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綺軒 范 媛 俞 婕 魏瑩瑩 王羿文
(東華大學,上海 201620)
從19世紀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出成為一門獨立的研究學科發(fā)展至今,大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日益增長,傳播媒介尤其是新媒體平臺對心理知識的傳播與普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尤其在國內(nèi),心理學發(fā)展歷史尚短,仍存在許多未知領域。在新媒體時代下,偽心理學借勢傳播愈演愈烈,演化出以星座學、網(wǎng)絡測試為首的多種形式。在大眾所能接觸到的范圍之內(nèi),偽心理知識遠遠多于專業(yè)的心理知識,最終營造出心理學是玄乎的、“假科學”的印象。
作為知識水平較高的人群,大學生群體對心理學知識擁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面對網(wǎng)絡與現(xiàn)實生活中混淆視聽的偽心理學,大學生難以正確辨別,常常根據(jù)偽心理學刻意給出的正面信息對號入座。這種自我強化造成大學生對自我認知產(chǎn)生偏差,進一步加深其對偽心理學的信服,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對心理學認識錯誤的亂象,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及行為。
各種媒介平臺的消息魚龍混雜,媒介的快速壯大一方面導致了把關人的短缺,另一方面,“把關人”自身缺乏對心理學的正確認識,更有甚者放任偽心理學泛濫,把關人本應發(fā)揮的作用沒有得到體現(xiàn)。
娛樂化和消費性的大眾媒介氛圍侵蝕了人們的“理性選擇能力”,工業(yè)文化發(fā)展下的媒介氛圍腐蝕了大學生的獨立思想靠能力和批判能力,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同質化的媒介產(chǎn)品。在信息轟炸的網(wǎng)絡平臺中,辨別優(yōu)質信息成為一件極其煩瑣的事情,大學生只能“儀式化”地接收隨機性的節(jié)目或者信息,內(nèi)容選擇日益偏向娛樂化、瑣碎化,這為偽心理學的傳播提供了一大契機,比起枯燥晦澀的心理學知識,偽心理學知識更加生動有趣、貼近生活,更符合大學生的審美選擇和實際需要。
(1)滿足大學生的娛樂需求。許多大學生瀏覽偽心理學方面內(nèi)容出于娛樂消遣的心態(tài),運勢分析、趣味測試、星座占卜,可以很好地幫助大學生逃避學習中的壓力,打發(fā)閑暇時光。一些大學生出于迷茫、焦慮的情緒選擇求助偽心理學,偽心理學提供的積極預示可以釋放部分不良情緒。
(2)人際交往的橋梁。偽心理學的解釋結果也是大學生社會屬性信息的一部分。大學生會在朋友圈交流網(wǎng)絡測試結果,分享對建構自己形象有利的偽心理學解釋,從而求得共鳴或者融入群體,還會不斷讓自己靠近解釋,以期達到社會角色和預期角色的統(tǒng)一。
(1)選擇性記憶,逃避自身不足。人們往往會選擇記憶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能記住自己愿意記的信息,其余信息便會被遺忘。偽心理學的發(fā)展強調了選擇性記憶。比如,星座解釋中常常模糊概念或者擺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評價,每個星座都有一兩個特征,凡是這些特征放之四海皆準。而大學生一旦接受了這些描述,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會不斷強調這些特征,還會把自己的過錯總結為星座特征。
(2)標簽化人群,歸因宿命論。星座文化的歸類實為簡單粗暴地給人群貼標簽,當一個人被貼上一類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產(chǎn)生“標簽效應”。比如,在人際交往時,許多大學生根據(jù)星座便假設對方的性格和行為,并不斷搜集對方的行為來佐證這一假設,并不知不覺地給這一群體貼上了標簽。偽心理學的標簽化解釋是宿命論的另一種體現(xiàn)。
(3)消極自我暗示,消極心理定式。偽心理學給出的性格解釋、運勢預測、類型排行,會間接、含蓄地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大學生對于偽心理學給出的消極解釋會不自覺地朝其靠攏,反復這一迷信行為。
目前,預防偽心理學傳播對大學生產(chǎn)生不良影響仍存在較多困難。首先,信息環(huán)境開放,把關難度大,如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chǎn)者和傳播者,這在豐富信息內(nèi)容、擴大傳播范圍的同時也降低了消息的準入門檻和質量。其次,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亟待提高,高層次的媒介素養(yǎng)能夠讓個體提高信息判斷能力,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是控制媒介而非被媒介控制[1]。
我們應鼓勵多方聯(lián)合營造崇尚科學心理學的社會環(huán)境,政府首先應該重視公眾的心理問題,政策的下達會帶來各類媒體的爭相報道,在媒介的議程設置作用之下,大眾能夠意識到心理問題的重要性。高校心理咨詢機構也應該“活起來”,定期進行學生心理狀況普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校方也可聯(lián)合其他社會機構舉辦心理學相關講座或活動,或借助官方公眾號、微博等定期發(fā)布心理學知識,扮演“引導者”的角色。