩子說“你說的是錯的?!边@樣不利于孩子探究興趣與熱情的維持。家長可以表現(xiàn)出“無所謂”的態(tài)度,讓孩子感覺犯錯和不懂沒關系,同時繼續(xù)問孩子“你為什么這么說?”并與孩子一起通過查詞典、查書籍等尋找正確的解釋。
讓幼兒親身體驗科學探究全過程,不僅能讓孩子自主建構科學概念,還能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其科學思維、掌握科學方法。以沉浮實驗為例,家長可以讓孩子親歷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這樣一個科學研究的全過程。
實驗前假設。在進行實驗前,家長要引導孩子立足自身經(jīng)驗進行假設與預測,并與孩子一起通過實驗進行驗證,看看結果是不是與假設一致。
做好實驗材料準備。進行實驗時,家長需要事先準備材料,如,一盆水,一塊木頭,一個塑料瓶蓋,兩片鋁質(zhì)金屬片。
引導進行實驗驗證。實驗開始,要求孩子一手拿大的木塊,一手拿小塑料瓶蓋,并向孩子提問“這兩個東西,哪個重哪個輕?你認為木頭會沉在水底還是浮在水面上7塑料瓶蓋會沉還是???”孩子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作出預測。之后小心地把木塊和塑料瓶蓋分別放入水中,并仔細觀察兩種物品的沉浮現(xiàn)象,看結果是否驗證了自己的預測。完成后把準備好的兩片伸展的鋁質(zhì)金屬片交給孩子,一片疊成船的形狀放入水中,另一片則緊緊地團在一起放入水中,觀察發(fā)生了什么哪個沉入水中,哪個浮在水面?
做好實驗記錄?;顒娱_始前,家長與孩子一起討論并設計一個記錄表,讓孩子對自己的猜想與實驗的結果都進行記錄,并在實驗后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除了沉浮,磁鐵、溶解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進行實驗的內(nèi)容。
其實,不僅僅做實驗需要做記錄,記錄伴隨著科學探索的各類活動。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妨給孩子準備一個便簽本,以方便孩子隨時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養(yǎng)成隨時記錄的好習慣。在記錄本中,孩子不僅可以記錄自己觀察到的,還可以記錄聽到的、感覺到的、聞到的、嘗到的等通過各種感覺通道獲得的感受。雖然幼兒還不會寫字,讓幼兒進行記錄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在成人的幫助下,幼兒也可以進行簡單的記錄,比如,可以引導孩子通過畫畫、符號、做標記等方式,也可以積極地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手段,如照相機、錄像機等幫助孩子進行記錄。
讓孩子遵循好奇的天性,體驗探究的快樂,感受發(fā)現(xiàn)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